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紅梅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
【經貿管理】
探析政府與市場在三種經濟體制中的沉浮
——兼論其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啟示
尹紅梅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
政府與市場是實現資源配置的兩大機制,良好的經濟運行模式是二者耦合的結果,而非“零和博弈”的產物。斯大林體制、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上都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通過對這三種經濟體制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的方式進行分析,得出我國未來經濟體制改革要注意三點:堅持正確的所有制結構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忽視民生問題。
經濟體制;政府;市場;民生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各國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課題。以斯大林時期的蘇聯模式為代表的經濟體制倡導政府擁有絕對權威;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堅持市場唯一。我國自建國以來不斷探索經濟建設的道路,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總結國內外經驗教訓的同時,逐步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趨勢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然,我們在看到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成就時還應認識到:“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政府與市場在不同經濟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斯大林體制過度強調政府的作用,忽略了市場的作用,而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與之相反。這兩種經濟體制以不同的經濟學思想為指導,在政府與市場關系上走向了極端,付出了沉重代價,也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敲響了警鐘。
(一)蘇聯經濟學范式——政府擁有絕對權威
從1924年斯大林執政起,由于國內國際客觀條件的變化及斯大林主觀原因,蘇聯逐漸放棄新經濟政策。1936年,蘇聯新憲法頒布,以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計劃經濟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經濟體制正式建立,其典型特征有以下幾點:
1.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限制私人經濟。到1937年,“個體經濟‘殘余’已為數甚微,在全國生產基金中僅占0.4%,而且這些私人經濟并不占合法地位”。
2.運用指令性計劃指導生產,經濟運行服從政府計劃,指出價值規律的受限制性。斯大林一方面承認價值規律是有作用的,“在有商品和商品生產的地方,是不能沒有價值規律的”;一方面又認為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限制性,“價值規律只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在存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情況下……才能是生產的調節者”。斯大林按照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制定年度計劃、五年計劃以及國家的整個經濟政策:第一,企業的物資供應實行統配制或調撥制,統配和集中計劃供應占到90%以上;第二,企業生產產品的價格基本上由蘇聯政府制定。
3.限制國際國內市場的流通。在商品的流通方面,蘇聯采取供應式物資供應體制,除農村農貿市場外,限制商品買賣。斯大林政府不僅限制國內市場,而且限制與國際市場的流通。這就割斷了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世界的聯系,使蘇聯更加陷入閉門建設的狀態。
對于斯大林模式的褒貶,大量學者已各陳己見。不論褒貶如何,不能忽視的是,這種高度集權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崇尚政府的絕對權威,沒有給市場規律留下任何發揮作用的空間;單一的物資供應機制,導致人民生活資料匱乏,生活水平難以提高。這也是后來蘇聯經濟增長緩慢,以致于瓦解的重要經濟根源。
(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范式:市場原教旨主義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西方國家新一輪的經濟危機爆發,凱恩斯主義全面崩潰,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在破土幾十年后勃興并成為指導西方世界的主流學說。以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等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思想以“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為核心理論體系和價值觀念,也被稱做“市場原教旨主義”。新自由主義的基本經濟主張:
1.資源的有效配置只能由市場來執行。弗里德曼認為“與計劃機制相比,市場機制是一種無比優越的機制,它無需中央指揮就能調動經濟活動”。
2.政府干預導致市場失靈。弗里德曼認為政府干預破壞市場的正常運行,政府本身也有不可克服的致命缺陷。“凡質量低劣的產品都是由政府或政府管制的行業制造出來的。凡是優質產品都是由私人企業生產的”。新自由主義有多種流派和思想主張,但“只要我們堅持在解決社會問題和實現人類目標時倡導市場優先于政府,我們就抓住了新自由主義的本質。”
新自由主義在全球蔓延,其主張自由化、市場化的經濟體制給眾多國家帶來慘痛惡果:2001年阿根廷爆發金融危機和波及全國的社會動蕩;新自由主義改革釀成了埃及人民起義和社會動蕩。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波及全世界,釀成國際性金融危機,自此,“新自由主義在全球幾乎成為過街老鼠而步入衰落時期。”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范式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雖然市場在很多情況下能有效運作,但它不是能醫治百病的靈藥。正如安德魯·肖特認為的那樣,“對于某些問題,非市場的機制也許更為可取”,“非市場的機制應該由國家去組織協調,因為私人的誘因不能產生和控制他們。”
我國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經過不斷探索和發展,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已得到較好的處理:政府沒有蘇聯經濟學范式中的絕對權威,市場也不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范式中的“原教旨”,二者相互結合,在各自范圍內發揮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處理方式也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幾點:
(一)公有制與市場機制相兼容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并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是公有制與市場機制結合的典范。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證明,公有制與市場機制并不是完全對立的,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可以統一起來的。
(二)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相兼容
從十月革命勝利到20世紀70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歷史和認識上的原因,世界上包括我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這些實踐表明,與現實國情和現有生產力水平不符的單一公有制并不利于生產力發展。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所以我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探索有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引導政策。
(三)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相得益彰
我國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在我國實行“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制度。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志又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著名論斷。在分別以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1.政府宏觀調控不是傳統體制下的中央集權管理,直接控制企業,而是以間接調控為主,“借助市場的力量引導企業經濟活動作出符合政府的意愿”。2.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到起決定性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雖然對經濟的微觀干預減少,但是宏觀把握的技術和能力有所提高;這樣就使市場規律得到更好的尊重,市場有了在資源配置中更好發揮作用的平臺。
不容置疑,正是在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市場協調配合,經濟穩定發展,才使我國平穩渡過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并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奪取了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和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克服種種困難,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
經濟體制改革是每個國家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又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以上論述的三種典型案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不管如何,我們都應該總結和反思,以求不斷進步。“強政府、強市場的‘雙強模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特點”。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使二者更好地耦合。同時,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重視民生建設,這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也是改革成效的衡量標準之一。
(一)堅持正確的所有制結構不動搖
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堅持正確的、適合國情的所有制結構,是全面發揮政府與市場作用的基礎。但是單一的公有制也有其弊端。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實行單一的公有制,結果并未實現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富裕。因此,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要建立適合國情的所有制結構。
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一方面要夯實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要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把握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和方式,堅決抵制“市場原教旨主義”的侵蝕。1.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公有制經濟是一種“普照的光”,它影響和改變著非公有制經濟的性質和特征,使非公有制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我國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都必須“始終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2.把握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同時堅持間接調控為主的調控方式,把握政府的經濟學邊界。3.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與倡導“三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劃清界限。我們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當前國內有些學者接受了新自由主義思想,走上極端化道路,產生了不良影響,對于這種現象要堅決抵制。
(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斯大林時期的蘇聯經濟學范式忽略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也因此限制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基礎性作用不是完全性作用,也要預防“自由市場”的觀點和做法。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倡導的“完全自由市場”給很多國家帶來深重災難。
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要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1.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市場開放。當今的世界經濟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和相互競爭的經濟,我國要積極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市場。同時,也要重視對內開放。“要尊重社會經濟規律,搞兩個開放,一個對外開發,一個對內開放。”對內開放,就是要反對和抑制各種壟斷,打破地區、行業之間的割據狀態,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推動全國統一市場的的形成與發展。2.市場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產權交易市場的興起是我國現代市場體系發展的新形勢。要通過發展信息行業和通訊技術行業來提高國家的市場信息化水平,同時要確保產權流轉通暢,推動產權交易的健康發展。
(三)關注民生建設
加強民生建設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改革成效的重要衡量標準。斯大林執政時期的蘇聯模式,一味追求意識形態上的社會主義,而忽略了民生建設,在收入和分配中堅持了政府的絕對權威,使當時的蘇聯人民生活在生活資料的單一和貧乏之中。關注民生要做到以下基本兩點:
1.關注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各國政府通過不同程度的監督和調控促進就業。在當代,政府對就業的調控措施主要有:建立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扶助特殊群體就業;建立公共就業介紹機制等措施促進就業。同時要發揮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有序流動。
2.堅持社會公正的原則。黨的十八大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制度穩定的重要原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根據社會成員的具體貢獻進行有差別的收入分配,實際是尊重了勞動者平等的勞動權利。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更多體現的是社會正義,它堅持了一種人道主義公正觀。當前社會還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實現社會公平也不能僅僅局限在收入分配領域,而必須建立以權力平等、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加強制度建設,通過制度創新和制度完善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在我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仍然是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所以在吸取和借鑒各國經濟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探索二者之間相互結合的最佳模式仍是我國經濟建設和體制改革的重大課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新階段,我國要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更加合理地發揮政府與市場各自的作用,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我們進一步了解政府與市場力量的重要性的同時,也必須深刻認識到民生建設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1]顧海良.斯大林社會主義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30.
[2]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現代省思[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40.
[3](美)米爾頓·弗里德曼.自由選擇[M].張琦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科林·克勞奇.新自由主義不死之謎[M].蒲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5.
[5]徐則榮.弗里德曼經濟思想研究[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12:136.
[6]何秉孟,李千.新自由主義評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6.
[7]崔建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21.
[8]安德魯·肖特.自由市場經濟學——一個批判性的考察[M].葉柱政,莫遠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
[9]袁恩楨.政府與市場的“雙強模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點[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8).
(責任編輯:喬 虹)
F120.2
A
2095-3283(2014)09-0111-03
尹紅梅(1987-),女,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