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豪 容家寧
摘 要:欽州坭興陶以其獨特的陶土性質,神奇的窯變技術,精美的造型雕刻裝飾列入中國“四大名陶”之列。本文從窯變、造型、裝飾等方面闡述了坭興陶器奇特的美學特征。
關鍵詞:坭興陶;窯變;造型;美學
1 前言
欽州坭興陶作為民間一種傳統制陶工藝,傳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她以獨特的工藝、良好的使用價值和極高的藝術成就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坭興陶學名紫泥陶,以欽江東西兩岸特有陶土為原料,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按軟六硬四混合,極具可塑性,使坭興陶上的雕刻更顯生動形象、光潤柔滑、渾厚敦實中蘊含著古老歷史的積淀和文化傳承。據史料記載,欽州先民從上古三代時期就已開始制陶用陶,隋唐時期已有大型作坊,制陶工藝技術已比較成熟,出現了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發展現象。至清朝中期,達到鼎盛時期,無論工藝還是造型,都深受人們喜歡,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和日常把玩的藝術物件。欽州坭興陶件件獨特,無一相同,坭興陶器以其良好的實用性、極易造型可塑性、獨特的胎體窯變、紋飾精美的雕刻、書畫鐫刻與陶器的相得益彰是坭興陶最大的美學特色。
2 坭興陶器的特點
2.1 實用之美
坭興陶土為欽州所獨有,它主要分布在欽州欽江上游東西兩岸,坭興陶土的特點是:藏于山體中,天然潔凈,富含鐵、鋅、鈣、鍶等十幾種對動、植物生長和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坭興陶器成品晶粒結合體有3%以上的吸水率和3%的氣孔率,具有透氣而不透水的天然雙重氣孔結構。所以早期的坭興制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具,如:茶具、壺罐之類便于儲藏的器皿。坭興陶器的透氣性及材料特性,帶給人們生活的便利,造成了人們對坭興日用品的極大喜愛。正是這種生活上的實用好用,給了人們美的感受,更傾向于的生活。審美活動中的生理感受是以生活中真實的生理感受經驗為基礎的。這種日常生活經驗對坭興陶器的肯定,無疑是其成為審美經驗的基礎。陶器是中國人民日常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之一,自誕生之日起就與人們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坭興陶器無論是作為生活用品還是藝術用品,其實用之美則成為其最基本的美學特征。
2.2 造型之美
一直以來傳統的坭興陶器都是以生活用具為主,對其造型始終堅持的是簡約和實用原則。近年來,隨著坭興市場的興起,對坭興工藝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上從業人員的不斷增加,工藝技師素質的不斷提升,坭興陶造型不斷發生變化,愈發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陶瓷屬于造型藝術,所以造型在坭興陶的審美意義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造型藝術通過創作者對物質媒介的加工,賦予物質媒介以思想和情感,并通過物質其自身的語言符號表達出來。陶瓷藝術的造型美取決于陶瓷本身的線條、體面、輪廓、空間、體量等關系的變化。藝術陶器是“托物言志”的重要載體,創作者將自己的情緒、人生感悟以及藝術理想,通過坭興陶器的形態、色彩等語言符號在作品上再現,進而使坭興陶器超越了有限的形體,成為包含著創作者思想情感象征符號,成為審美主體觀照的審美對象,需要審美主體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反觀這些符號的意義。表現出以下的美學特征:
(1) 和諧造型美
從器型上,坭興陶器分為方形器、圓柱形器、提梁型器、超大型器、把握式和提梁式。設計師在造型上,運用對稱、均衡、仿生、比例、節奏和多樣統一等形式美的組合規律,來創造新穎別致、匠心獨具的作品,并通過對材質的藝術處理來體現設計者特定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格調,增加坭興產品的個性與吸引力。
(2)空間形式美
陶瓷藝術運用造型語言在立體空間中表達出其藝術形態,凝聚了形式美。其物質特性要求占據一定的空間性,實質上是空間、實體與虛空間相對形成的空間。藝術家通過恰當的虛實對比不僅有利于加強造型的特點和裝飾性,也是取得造型整體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3) 直觀象征美
造型藝術直接訴諸于審美主體的視覺器官,陶瓷藝術通過其形狀、線條、色彩、光線、深度和廣度、虛實結合呈現出直觀的藝術形象,帶給欣賞者直觀、生動、鮮明的審美感覺。
2.3 窯變之美
“窯變”,主要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一般指的是色彩或者紋路的變化。陶是陶土與火的藝術,陶土須經由火冶煙熏方能成陶為器。正是憑借著制陶者對土性與火性的熟識,制陶大師將一件件普通的陶坯置入窯爐,當爐溫上升到1200℃的臨界點時,由胎坯發生窯變。
(1) 無釉之變
欽州坭興陶窯變素有進窯“坯同一色”,出窯“品異萬彩”之說。其獨特之處在于它是一種無釉窯變技術,其坯體泥料絕不添加任何陶瓷顏料,色彩的形成是坯體泥料所含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發生的化學反應,再加上陶坯受窯內氣流、溫差、燃料、電窯龍窯燒制方式不同的影響產生肌理紋路的變化,并形成不可預計的色彩及各式各樣的紋路圖案。出爐的制品經打磨去璞,表現出古銅、紫紅、鐵青、天藍等顏色。偶有發現各種斑斕的自然色彩,猶如一幅古樸的彩墨寫意畫,“畫”中有云有霞;有山有樹;有各種形態的人物仙家怪獸精魅若隱若現,若來若去,如煙如霧,使觀者產生無限豐富的聯想,色彩變化不定,質地晶瑩澤亮,光潤柔和,產生玉質般的效果,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2) 窯變的形式美
窯變是一種自然而然形成的變化,非人力所能左右。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窯變技術仍是難以掌握的,窯變是天工之美,人類只是心有余卻力不逮。這些自然變幻的窯變色彩因其不明確性、多面性和多變性,吸引審美主體把注意力集中在坭興陶器的顏色、線條、形狀、質料及形式結構上的均衡、對稱、和諧等特點,集中指向高雅、樸素、簡潔、流暢的陶器風格,直接喚起欣賞者強烈的美感,更加突出了坭興陶器審美的獨特性。尤其是那些經過雕刻后發生窯變的作品,由于雕刻所產生的凸凹、明暗的肌理變化,與窯變產生的色彩和紋理視覺變化一起,形成多色彩、多空間、多質地的美感效果。
2.4 裝飾之美
裝飾指的是對器物表面添加紋飾、色彩以達到美化的目的。坭興陶器的裝飾指的是運用雕刻的技法將書法、繪畫、民俗符號等各種元素的融合,是提升坭興陶器美學價值的重要過程。
(1) 雕刻之美
調配好的坭興陶土,軟硬適合,細膩潤澤,可塑性與結合性完美的結合。這樣的陶土使胚體更加結實,不疏松,非常易于雕刻裝飾,并能夠增加陶器的光澤度和柔潤度。欽州坭興陶器上精致的浮雕及書法刻字,全憑藝術家直接在坭坯上進行雕刻完成,形成了完全不同于青花瓷、紫砂等陶藝,而獨具欽州坭興特色的雕刻技法。坭興陶器通過雕刻完成了工藝裝飾,創作者采用雕、刻、剔等技藝方法,在坭興陶半成品坯體上用鋒利的雕刻刀刻出圖案文字,肌理紋飾。精湛的雕刻工藝技術使得坭興陶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2) 書畫陶器的結合美
坭興陶通過詩文、繪畫的裝飾,平添了一份雅致,盡現了坭興陶器古樸典雅、疏朗簡約、氣韻生動的獨特魅力。書法、繪畫與陶器同屬表現型藝術,都是通過形式來表現藝術家的審美經驗、審美趣味、人格追求的造型藝術。坭興陶泥的物質特性決定了其極強的可塑性,用刀鋒刻出來的字極具書寫意味,刀味濃郁,筆鋒剛勁有力,立體感與力度感明顯,更添蒼勁古樸之美。書法、繪畫與陶器表現出相同的美學特征:第一,書法、繪畫與陶瓷同屬抒寫性情的藝術。漢代文學家楊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書法、陶瓷作品直接顯現創作者的精神氣質、審美情趣和人格修養。第二,書法、繪畫與陶瓷都體現了形式美的法則,具有很大的抽象性。書法、繪畫與陶瓷都是通過對線條的審美把握和藝術家心靈世界的自由抒寫,書法的一筆一劃,繪畫的形狀、色彩和線條,陶器的由線到面,由面到體實際上都浸透了形式的意味,體現著對稱均衡、節奏韻律和多樣統一等形式美的組合規律。第三,體現了寓動于靜的美學特征。運動與靜止的矛盾是一個藝術難題,也是一個美學難題。書法通過筆畫和組合及不同的筆鋒來表現在構造和運動中所蘊涵的美,繪畫采用散點移動透視法來表現動與靜,實現動靜結合的矛盾統一美。陶瓷作為一種三維立體造型藝術,以其靜態造型樣式反映美的特征和藝術趣味。但是中國傳統的陶瓷造型則注重在變化中有統一,于靜謐中有生氣,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一脈相承,更加強調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流動為主的美學思想。坭興陶器上的書法、字畫的完美結合正是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3 結語
欽州坭興陶以其獨特的陶土性質,神奇的窯變技術,精美的造型雕刻裝飾,多種藝術手法的融合,民族特色元素的吸收與創新表現出其質樸又獨特的美學特征。從美學的角度思考辯證坭興陶的美學意義,使創作者致力于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和審美的要求創作出合規律性和目的性的藝術作品,也是本文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