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 要:本文通過近年來原生態民歌熱的角度對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進行闡述,進一步了解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民歌的發展狀態;通過對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民歌特征的分析,加深了原生態民歌對民族、地域及人類文化發展的影響。黑龍江地區的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在現代社會的環境下與傳統文化相互融合,也推動了多元文化的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原生態 黑龍江地區 少數民族民歌 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200-02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原生態民歌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現如今全世界范圍逐漸意識到本民族文化與眾不同的特點并日益重視和保護本民族傳統文化,中國也加快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腳步。在這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浪潮中,對少數民族原生態民歌音樂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的保護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1 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民歌的歷史沿革
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全省共有53個少數民族,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滿、朝鮮、回、蒙古、鄂倫春、鄂溫克等10個少數民族。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民歌與各少數民族的歷史沿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黑龍江地處祖國東北角,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孕育了其獨特的少數民族音樂,并蘊含著豐富、濃郁的文化底蘊。比如以狩獵、漁獵為主的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至今仍然遺留較為豐富的狩獵牧歌。在某些民族的傳統民族文化與狩獵牧歌相融合,難以分離。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這些原生態民歌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與本民族文化分離,存在于一部分仍然保持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習俗的地區,并逐漸發展成為與少數民族節日融為一體的歌唱形式。
2 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從少數民族原生態民歌傳承角度來看,他們通常掌握一個民族的語言體系并能為其社會成員所理解的語言而發揮作用,民族音樂是作為能在本民族內部交流起作用而有意義。民族傳統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必須在這個意義上加以考慮,只單純注意音樂的保護而忽略它為其社會成員所熟悉、愛好,那就不是按它本來的面貌傳承和發展下來。這種作為博物館式的情報收集和記錄來說的確有用,但是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對于廣大聽眾來說,不同民族對于音樂的強調重點不同,因此這種音樂文化是一種不容易接近的符號體系。想通過民族音樂進行文化交流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在一般場合里,人們只是單純地剛到他們在進行音樂表演或演奏活動而已,而并沒有能夠達到進一步掌握其音樂語法的意義的地步。
從原生態的視角來看待少數民歌如何傳承與發展不可避免的受其自身的影響,但它也受到歷史的影響。一般的說,一個地區少數民歌的傳承和發展體現了這個地域文化發展的關于社會、政治、經濟、宗教、藝術和語言等各個側面。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或多或少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并發生相互影響,但后者對前者的影響更大。民族音樂學通常是由音樂學和民族學兩個不同部分組成,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來衡量一個地域的少數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就不能強調任何一方面的因素,而是把音樂學和民族學雙方都考慮的方式進行,使其融為一體。
3 從原生態視角看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一方面堅持音樂文化所固有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音樂內涵,使其以本來的面貌展現出自己的歷史、價值和社會關系的類型;另一方面又在復雜的歷史變革中尋求不同音樂中的共性。這兩種不同的音樂觀之間存在著潛在的沖突:一方面是普遍通用的、能被大多數聽眾接受的音樂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是需要在深層次需要考慮每一種少數民族民歌的另一種審美價值。人們根據這種審美標準以辨認少數民族音樂的特征,并發掘它的共性。黑龍江地區的少數民族民歌在傳承過程中尤其獨特的音樂特點,其音樂與民族語言相同——它所包含的音樂內容屬于同一種語言、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共有,其音樂風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所有文化中,少數民族民歌音樂的實質都在各自文化中有著通用的解釋,雖然每一種文化都在詮釋著音樂的標準。
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所包含的音樂學與民族音樂學通常是根據前者所包含的內容來加以區別的,而后者所包含的內容則不是很明確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是人類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而創造出來的、音樂結構邏輯嚴密的東西。但這種音樂的結構不能脫離產生它的活動而獨立存在。要理解少數民族民歌音樂的結構為什么具有特有的形式,就必須理解人類創造出這種結構的活動是為了什么以及怎樣才能形成這種特有框架特征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存在于該形式結構的精髓、為了創造出有組織的樂音體系合乎邏輯的形式和為什么、怎么樣去構建自身的音樂邏輯思維。因此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是從社會科學的各個層面和各種人文學科相互補充從而達到相互更好了解的方法。無論哪一個方面都不能將其視作傳承和發展自身的目的,必須使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從更加廣泛的視角加以理解。
黑龍江地域的原生態少數民族民歌是特定時間、特殊地理環境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由百姓所掌握的音樂藝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民俗音樂越來越加速消滅,因而必須在其消失之前對之進行傳承和保護,因為這種原生態的民歌作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珍貴的部分而引起人們的尊敬。少數民族音樂內涵豐富且短時間內不能再生,因此音樂工作者必須把歌曲的傳承和保護放在首位,讓我們民族的瑰寶有時間、有空間、順利地傳播下去。在民族音樂學中,音樂被視為文化中最頑強的因素之一。不過由于處在變化中的社會與文化傳承情況的不同,即使有頑強的可能性,顯然也會變得與以往不同。只要把這種社會變遷對少數民族民歌的影響看作人類歷史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即使如何努力去推遲和阻攔這種變化,但變化終究還是要發生的。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就忽視了對黑龍江少數民族民歌傳承和發展進行保護和研究。對當今少數民族民歌的重要性認識不可否認,但是歷史的發展有其深刻的復雜性和不可避免性,那么僅僅的傳承并不能成為原生態民歌發展的唯一目的。
因此,在保護和傳承黑龍江少數民族民歌時,音樂專家們更應該從培養發掘傳承人的角度出發,讓黑龍江原生態民歌能世代發展下去。一方面從教育教學機構角度看,在中小學的音樂課中可以引入或增加黑龍江地區原生態民歌的相關聽賞、簡單歌唱的內容。在高校里可以適當開設原生態民歌的音樂欣賞課程、鼓勵教師開展相關課題的研究、成立以地區為研究對象的少數民族民歌音樂研究所、組織編寫、出版原生態民歌的教材、音像資料、視頻資料等。另一方面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傳媒手段加大對黑龍江地區原生態少數民族民歌的宣傳力度,努力推舉有條件的民歌傳承人走出去,參加各種大型演出活動,從中找到對本民族文化傳承的信心,并拓寬本民族音樂文化對外交流的平臺。通過這些方式,讓這些音樂文化的傳承人去適應現代生活對原生態民歌的沖擊,去了解當代人們對待原生態民歌的情感和態度。讓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民歌逐漸被大眾所接收,為大眾所傳唱。
4 結語
保護和傳承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民歌,就是對民歌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民族歷史、民間文化的一種認可。就是把音樂看作是能夠用以進一步了解世界、傳承文化的傳達手段。因此,作為傳達手段的少數民族民歌通過傳承人具有象征意義的音樂能力來進行傳達是屬于在自覺意識的把其發展到音樂理論的高度發展的最富有特征性的文化符號。從原生態民歌的角度來看待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地域乃至整個人類的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對于這種民間音樂的傳承和保護的意義認識不清,只能證明我們在對待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認識還不夠深入、不夠具體。歷史證明人類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多元文化的互補絕對是必不可少的。對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和保護必將能夠推動和轉變當前片面追求現代化而犧牲生態文明和文化文明而失衡的狀態,也必將對我國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袁貴仁.人的哲學[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 馮光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6.
[3] 趙志忠.滿學論稿[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
[4] 王鐘翰.滿族歷史與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