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平凡的日子總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家家戶戶那些相似的廚房里,我們都要和蔬菜水果形影不離,日子似乎就這樣水波不驚了。不過,總有一些東西會在生活中找到出口,那是在內心中一直默不作聲、卻無法磨滅的東西,我們可以稱之為生命力,想象力,抑或 夢想。
雖然我們不是“老男孩”,也幾乎沒什么機會經歷一朝翻盤的跌宕人生,但這不等于我們只是在重復地過著365個日子。至少,在每一天,在做每一個選擇時,我們都會有自己的初衷,而在不經意間,那些需要找到出口的東西就可能蹦到你面前。
“蔬菜爸爸”的誕生
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丁海俊在浙江省長興縣經營著一家“家庭作坊”式的廣告公司。他有著再簡單不過的生活,上班、下班、買菜、做飯。在成為“蔬菜爸爸”之前,他喜歡美術,欣賞平凡之美;在成為“蔬菜爸爸”之后,他獨特的想象世界呈現在世人面前。
“蔬菜爸爸”的誕生純屬偶然。在2012年底,快拍快拍網發起了一個“快拍365”攝影活動,鼓勵網友在2013年365天每天拍一張照片上傳,記錄生活的美好。丁海俊是這個活動的參與者之一。之所以參加此活動,最初只是想給兒子做一個榜樣,告訴兒子做事要有恒心,同時也跟自己打個賭,看自己能不能堅持完成這個365天每天拍一張照片的項目。
2013年元旦,丁海俊和家人在店里吃飯,妻子的手藝如往常一樣嫻熟,飯菜可口,得到大人小孩一致稱贊。就在享受美味時,他隨手拍了一張用碗筷和橙子模擬成笑臉的照片,以此作為365天拍攝的第一張作品。哪知道就是這張照片入選了快拍快拍網的當日精選。這意料之外的鼓勵,讓丁海俊突然意識到原來照片可以這么拍。而且用多種多樣的蔬菜做材料,不僅能帶來樂趣,還可以鼓勵兒子不要偏食。
之后的一年,每天兩個小時,從創意、擺造型到拍攝,丁海俊玩得不亦樂乎。從此青菜、胡蘿卜、茄子等蔬菜成為他的創作素材,在菜板上,它們變成參天大樹、皎潔明月和公園長椅。一開始,他把拍攝時間定在了早上5點到7點,然后再去送兒子上學。也是因為這一點,有媒體在采訪時送給他“蔬菜爸爸”的昵稱。丁海俊曾打趣說:“有人愛去茶室喝茶減壓,有人喜歡唱歌減壓,而我就用生活中最普通的蔬菜在菜板上表現樂趣,舒緩壓力。”
在平凡生活中放飛想象
豐富多彩的想象力曾經伴隨過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小時候,我們都會久久地盯著一片云朵,發現它像一個大胡子男人的臉,換一個角度卻又像鬃毛紛飛的大馬,只要在原地轉一個圈,那大馬又變成了小轎車。無窮無盡的想象力給我們帶來過無法言傳的快樂和自由。可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每天為生機奔波,在地鐵公交里擠成沙丁魚罐頭,在辦公室處理讓人抓狂的瑣事,回到家還要做個好爸媽,給孩子洗衣服做飯念故事,泡在悶熱的廚房清洗油膩的碗碟,摟著孩子講一個又一個故事講得口干舌燥。半夜時分,也會禁不住叩問自己,就這樣過一生嗎?
或許,我們都想超越這平凡的成人生活,至少跳脫出那么一會,在自己的空間里自由地想象、創造,就像一個孩子那樣。丁海俊也是這樣,擺拍蔬菜不光是他減壓的方式,也是他跳脫出日常生活,抬起頭來發出自己聲音的方式。
丁海俊的作品就是他的心情日記。他說,將蔬菜創意攝影當作寫日記,作品就好像是晴雨表,每天都不同。2013年3月15日,他給第72張作品的說明是:“昨天天氣好,今天天氣就不一樣了,天陰下著雨,心一絲凄涼。”還有一天,他外出回家,結果家中無人,老婆和兒子去游泳了,他就用胡蘿卜、豆角和包菜擺出了一幅老婆觀看兒子游泳的畫面,“兒子游泳姿勢不是很好看,但還是很給力的。”新西湖
丁海俊2013年的蔬菜作品都以案板為背景,在長達365天的項目操作中,他創作的內容從簡單的擬人逐漸變成了敘事,最后進一步發展出了抒情小品,比如后期的西湖美景,畫面更加精致,表達技巧也更豐富。這直接催生出了他后來的《新西湖》系列。
拍攝《新西湖》系列,丁海俊投入了更多的熱情。除了所營造的場景還是一如既往來自生活的體驗,丁海俊還靠著多年制造廣告燈箱的經驗,在之前拍攝的基礎上改進了拍攝背景和手法:他自己動手制作了一個簡易實用的燈箱作為拍攝臺,選用一塊透明有機板和一塊不透明的毛玻璃板分別擺放兩層蔬菜。當光線自底部投射上來,兩塊板上的分層擺放的蔬菜便呈現出虛實結合的寫意風格。和許多專業攝影師使用的攝影燈不同,丁海俊使用的燈也比較樸素,普通LED燈或小型日光燈都是他偏愛使用的光源。
雖說布景和燈光不專業,可是對食材的選用,丁海俊有自己的講究。透明度不同的兩層板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虛實結合的效果,但為了得到水墨畫或水彩畫般的效果,蔬菜自身的透光性也非常重要。在這組作品中,丁海俊之所以特別喜歡使用大白菜和芹菜,就是因為經過反復試驗,他發現大白菜透光性最好,芹菜透光性其次,而其它青葉菜就弱一些。
找尋自我的創作過程
丁海俊每天晚上七點下班,然后去菜市場選買食材,回家后設計方案拍攝。設計畫面的時候,他會特別注意讓畫面生動,讓自然風景的靜和人物的動相結合。這種動靜結合的創作方式也是他拍攝的主要特點。
每當晚上八點多妻子和孩子入睡后,伴著手機播放出的輕音樂,丁海俊趁著夜色,讓自己的大腦和雙手動起來。每完成一張照片少說也得兩個多小時,忙到半夜12點也是經常的事。妻子對他這么勞累非常心疼,可是丁海俊并不在乎,他說,每拍完一張照片,靜靜欣賞它的感覺太陶醉了。“無用”之物的作用
說到《新西湖》系列,丁海俊總會談起女兒。女兒曾在杭州讀書,每次送她去讀書,丁海俊就會去西湖十景之一的“柳岸聞鶯”四周轉轉。在這組作品中,他記錄的也許不光是西湖那千年來飽經風霜容顏不改的美景,還有和女兒一塊在湖邊柳樹下散步聊天的美好時光。“蔬菜爸爸”這個稱謂真是當之無愧,除了有趣,蔬菜作品也蘊含了丁海俊含蓄、雋永的情感。他正在創作的《家鄉太湖》系列,著眼于表現家鄉的美,表達對家鄉的熱愛。
丁海俊創作的題材一點點在改變,關注點從家庭、孩子擴展到自身,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表達自我是否也是一個找尋自我的過程?攝影是一扇窗口,通過這扇窗,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認識世界,那是否也能換一種方式認識自己,甚至找到自己呢?
有人說:“想象力的作用就是它可以使你享受快樂,享受驚奇,享受自由,享受現實生活中少有的感受。”也許對生活來說,攝影也好,繪畫和音樂也罷,都不是那么“有用”的東西,它們對我們的人生或許起不到決定性作用,可我們不能缺少它們,有了這些“沒用”的東西,我們才能從生活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在自己的空間里喘息一會,用我們與生俱來的想象力,放空一下,自由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