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文偉
(浙江省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浙江 桐鄉 314500)
實驗總是有誤差存在的.問題是我們怎樣去面對有誤差的結果.在“用打點計時器測自由落體加速度”的實驗中,因為儀器的限制,實際測得的自由落體加速度值與標準值差別較大,甚至于學生覺得根本就是一個錯誤的結果.所以有時候實驗中的誤差是致命的.
“用打點計時器測自由落體加速度”的實驗中產生誤差的原因是什么?因為實驗中有摩擦阻力的存在,包括空氣阻力和紙帶與計時器之間的阻力,它們是產生誤差的主要原因.但是實驗結果與理論有差別.因為“空氣阻力”和“紙帶與計時器之間的阻力”比較固定,每組實驗應該有類似的摩擦阻力,但是各組實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相差甚遠.班級中有幾個學生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低于9.0m/s2,另外又有幾組測得的重力加速度值又非常接近于9.8m/s2,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存在影響了實驗的結果?
教師通過觀察,偶然發現,學生在實驗中并不重視重錘下落時是否是靜止的(如圖1),有的學生在重錘還在晃動的過程中就放手了,有的學生總是等到重錘靜止之后才放手,因此猜測重錘在下落過程中的晃動可能也是帶來誤差的原因.聯想到旋轉的竹蜻蜓下落的速度會變慢,可能像緩慢下落的竹蜻蜓一樣,晃動中下落的重物受到的空氣阻力更大,其下落的速度也會變慢.這只是合理的猜測,那么晃動對重錘在下落時的速度有怎樣的影響?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
通過如圖1實驗裝置,設計控制實驗變量,可以比較重錘在下落時的晃動對實驗的影響.
A組實驗使重錘在晃動中下落,測得的重力加速度值(見表1),重復5次,測得第1—5組重力加速度的值,填入設計好的表2中.
B組實驗使重錘從靜止開始下落,測得重力加速度的值,重復5次,測得第6—10組重力加速度的值,也填入設計好的表2中.

圖1

表1
再利用Excel軟件對測得的數據進行分析,畫出v-t圖像(如圖2),擬合得到重力加速度的值.

圖2
將10組數據總結在一個表格中(見表2),以北緯30°的重力加速度9.794m/s2為標準,分析各組重力加速度值的誤差.

表2

B組靜止下落 靜止1 靜止2 靜止3 靜止4 靜止5平均值實驗g值/m·s-2 9.3 8 2 9.8 3 7 9.7 8 4 9.5 7 0 9.5 3 1 9.6 2 0 8理論g值/m·s-2 9.7 9 4 9.7 9 4 9.7 9 4 9.7 9 4 9.7 9 4 9.7 9 4絕對誤差/m·s-2-0.4120.043-0.010-0.224-0.263-0.173
實驗分析的結果讓人感到意外,從實驗數據看,晃動中下落的重錘的平均重力加速度值是9.776m/s2,晃動中下落的重錘的下落速度并沒有變慢,看來前面作出的“晃動的重錘下落慢”的假設是錯誤的.那么,這個實驗結果又能說明什么?
問題1:從表格的數據可以看到,“B組靜止下落1”的實驗結果與當地的標準重力加速度值相差較大,筆者找出該條紙帶,重新測量,發現第6個計數點的位置記錄有誤,第1次記錄的該點的位置是3 8.5 3c m,重新測量后結果應該是3 7.5 3c m,將新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分析,如表3和表4,擬合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是9.6 0 5m/s2,如圖3,這樣的結果比較合理.在實驗的過程中,只是其中的一個位置數據多讀了1c m,但是對結果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圖3

表3

表4
記錄數據中的一個細小的偶然誤差,導致實驗的結果與標準值相差甚遠,這才是部分學生實驗結果與標準值相差較大的真正原因.所以,要求實驗者要細心觀察,細心記錄,嚴謹細致的實驗過程是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
問題2:將修正后的數據填入表中,從修正后的結果看,實驗測得的數據A組重力加速度比B組大,就說明晃動的重錘下落的速度更快,這是為什么呢?筆者測得的A組數據的平均值很接近當地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是否可以認為在做這個實驗時,使重錘晃動可以測得更準確的重力加速度值呢?
筆者認為可以用圖4所示的模型來解釋這種現象.如圖4所示,靜止下落的重錘其下落的軌跡是A B段豎直方向的直線.如果在下落前,重錘在晃動,放手的瞬間,重錘可能有初速度,則它的運動軌跡應該是一條拋物線.假設放手的瞬間,重錘有一個水平初速度,它的運動軌跡應該是一條平拋曲線(圖4中的曲線A C),可以把它的運動當成平拋運動來處理.
根據平拋運動的原理,其豎直方向的分運動為自由落體運動,與靜止下落的重錘相比,在相同的時間內,它們下落的高度相同.在實驗中,重錘從A運動到C,紙帶被拖出的長度為圖中A C段直線的長度,為直角三角形A B C的斜邊,A C段比A B段更長.

圖4
但是在實驗數據處理時,把平拋拉出來的紙帶當成自由落體運動的紙帶來處理,導致實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偏大.這樣也能夠解釋在前面A組實驗中有兩組實驗的數據比標準值還要大的現象.在晃動的過程中隨機下落的重錘,其下落時也可能沒有初速度,這樣的實驗結果應該與B組結果一樣,實際實驗得到的數據也是合理的.看來,貌似更接近標準值的A組數據未必是好的,而是錯誤實驗的結果.
由于摩擦,高中物理中用落體法測得的重力加速度值偏低1%-3%是正常的,不必過于追求接近標準值.
以上分析可知,高中物理中用落體法測得的重力加速度時,下落前應該使重錘處于靜止狀態.而手持的方式很難保證重錘不晃動,有兩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第1種方法,我們可以把紙帶用鐵架臺掛起來,以防止重錘晃動,如圖5所示.第2種方法,如圖6所示,在放手前上拉紙帶,讓重錘緊靠計時器,也可以防止重錘晃動,這種方法操作極為方便簡單,效果也不錯.

圖5

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