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學
摘 要: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一切與信息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和評價等有關的技術都可以稱之為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是指教師按照教育方針、教育規律及語文課程標準,根據學校對語文學科一般規定和要求,以及教學對象的實際,借助特定的語文學習材料和可利用的語文資源,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為達到語文教學的基本目的,實現基本目標,而在預設的時空內,與學生展開的多向互動的語文對話實踐。最近幾年來,信息技術工具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已經把信息技術帶入各個行業。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典型案例
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正在對教育產生影響。語文教師應當從語文學科的角度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語文學科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里包含“糅合”的含義,這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即將信息技術無縫地融合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它在教育教學中的全面應用已成為現實,為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機會,給教育教學領域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現代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根本區別,就是一個是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另一個是“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教育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指導思想,采取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個教師面對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學生,按照同一進度、同一方法教學,即使教師希望對每一個學生進行適應其能力的個別教育,也是很困難的,由于處在不利的學習環境中,不可能有效強化學習效果。
二、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設計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在更高層次上發揮創造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備課時,要考慮怎樣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整個教學計劃中,考慮怎樣指導學生參與學習,還要考慮怎樣把豐富的教學經驗、最佳的教學策略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在原有的語文知識的基礎上自主探索。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相比,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更具特殊意義。音頻、動畫、錄像和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的單調變得更生動有趣。歷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現,突破了課堂的狹小天地,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鍵盤、鼠標的觸擊更使學生有身臨其境、參與歷史的感受。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媒體技術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最佳手段。例如:《邊城》一課中,學生對湘西是怎樣的風情,邊城所展現的那種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樣的模樣,他們是不清楚的。教學中適時地播放根據《邊城》改編的片段,通過情景再現,他們仿佛置身于湘西小城風光當中,自然對小說描繪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學生不僅記住了課文內容,而且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們對于湘西小城的樣子,對于翠翠和儺送是怎樣的樣貌,都展開了豐富想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通過計算機的強大功能讓學生的學習具有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
1.生動、具體地再現時代背景。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面對的大多是文字。作為一種抽象的存在,對于中學生來說,肯定在接受程度上有難度。多媒體最大的作用就是將這些情境再現,能夠創設情境,便于學生理解和把握文字內容。
比如我們學習一些小說,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小說,對它的時代背景卻不太清楚。《藥》那個年代是怎樣的學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這個時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們那個時代的情景再現,學生可能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人物一下就領悟了。
2.設置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索突破難點。
初中生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一些問題由于客觀的局限性只能言傳卻不能直觀。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更深入、更快捷地掌握它。如:《林黛玉進賈府》一課中,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及路線,對于理解課文有重要作用。因為學生對于這個故事情節、絡線圖并不熟悉,而利用計算機卻能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設計動畫將靜態的想象變為動態的形象、直觀,可以利用動畫制作軟件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設計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線,將人們想象的東西變為實際的、模擬操作的東西,即將靜態的想象變為動態的觀察。在走的過程中,把人物關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態基本上理清楚了,難點就突破了。從而變抽象為直觀,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鞏固知識,取得動感、美感、直觀、易學的效果。這是一般的教學媒體效果和計算機的效果無法相比的。
3.利用網絡,創造開放的學習環境。
網絡環境下的教育,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校園網絡的推廣,使得基于網絡環境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了發展前景,而且基于網絡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有很大優勢。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學設計,應了解基于網絡環境下,教學資源具有信息資源開放性、跨越時空限制、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傳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點,就決定了網絡環境下的學習過程的開放性、交流性,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等等,這些都要進行選擇和運用。比如:我們在校園網或教師的個人主頁上,延續課堂教學的內容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答案”。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參加,圍繞選題,或個人或結合成學習小組,通過網絡資源,查找有關資料。
總之,教師和計算機在解決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時都顯示了實力,二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更不能互相排斥,而應用一種新的方法把它們結合,彌補各自的不足,使二者的優勢變得更加突出。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典型案例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4]GHB0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