陳俠+顔琳+郝曉偉
就在“棱鏡門”丑聞一周年到來之際,美國再度掀起“中國黑客”話題炒作。美司法部公然起訴“中國軍方黑客”竊取美商業利益,并強調此為針對“國家黑客行為”的首起訴訟,美將繼續使用一切法律手段來處置、應對任何形式的網絡間諜活動。美頻頻就網絡黑客問題對華發難,是美在網絡空間宣示話語權的直接表現,其根源在于美企圖在網絡空間施行霸權。事實上,中國才是美國網絡竊密的受害者。對中國而言,應對美國網絡霸權的唯一途徑即是走“網絡強國”之路。
一、 美國近年來頻頻拿“中國黑客”說事
1999年,中美兩國黑客圍繞美國轟炸中國駐南使館事件展開的相互攻擊,揭開了中美兩國“網絡暗戰”的序幕。此后發生的中美撞機等對抗性事件也間或引發兩國黑客較量。但自2013年以來,美方無端升級兩國網絡局勢,美國政界、商界以及輿論有關“中國黑客”入侵的炒作盛囂塵上,并步步升級。
2013年2月1日,就在美國《紐約時報》炒作“中國黑客”侵入其電腦并盜取其員工密碼的一天后,《華爾街日報》也公開宣布其遭受來自中國的黑客攻擊,稱黑客試圖監視這家報紙有關中國的報道;兩天之后,也就是2月4日,美國另一家傳媒巨頭《華盛頓郵報》也稱自己成為中國網絡攻擊的“受害者”。2月18日,一家成立于2004年的美國網絡安全公司Mandiant發布所謂“揭露中國網絡間諜單位”的報告,煞有其事地宣傳其通過追蹤和分析,“證實一個隸屬于總部設于上海浦東一棟12層建筑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61398部隊的黑客組織對美實施了網絡攻擊”。這一報告隨即將所謂“中國黑客”問題推向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2月25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羅杰斯警告稱,最近有關中國黑客活動的報告顯示,美國正在輸掉一場全球網絡戰;3月7日,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發布報告,渲染中國網絡威脅,并要求美國停止從中國進口網絡或基礎設施零部件。
2014年5月,就在美情報部門對外實施大規模監聽的“棱鏡”丑聞一周年到來之際,美再度就網絡黑客問題對華發難,并首次將該問題升級為政治問題,進而導致中美網絡安全合作勢頭全面倒退。5月19日,美國司法部發布緊急公告,控告5名“中國軍事黑客”為謀求商業利益對美企及勞工組織實施網絡間諜活動。該公告還將此案件定義為“已知的第一起針對國家行為體從事黑客行為的刑事起訴”,并列舉了美國司法部長、聯邦調查局局長等多名高官的“憤慨言辭”。他們在對所謂中國黑客網絡竊密行為進行高調批評的同時,以“不會容忍損害美國公司利益的行為”、“美國邁出的第一步”等狂妄言語發起政治威脅及恐嚇。對此,美國《華爾街日報》、“英國廣播公司”等西方媒體紛紛評論認為,奧巴馬政府針對中國黑客的行動“蓄謀已久”,早在一年前就啟動相關調查工作,以便在取得證據后對中國施與更多懲罰性措施,但“棱鏡”事件的發生讓美國亂了手腳。
隨后的2014年6月9日,一家在2012年才冒出來的美國網絡安全公司CrowdStrike高調發布一篇名為《推桿熊貓》的報告,宣揚其發現的“第二支解放軍黑客部隊”,即解放軍61486部隊自2007年起就對西方政府機構和國防外包商的網絡開展系統性入侵。該報告還刻意調侃稱,“因為這些中國黑客的攻擊目標常常是高爾夫球會的參會人員,所以他們被稱作‘推桿熊貓。”而7月7日,《華盛頓郵報》又再度刊文炒作所謂中國“網絡間諜”針對美國智庫展開攻擊的消息,等等。
二、美在網絡空間營造低烈度緊張有利于其開展網絡“圈地運動”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從社會學意義上看,話語不僅僅是一種信息,即一般意義上的言語選擇及組合方式,它更是觀念和認知實現的載體,與政治有著天然和不可分割的聯系。任何話語背后都隱藏著一種“無所不在”的權力,這種權力是復雜的、網絡化的;話語背后體現的是社會權力的關系,在特定的權力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權力者總是通過編制特定的話語,嵌入其復雜的思想意圖,可以說,話語傳遞著、產生著權力,并強化了權力。話語對于政治的滲透是全方位、立體式的,政治即是通過權力對話語實施密切的外部控制,從某種意義上說,話語即是權力編織的網絡,是觀念的直接表達。
從廣義的中國威脅論到具體的中國網絡黑客威脅,美國對華拋出這一話語議題,即體現了美國在觀念上將中國視為其網絡空間霸權的潛在“挑戰者”。美國頻頻拿“中國黑客”說事,其真實意圖即是營造網絡空間的低烈度緊張,通過對話語權的主導在網絡空間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進行警告和威懾:其一,美國不容許他國對美網絡霸權構成威脅,美有能力確保其網絡空間安全;其二,美在觀念上將中國視為挑戰美網絡空間霸權地位的潛在對手,其已充分掌握包括來自中國的任何網絡攻擊行為的詳細來源與技術手段;其三,美在網絡空間領域對華采取威懾戰略,一旦美國政府采取反擊措施,后果將十分嚴重。
美國的這一做法另一方面也展現了美話語權在當前國際話語系統的主導性,即美不僅是這一話語的制造者,也是這一話語的解碼者和散布者。美國鼓噪網絡空間領域的中國威脅論,其話語邏輯就是:美國是全球網絡空間的主宰,任何可能對美國網絡利益構成威脅行為都是美國所不能允許的,要作為敵人加以遏制。當前,“中國黑客”這一話題已成為美國在網絡空間對華進行遏制、防范以及恫嚇的最佳幌子。
多年來,美國一直標榜“不受限制的互聯網”是它的“國家商標”,互聯網只有“公海”沒有“領?!?。在國際社會,美國高舉“網絡自由”的旗幟,極力反對別國的網絡監管。而2013年6月,美情報部門前雇員斯諾登卻給了其狠狠一巴掌。美國安局等情報部門發展“棱鏡”相關監控計劃,在互聯網及通信領域對包括美國公民在內的全球網絡和通信信息隨心所欲地進行監聽,深刻揭示了美在網絡空間實施的雙重標準。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孫建國上將曾就此表示,美國才是全球最大的網絡竊密者,應該受到絕大多數國家的起訴。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回答記者有關美國網絡公司對中國的指責時闡明,“美國不必把自己裝扮成受害者,它自己就是‘黑客帝國,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實?!眅ndprint
美國一方面在網絡空間領域肆意妄為,以反恐、國家安全為由對他國實施大規模監聽;另一方面卻公然標榜、推崇“網絡自由”,其真實意圖即是表明網絡空間是美國的“領海”、他國的“公?!保绹鴮⒉幌б磺写鷥r維護網絡空間的美國霸權。而早在2005年,美國國防部就在其發布的《美國國防戰略》中,將網絡空間提升至國際公共領域的地位,認為網絡空間可等同于公海、天空和太空,可納入全球公域的范疇。2011年5月,美國發布了《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確定了其網絡空間戰略目標,并明確表態“如果網絡空間遭到嚴重威脅,美國將動用一切可用手段,包括軍事手段”。緊接著2011年7月,美國軍方發布了《網絡空間行動戰略》,把網絡空間列為與陸、海、空、太空并列的美軍“行動領域”。這些事實顯示,美國已將網絡空間實力視為決定其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核心,并將中國倡導的自主管理本國互聯網事務的“網絡主權”立場及做法,以及該模式可能對其他國家形成的示范效應,列為對美網絡霸權地位的最大威脅。正是在其網絡空間話語主導權的背景下,美中兩國在網絡空間領域的摩擦有可能將進一步激化。
三、打造“網絡強國”是捍衛中國網絡主權的根本之道
眾所周知,美國才是網絡空間領域最大的網絡竊密者。長期以來,美國憑借其在網絡空間的技術和資源壟斷,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中東、中亞、南亞以及德國、俄羅斯、巴西等國展開嚴密監視。美國情報部門還重點針對中國的政府部門、機構、企業、大學、電信主干網絡進行大規模監控、攻擊以及入侵活動。據斯諾登公布的相關資料,美國家安全局下屬的秘密機構“定制入口組織”在過去15年已成功滲透進入中國計算機及電信系統,獲得了“最好的、最可靠的情報”。另據中國互聯網應急中心數據顯示,2014年3月19日至5月18日,135臺位于美國的主機承載了563個針對中國境內網站的釣魚頁面,造成網絡欺詐侵害事件約1.4萬次;2016個位于美國的IP涉及針對中國的后門攻擊事件約5.7萬次。事實證明,中國才是美國對外實施網絡竊密的受害者。
當前,“棱鏡門”丑聞余波未平,而美國政府部門及企業竟逆行倒施、倒打一耙,自編自導“賊喊捉賊”的鬧劇,其心態及用意不禁令人震撼。究其根源,在于美國在網絡空間領域的霸權地位和壟斷優勢,以及其對本國先進網絡信息技術的自信和底氣。作為互聯網主根服務器和輔根服務器的主要掌控者并一直實際操控域名分配的美國,掌握著全球互聯網基礎資源和核心技術,率先建成網絡戰部隊并將“網絡中心戰”列為國家的“核心能力”;其在國際上掀起網絡軍備競賽,將網絡監控的耳目幾乎伸向全世界每一個細微角落。2014年3月,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公開表示,美軍方將繼續致力于擴大網絡部隊規模,提升美國在網絡安全領域的能力,在2016年將網絡司令部由專業人士構成的網絡部隊增至6000人,并與美軍在全球的作戰司令部緊密結合。美國政府及軍方長期以來宣稱其采取防御措施,保護自己免遭外國網絡攻擊,而美國軍方近來在網絡進攻方面態度的轉變,預示著美國在國際網絡安全問題上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這很可能將遺害無窮。
2014年2月27日,習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將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提升至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的高度,并提出了建設網絡強國的宏偉目標。在黨中央的部署下,我國互聯網頂層設計工作也已逐步鋪開:全國人大常委會2014年立法工作計劃已將制定網絡安全法納入2014年立法工作計劃;我國也將推行網絡安全審查制度,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技術產品及提供者,重點審查產品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另外,強大的互聯網技術科研能力,以及成熟的市場環境及產業體系也是“網絡強國”構建的重要基礎。只有實現“打鐵還需自身硬”,進一步加強核心技術和基礎系統研發,積極扶持移動互聯網、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的部署和創新,培育出由國內企業引領和主導的產業鏈和市場環境,才能從根基上提升中國保障網絡主權及安全的底氣和自信。
美國之所以敢將一己之私凌駕于全球利益之上,究其原因,在于網絡空間缺乏基本的國際規則。當前,各國均重視互聯網國際秩序的重塑工作,中國可順勢而為,聯合俄羅斯、德國、印度及巴西以及歐盟等多方力量,推動國際互聯網新秩序力量的不斷強大,借助美國釋放ICANN主要管理權,以及國際加大對互聯網治理框架討論等的有利時機,爭取在未來的互聯網治理秩序中爭得一席之地。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各方對“棱鏡門”影響的逐步消化,以及美在網絡治理壓力方面的巧妙“轉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美方咄咄逼人的網絡攻勢勢必將愈演愈烈。中國一方面應站穩陣腳,按照黨中央相關部署及計劃,逐步推進和落實“網絡強國”構建工作。另一方面,應重點加大針對核心技術及關鍵基礎研發的攻堅力度,集中力量謀劃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兩彈一星”、“殺手锏”,以有效威懾來扭轉當前我與美在網絡信息安全領域嚴重不對稱的現狀。另外,對于美惡意發起的不利話語攻勢,中國可從加大罪證搜集入手,在進一步掌握美方主機及IP地址犯罪事實的情況下,深挖其背后的“白手套”、“代理人”,直至揪出幕后黑手。在適當時機及必要情況下,中國也可主動進行議題設置,以實際行動及有效威懾阻擊美國掀起的網絡圖謀。
參考文獻:
[1] ??拢骸缎允贰罚◤埻㈣〉茸g),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版,第996頁.
[2]郭紀:《網絡不應成為美國霸權新工具——從‘棱鏡門事件說開去》,載《求是》2013年第15期,第57~59頁.
[3]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p.13.
[4]《五角大樓發布首份網絡戰略》,《南方都市報》,2011年7月16日,國際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