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 段念

摘 要:本文基于筆者多年從事城市景觀設計的相關工作經驗,以基于環保節能理念的城市景觀設計為研究對象,論文首先概述了城市景觀設計的背景,進而探討了環保節能理念下城市景觀設計的內涵特征,在此基礎上,論文以丹麥哥本哈根為案例,探討了其在環保節能建設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相信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環保節能 城市 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c)-0059-02
1 城市景觀設計概述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象征,城市的誕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其隨著人類社會數千年的形態、科技、藝術等進步而不斷發展。時至今日,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活動的中心,聚集了將近世界一半的人口,其溫室氣體排放則占了整個人類活動排放量的75%,而在全球范圍內,城市規模、人口還在不斷擴張之中,毫無疑問,城市在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碳排放源,環保節能理念在城市規劃、設計和發展過程中將發揮重大的作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在近百余年來一直跟隨著人類社會的腳步而發展,溫室效應作為目前最為重大的社會發展危機之一,也直接影響了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環保節能理念成為城市景觀設計最新的發展方向。
2 城市景觀設計中的環保節能理念內涵
人類社會在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現在的后工業時代,城市人口、交通、環境和功能等壓力的不斷增大,城市景觀設計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控制城市排放對于實現全球碳排量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從環保節能理念本身來說,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所涉及的部分理念和內涵與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內容本質相同,但其特征和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就目前來說,環保節能理念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內涵及特征同樣也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設計理念的內涵和特征;二是設計原則及內涵;三是城市景觀的環保節能文化內涵及特征。
2.1 設計理念的內涵和特征
現代城市景觀設計包括實體和空間兩個基本要素,實體包括城市中的各種建筑物、道路、植被等,它們構成了城市中的物質環境,而由這些物質環境所構成的整個外部則為空間元素,城市空間包括街道、廣場和花園等空間。城市空間的設計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的適應性,使得城市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空間。基于環保節能理念的城市景觀設計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2.1.1 生態城市設計理念
生態城市是在以往的有機城市理念等之上發展起來的新的城市設計理念,理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城市景觀的自然生態;二是城市景觀的社會生態。前者是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也是城市景觀設計的載體,而后者是前者在人類社會領域的表現特征,這兩部分內容現分述如下。
城市景觀的自然生態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運用環境科學的方法,對城市景觀的生態系統進行規劃、建造、恢復和共生,使得城市景觀系統達到生態平衡的狀態,最終形成一種和諧、高效和良性循環的社會景觀自然生態。
2.1.2 環保節能經濟理念
環保節能經濟理念是指通過科技創新、產業提升、合理規劃和新能源開發等手段減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的排量,在保證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同時維護生態環境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環保節能經濟模式的體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環保節能經濟是對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在內的經濟活動環保節能化,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最低甚至為零或負;二是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損耗環保節能化,保證城市社會景觀生態的清潔高效,實現環保節能發展。
2.1.3 公共空間景觀的重視
大面積的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生態系統實現循環、凈化功能的核心,除了景觀美化和生態效果以外,分布在城市中的水域和繁茂的綠化區域能夠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并成為城市的天然匯碳區,吸收處理城市內產生的廢氣和污染物。同時,面對日益固化的城市道路、建筑區域,大量連續的公共空間景觀成為最理想的雨水滲透通道,實現城市土壤、植被的自然水循環。
2.2 設計原則及內涵
2.2.1 生態平衡原則
生態平衡原則包含自然生態平衡與社會生態平衡兩部分,這是城市環保節能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對于城市景觀內部各元素的相互聯系,基于自然生態學及社會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運用系統設計、規劃方法,對于復雜、繁瑣和專業化的城市景觀進行合理規劃,建立生態平衡的景觀系統。
2.2.2 景觀連續性原則
基于生態學理論而產生的景觀連續性原則主要是指城市綠色空間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從而使得空間內部的植被、雨水、地形和生物等因素之間保持足夠的連續性,增加自然生態物質和能量之間的流動、交換,考慮到城市景觀的動態特性,促進綠色生態系統的自身循環,同時也促進了景觀內部植物群落和生物體的多樣性。
2.2.3 整體優化原則
整體優化原則將城市景觀視作一個復雜的系統進行優化,對景觀的區域劃分、交通、功能設計、土地場所劃分等進行系統化處理,根據系統內部各因素之間互相的制約、促進關系,對整個景觀系統或者其子系統進行優化,使其內部因素或子系統之間互相促進帶動,而不是簡單的系統效應疊加,由此達到一個最優的設計方案。
2.2.4 景觀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主要是指城市景觀類型、自然因素和物種的多樣性,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根據城市自然環境的特征,應堅持其景觀設計的多樣性原則,追求景觀的多樣性、多元化及異質性,以提高、發揮景觀(尤其是自然景觀)的功效及自然能力。
2.2.5 可持續發展原則
城市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為既要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在城市景觀中的體現為景觀環境與城市人口、經濟、資源及產業互相協調,同時在為當代人提供優質景觀服務的同時,保證后續提供景觀生態服務的能力。endprint
2.3 城市景觀的環保節能文化內涵及特征
現代城市是人類現代文明的象征,自工業文明始,人類社會以數千年未有之變革速度開始了一場歷史巨變,人類開始共同沿著一個現代文明的方向發展,現代城市景觀的環保節能文化則是這樣一種典型的文化,其具有整個人類文明進步的內涵和特征,其表示人類在經過了工業化發展后與自然關系的一次重建,其也是后工業化以來的城市、社會生態理念的延續。環保節能理念下的現代城市景觀系統是基于能源消耗、生態和諧、環境改善等因素,將環保節能目標與生態理念相融合,以實現“人與城市、自然和諧共生”的復合人居系統。
3 哥本哈根城市環保節能建設案例研究
哥本哈根市是歐洲著名的歷史名城,位于丹麥西蘭島東部,是丹麥的首都和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北歐最大的城市之一,被譽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2009年,哥本哈根市政府制定了《哥本哈根氣候規劃 2009》,要將哥本哈根打造成全球第一個實現零碳排放的城市,該舉引發了全球范圍的環保節能城市建設大潮,也使得哥本哈根市成為全世界環保節能城市景觀建設的先鋒。該規劃針對現有的國際減排協議和城市情況,提出了分兩個階段實施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2005到2015年為第一階段,預訂減少碳排放20%,第二階段到2025年,預訂目標是使哥本哈根市成為世界第一個零碳排放的城市和全球氣候之都。
哥本哈根市的環保節能城市建設主要面臨發電、取暖和交通運輸三大難題,為了解決上述難題,順利完成節能減排的氣候規劃,哥本哈根市政府在《氣候規劃》中對與之相關6個領域制定了50項方案,按照設計預訂目標,該規劃將使得哥本哈根市每年減少50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6個相關領域分別為:能源供應、綠色交通、建筑節能、市民行動、城市發展和未來氣候適應。關于該6個領域相關敘述如下。
3.1 能源供應
能源供應的改造是控制城市碳排量的主要途徑和內容,整個減排量的75%以上將由能源供應部分決定。能源供應改造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新能源開發,二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規劃制定了7項能源改造的措施,內容包括:新增和擴大新能源的供應比例,例如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和地熱能等;針對城市供熱系統和電網進行改造,針對新能源電力供應的特點,增加新能源發電并網能力和儲存能力;改造原有城市垃圾、廢棄物循環系統,減少垃圾焚燒發電的碳排放。
3.2 綠色交通
其交通規劃措施包括:一是建設了發達、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便捷人們的出行,從而為后續措施提供基礎。二是限制私人轎車的使用,通過高額稅收、限行以及交通規范的改變,使得大眾人群大大減少了私家車的使用率,而轉向于使用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車等。三就是鼓勵市民使用自行車作為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通過設立大量的自行車道和方便的自行車存放設施,方便市民的使用,目前全市600萬人口中擁有的自行車數量為500多萬,自行車成了城市名片,并被世界自行車聯盟授予了“自行車之城”的稱號。此外,其市政府鼓勵、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逐步淘汰燃油汽車。
3.3 建筑節能
建筑節能所帶來的減排量在總減排計劃中占有約10%的比例,為了達到該目標,除了傳統的建筑節能改造以往,哥本哈根市政府還采取了近10項舉措,其內容包括:舊建筑的翻新改造;新建筑節能設計規范的執行;建立節能基金,支持新的節能計劃;對建筑管理者、出租者進行節能培訓;開展政府與業界的對話,鼓勵節能技術的發展。
3.4 市民行動
市民行動即在市民中推行符合環保節能理念的文化和社會準則,這是環保節能理念實踐的重要部分,也是塑造環保節能社會的文化基礎。為了提高市民的環保、環保節能意識和環保節能文化的普及程度,哥本哈根市政府通過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巨大宣傳力,在市民中廣泛宣傳并舉辦系列的活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重點針對青少年進行的一系列教育、宣傳措施,極大的提高了其環保節能文化推廣的效果。
3.5 城市規劃
哥本哈根市的城市規劃重點體現在其對城市建筑、交通、公共空間和土地的嚴格控制上,幾乎沒有任何摩天大廈和巨型建筑,只有美麗的公園、大片的公共綠地、合理的社區布局使得整個城市非常適宜生活和工作。
3.6 未來氣候
應對未來的氣候變化是城市建設的必要措施,為此哥本哈根市改造了城市下水道系統、排水系統及儲水設施,提高了城市應對極端天氣變化的能力。前述3個方面是整個規劃的核心,也是其是否能達到碳排量降低目標的決定因素。
參考文獻
[1] 彭然,錢華敏.淺議中國傳統園林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現代農業科學,2009(5).
[2] 陳展川,侯則紅.現代景觀設計中意境的創造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