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部分媒體報道“近期檢查發現多起薯片產品鋁含量超標”、“滬現多起薯片鋁超標”,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立即組織開展核查。經向有關部門了解情況,并對相關報道來源進行核查后發現,報道信息是在對國家質檢總局“便民提示”內容進行引用時表述不準確,后經各類網絡媒體和自媒體轉載、演繹后形成的誤讀誤判。為及時澄清事實,回應社會關注,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檢情況
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將薯片(屬于膨化食品)作為一般風險食品納入風險監測清單,每半年監測一次。監測指標包括鋁、安賽蜜、糖精鈉和甜蜜素4項食品添加劑指標。
2013年,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共監測薯片100件,涵蓋24個不同品牌,樣品來源于超市賣場、集貿市場、便利店、食品店、網店等31個采樣點,覆蓋了薯片的主要供應渠道,兼顧城鄉結合部和學校周邊。監測結果表明,100件樣品鋁殘留均符合國家標準。鑒于薯片鋁殘留水平遠低于國家限量標準,且日常食用量小,因而通過薯片中鋁殘留導致人體健康的風險不大。
2014年上半年,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共組織開展膨化食品(包括油炸型膨化食品和非油炸型膨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40件,除1件膨化食品羰基價指標(油脂酸敗指標)不合格外,其余39件樣品均判定合格,合格率為97.5%,未發現鋁殘留超標的情況。
二、上海市控制油條中鋁含量的措施
近年來,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對食品中鋁的風險評估中發現,油條、饅頭、糕點等是上海居民攝入鋁的主要食品。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2011年確定的鋁的安全攝入量(暫定每周可容忍攝入量,簡稱PTWI)為2毫克/千克體重,相當于每周每人攝入不超過120毫克。特別偏愛食用油條的消費者,其攝入的鋁有可能會超過PTWI,存在一定的健康風險。
食品中鋁的來源主要是含鋁添加劑,如明礬。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積極鼓勵非鋁食品添加劑的研發和使用,目前非鋁食品添加劑已在上海市主要餐飲企業成功應用于油條等常見食品,同時向消費者宣傳少食以明礬等含鋁添加劑加工的油條,減少鋁的攝入,保護消費者的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