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琳
摘 要:為突破傳統的“輸入式”德語教學從書本知識到課堂講授的局限,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習中自主探索、思考,本文研究了德語教學的新模式。提出了“以學生樂學、自學”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包括課堂上采用“提出問題-引導討論-講解總結”三段式教學法,課下以網絡技術為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創新德語教學模式,將有效提高學生德語交際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德語教學 構建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b)-0172-01
語言學習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和心理活動,在其他條件同等的情況下,不同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傳統的德語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老師在講授,學生所學知識被動的接受。這種“輸入性教學”造成德語學習費時低效。我國目前的德語教學中大多還是使用了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這也是我國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弊病。由于語言的特殊性,傳統的灌輸型教育無法令學生真正的了解語言的內涵。而且由于教師個人水平的局限,加上學生基礎薄弱,死板的“填鴨式”教學導致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較差。為避免“聾啞德語”的現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突破傳統的從書本知識到課堂講授的封閉式教學模式,構建開放性的課堂,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思考,研究新的德語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1 傳統的德語教學模式的局限
(1)學生被動,缺乏德語創新學習精神。傳統的德語教學模式中,學生在學習德語過程中所擁有的主體地位被剝奪殆盡,學生淪為可憐的被控制體和被動接受體。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都只是德語知識的簡單傳遞工具和機械接受容器。這種教學方式使德語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剝奪和壓制了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了盲目依附的習慣而不去思考:如何創新學習方法和提高學習效率。
(2)課堂缺少思想的“碰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從學習中體會思想,增加智慧。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傳統的德語教學基本上是灌輸式和強制式的,這種機械的“短時記憶”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容易引起學生對外語學習的厭倦和反感。由于課堂上教室僅僅是機械式的教育,僅僅是“我教”,而不關注“你學”,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質量并不注重,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較少,因而語言的學習較為刻板,而語言的學習需要的是交流,這種交流需要教師充分的調動課堂氣氛。但是當前輸入式的德語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缺少思想的碰撞,這一點必須予以改進。
(3)應試傾向明顯。很多人學習德語僅僅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或者應付平時的期中期末考試。在課堂上與考試無關的內容不聽,課外與考試無關的內容不看。考試一旦通過,就大功告成,將德語學習的書籍放到一邊。這一點極為不利于語言的學習,這種以應試為目的的被迫學習,很快就會遺忘學習內容。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德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樂學、自學”的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的將德語學習作為興趣,認清德語學習的真正需求,是德語教學改革必須要關注的核心。
2 德語教學新模式
(1) “提出問題-引導討論-講解總結”三段式教學法。當前德語課本選材都注重經典性與時代性的結合,涵蓋了人文、科學、自然等多個方面,“提出問題-引導討論-講解總結”的三段式教學法要求教師在課文解讀的基礎上,提出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以這些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討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德語課堂教學。該方法強調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這種開放式的討論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和交流的空間,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有利于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2)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構建多媒體德語教學。隨著教育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德語課堂教學和多媒體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已成為必然趨勢。多媒體網絡德語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使師生交流更加便捷及時,實現了德語“教”與“學”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協作性和自主性。
構建多媒體網絡教學,要求以校園網為依托,配備相應的硬件設施,包括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錄像機、音響和大屏幕等。德語校園網絡教學模塊主要分為信息資源子塊和應用服務子塊。其中信息資源子塊包括網絡授課平臺、網絡學習平臺、輔導答疑系統、作業評閱系統和教學評價系統。網上德語課堂具有以下優勢:
(1)及時的教學管理:教師可以隨時注冊、注銷學生信息,修改、更新教學計劃。學生所有在線課程的練習、新建均有記錄,為教師綜合評定學生提供有效依據。
(2)便捷的教學交流:通過開設德語學習論壇、在線答疑等給學生提供了練習和專題討論的空間,教師可以在線進行網絡廣播以實施教學及在線輔導,使得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及時交流學習心得,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高學習效率。
(3)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積累、潛移默化的過程,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有限的教學及練習很難達到目的。德語教學新模式的重點就是幫助學生培養學生樂學、自學的習慣,因此,為保證學生德語水平和技能不斷提高,德語教學中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學習活動,創設更多的語言使用場景和使用機會,使學習者認識到德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的現實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學好德語的信心。
課外學習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開展德語演講、辯論、給電影配音、組織德語沙龍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積極主動的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形式,利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快樂,從而積極、自覺、長期的學習德語。
情景教學法。該理論認為:首先一點,任何語育都是有聲的,德語教學應該聽說領先,讀寫步后,聳是最基本的教學順序;其次,任何語言都有其特點,尤其是在句子結構方面,所以德語教學應該將二共語與本族語加以比較鑒別;再次,德語教學必城培養學生使用德語的習慣,這主要是通過反復練習來扭轉,而不是靠理解力或者語言方面的知識,按外語的基本句型進行操練是學習德語的捷徑。
以網絡技術為媒介,運用多媒體實現德語網絡教學,引入“提出問題-引導討論-講解總結”三段式教學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教學活動,改善了德語教學模式,提高了德語教學效果,有利于真正實現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新的德語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樂學、自學”為基本出發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加強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最終必將是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 陳婧.淺析基礎德語教學中的教學法應用[J].青年文學家,2014(6).
[2] 王亦佳.關于德語寫作課程教學模式的探討[J].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2).
[3] 張淼.外語教學新模式的探討[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