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海
摘 要:實踐教學一直以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乃至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薄弱環節,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難題,構建相對獨立而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有力措施。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243-02
1 實踐教學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1.1 實踐教學是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迫切需要
現代教育揚棄了傳統教育重視知識傳授與吸納的教育思想與方法,更加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及其內化為人們的良好素質,強調知識、能力、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強調教學的主體性、開放性、創造性和多樣化,試圖通過全方位開放式的教育,尊重人的主體價值,充分調動并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挖掘和培養人的創造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培養創新、創業型復合性人才,實現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而實踐教學能夠在教育觀念、方式、過程中凸顯主體性、開放性、多樣化的教學優勢,在教學目標上,能夠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和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性接受客體轉變為積極主動的主體和中心,實現融教學做于一體化;在教學資源上,能夠進教材、出教材,進課堂、出課堂,優化配置教育教學條件和資源,轉變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格局,開啟全方位開放式的新型教育;在教學評價上,能夠進考場、出考場,打破單一文本考試的教育評價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更富有彈性的教育評價體系與機制。
1.2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件中指出:“深入開展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由此看來,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發揮主渠道和主陣地的有效途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1.3 實踐教學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有益必要補充
傳統的理論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通常是“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的“灌輸式”、封閉式教學,就課本講課本,就理論講理論,理論與實際相脫節。形式單一、效果底下,這種教學模式早已不能體現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要求,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復雜性的需要,不能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期望。而實踐教學能夠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一方面提高了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引導大學生將課堂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了教育教學效果。即使學生在接觸、參與社會實踐中接受了教育,達到了“知、情、意、行”的轉化,又使學生學會和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實現了道德、法律、理論基本要求的內化和受教育者主體道德法律意識外化的兩大飛躍。因此,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是傳統教學模式有益必要的補充,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聯系實際和“兩個課堂”“兩支隊伍”相結合的必然要求。
2 目前高校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學分計劃、課時計劃,但沒有單獨的實踐教學計劃,盡管目前大多數高校都能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并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明顯增加一些實踐教學課程的課時,但是很多實踐課程是虛設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依然不完整、不到位,實踐教學的資源與條件匱乏、落后,根本無充足的條件保障實踐教學順利開展,實踐教學大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要改變現有實踐教學形同虛設的局面,切實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發揮理論育人、實踐育人的功效和作用,必須在思想上重視,組織上保障,行動上開拓適合新形勢新時期下大學生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實踐育人活動,真正從教材中走出來,從課堂中走出來,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3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3.1 解決實際問題理順學生情緒
新進校的大學生,對學校、老師、同學都比較陌生,對大學學習、生活都不太了解,有各種各樣的困惑與疑慮,我們結合大學生實際,廣泛深入開展座談、訪談、走訪等談心活動,運用教育、協商、溝通、疏導的辦法,傾聽學生的呼聲、意見,積極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有針對性地處理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具體問題,使學生不但信任教師、喜愛教師,而且成為良師益友。
3.2 開展實踐活動感受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踐雄辯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和偉大性。我們重點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深入開展諸如實地參觀法制教育基地、法庭,調研社會主義新農村、小康村、示范村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證實所學理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又讓學生深刻感受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果,使他們的思想受到了切身的教育。
3.3 重大紀念活動提升教育效果
積極以重大活動的舉辦為契機,不斷開展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團結教育。諸如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樹地震中、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搶險救災中積極倡議捐款、捐物,在慶祝建黨90周年時,舉辦 “濃墨重彩頌黨恩”書法比賽,在國際聾人節實地參觀特殊學校,在禁毒日實地參觀戒毒所等,在寒暑假期間,積極鼓勵、支持大學生社團、社會實踐小分隊走出學校、走出家鄉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實踐中自覺地、主動地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
3.4 校園文化活動陶冶學生情操
校園人文環境和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環境為我們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我們結合院校實際和特點,堅持以正確的文化引領為方向,努力建設體現時代特征和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組織開展了諸如以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為核心的第二課堂、以“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學生”為核心內容的道德實踐活動、大學生科技文化節、大學生藝術節、大學生心理話劇、大學生運動會等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思想政治、學術科技、文娛體育等校園文化實踐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使大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由此可見,實踐教學的開展離不開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離不開學校組織制度的保障,更離不開社會資源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只有建立形成校黨委主管領導統一負責,宣傳部、教務處、“思政課”教學部、學生處、團委等分工負責的領導與管理體制,設立實踐教學專項基金,建立多種形式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才能有所作為、有的放矢,才能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辟新的育人途徑并注入活力、帶來生機,才能夠更好地調動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實現“以人為本”的多樣化、開放式、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才能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參考文獻
[1] 中共甘肅省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宣傳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匯編[M].甘肅省教育廳思想政治教育處,2005.
[2] 范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