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
爛糊肉絲原本是早期本幫菜中與肉絲黃豆湯齊名的一道名菜??赡苁且驗檫@道菜實在太不賺錢了,如今的本幫菜館里早就看不見這道名菜的影子了。
而隨著這道菜一起消失的,不光是一套獨特的本幫技法,那種附著在爛糊肉絲上的獨特的美食審美理念也隨之失傳了。
光
緒二年,也就是張煥英的榮順館開張后的第二年,寶山人金阿毛在上海老城廂小東門外大街(今方浜中路)開了爿“一家春菜館”。此時的金阿毛和離他不遠的張煥英一樣,最多只能算是個飯攤幫主,但既然敢從郊區闖進城來開飯館,當然要有幾手絕活。
那個時候的上海灘,顯然還是以老城廂(今人民路環線內的上海老縣城)為中心,外灘和南京路的那一大堆西式建筑還沒有建起來。那時發展得最快的是十六鋪碼頭,錢莊、商行、洋行、客棧、海關、貨棧、倉庫等像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當然,來上海謀生的人也多了起來。對這些流動性極大的小商販、小職員、洋行跑街、黃包車夫、碼頭工人們來說,一日三餐成了大問題,要知道那會兒是不可能有什么“單位食堂”、更不可能有什么“外送盒飯”的。
于是,粢飯、豆漿、大餅、油條、糕團、粽子、湯面、生煎饅頭、鮮肉大包等小吃攤主們當然忙得不亦樂乎。
而對于金阿毛這樣的小飯攤來說,他們在鄉下的那一套價廉物美的實惠菜也正好找準了市場。于是豬油菜飯、百葉面筋、炒肉豆腐、五香排骨、炒魚粉皮、腸湯線粉、紅燒豬爪、八寶辣醬、四鮮黃醬、爛糊肉絲、肉絲黃豆湯等菜式風行一時。
是啊,對于闖蕩上海的這些小人物來說,還有什么比這些價廉物美的家常菜更受歡迎的呢?
金阿毛的絕活主要在“醬”上,“一家春”開張以后的100多年來,這家的八寶辣醬、四鮮黃醬、醬汁肉一直風行滬上。但這些可以拌在飯里一起吃的“醬”菜,在當時還是貴了那么一點點。市面上賣得最火的“下飯小菜”,還是更為實惠的肉絲黃豆湯和爛糊肉絲。
寶山位于上海北部,川沙位于上海東部,金阿毛的口音與張煥英應該還是有一點不同的,但“一家春”和“榮順館”的這兩道鄉下小菜的手筋卻驚人地一致,尤其是爛糊肉絲。
上好的爛糊肉絲,湯面平滑如鏡,不冒一絲熱氣,但一入口,白菜又燙又鮮、肉絲又軟又爛,入口極其熨貼順滑。大湯碗里撥下二兩飯去,食客們往往會吃得搖頭吐舌、連扒帶喝、汗流浹背。什么叫入口即化、什么叫鮮香爽滑、什么叫飯菜合一、什么叫痛快淋漓,一碗爛糊肉絲里全都有了!
老城廂里的本幫菜館,也是潮起潮落、一撥接一撥的,但除了“一家春”和“榮順館”,其他店里始終做不出這種質感的爛糊肉絲來。不是爛糊不夠濃滑,就是爛糊稠成了漿糊;不是湯汁不夠滾燙,就是湯面不能封熱。
于是,“一家春”的食客里常常會有類似于廚藝間諜一類的人出沒。但金阿毛總是不慌不忙,應對自如,他的灶頭誰都看得見,事實上他就算是想藏也藏不住——店堂實在是太小了。遇到有人問起爛糊肉絲里的名堂經時,他總是笑瞇瞇地說:“榮順館的做得更好,我只是跟那家學的,你去那家看?!?/p>
而“榮順館”的張煥英,顯然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她往往也會把這個磨再推到“一家春”來。這兩家就這么心照不宣地守著爛糊肉絲的小秘密,滋潤且開心地做著各自的生意。因為他們都知道,這些鄉下廚師們的小秘密,如果真的公開了,他們的生意就不會那么順當了。
“迭個故事,其實我也是聽阿拉爺說的(滬語,意為“我父親”,指當時德興館廚師長李林根),很有意思的?!焙芏嗄旰螅?0歲的本幫菜大師李伯榮跟我說起這一段往事時,臉上的那種表情很讓我難忘。那是一種典型的上海式微笑:平淡中的得意、謙遜式的驕傲,帶著一絲精明的狡黠和些許的自負。
那么爛糊肉絲的名堂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黃芽菜(北方人所稱的大白菜)要選那種菜葉嫩黃、菜莖脆白、包裹緊實的。一顆黃芽菜最好在1250克左右,因為太大個的往往菜莖過老,而太小個的往往菜味不濃。
黃芽菜以每年秋天頭霜過后時最美。因為黃芽菜原本是張開的,霜降時一受冷,葉子就自然卷緊起來。頭霜后的大白菜包裹緊實、菜莖脆嫩、菜葉回甘,而隨著天氣逐步降溫,雖然黃芽菜會抱得更緊,但其內部的糖分往往會發酵,這就是北方過冬時地窖里藏著的大白菜往往會發酸的原因。
選好的黃芽菜須剝去最外面的一兩層,因為最外面的往往是一顆黃芽菜中生長時間最長的部位,菜莖里筋絡會偏老,菜葉會發青,而且味道也不夠濃郁。
雖然業內行話說“吃菜要吃白菜心”,但菜心部位卻不符合爛糊肉絲這道菜的標準。一顆完整的黃芽菜要先橫著切兩刀,去掉根部和梢部,也就是說,全是菜莖的和全是菜葉的部分都不要,只取連莖帶葉、質地均勻的中間一段。
下一步是將黃芽菜切成細條(也有說成粗絲的,無所謂),但一定要注意,這一步一定要像切牛肉那樣頂紋切,也就是垂直于菜莖纖維的方向來切。如果順紋來切的話,筋絡太長,咬起來就不方便了,橫紋來切就人為地將菜莖的纖維改短了,吃起來更容易產生“爛”的口感。
接下來的步驟,菜譜里是這樣寫的:“炒鍋置旺火上,放入肉清湯和肉絲,用鐵勺將肉絲劃散,加入紹酒燒開,撇去浮沫,放入黃芽菜條,再燒開,加入熟豬油八錢,改小火加蓋燜至菜梗熟爛,再開大火,加精鹽、味精,用濕淀粉勾芡,再淋入一小勺滾熱的豬油,出鍋裝盆?!?/p>
看上去挺簡單的吧。但如果你就這么做的話,再做八百回也做不出上海爛糊肉絲的質感來。為什么呢?因為即使是最正宗的菜譜里,廚師往往也會藏著一些小小的秘密,這就是當年金阿毛的那一手絕活。
問題就出在那一句“用濕淀粉勾芡”上!
這句話顯然是對的,但這句話顯然又是藏著許多狡黠的機關暗套的。這句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話,幾乎包含了爛糊肉絲這道小菜最核心的技術機密。
正宗的本幫師傅是這么“用濕淀粉勾芡”的:將碗中芡粉用水化開,加入差不多與淀粉等量的化豬油,用筷子將其快速攪打,直至油珠全部散碎與濕淀粉混為一體;開大火將湯汁燒至滾開,左手晃動鐵鍋,右手高舉碗芡淋下,湯汁此時會迅速地收稠;在湯汁收緊之前,在水花中心淋下一勺燒得滾燙的熟豬油,然后用手勺推攪,直至湯汁完全糊化。這樣才會使爛糊肉絲看起來不冒一絲熱氣,但一入口卻又燙又鮮。
本幫廚藝中的許多小手筋往往就是這樣富有戲劇性。這就是簡單中的不簡單,平凡中的不平凡。
2014-8-p32-51.indd 32-33 14-7-31 上午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