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瑛
摘 要:工業革命以后,人們對資源的掠奪越來越嚴重,同時產生了大量廢物污染自然環境,生態危機較為突出,很有必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是為了承擔責任,也是為了順應社會發展需要。高職院校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在生態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得到解決,更好地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戰略性人才。
關鍵詞:生態危機 高職 生態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246-02
1 高職院校生態道德教育是應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的必然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又不斷加深和拓展探索領域的深度和廣度,從而進一步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這樣也就大大地促使了生產力的發展,世界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變。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促進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環境的嚴重污染,例如人口問題、自然災害頻發、海洋污染、核污染、有毒化學品污染、垃圾成災、物種大量滅絕、土地嚴重荒漠化、淡水資源危機、森林資源快速減少、能源短缺、酸雨、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等。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到后代的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的發展和生存。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很多國家都在探索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生態危機是人類影響的結果,是人類生產活動造成。因此,憑借自然科學是不能很好地對自然失衡進行解釋,也不能很好地改善自然的失衡,必須從人類行為查找原因所在,生態危機的解決需要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例如科學制定和實施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等,但是法律法規只是一種手段,還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對于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要想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到改善,存在的環境問題得到消除,人們就要樹立生態道德,培養生態意識,轉變道德價值觀念。只有法律的強制和道德上的自律是相互補充的,環境問題才能引起人們足夠重視,同時生態環境的改善還要依靠科學技術。
自然與人的關系在人們的觀念中主要也就是被改造和改造的關系。自然存在的意義也就是作為改造活動的客體,人類對自然的改造程度反映著人類力量的大小,人類力量的大小體現在創造財富的多少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上。但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利用各種手段和工具對自然進行開發,展示了人們的力量和智慧,同時自然也報復了人類,出現了一些生態問題。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要重新進行審視,生態環境問題要必須引起重視,應當把道德關系延伸到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中,應當對生態環境負有道德責任。
生態道德是作為道德標準對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具有道德的一般特征。道德是長期的社會輿論影響以及宣傳教育而慢慢形成的,不是天生的。生態道德是對環境和人的關系進行調整,是一種新型道德,還需要加強宣傳教育。
生態危機促使了高校應當對生態道德問題引起高度的重視,從而促進了高職院校生態道德教育的發展。大學生承載著希望,是社會的未來,因此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生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使他們能夠認識到人類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和自然的價值,并且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去保護生態環境,自覺完成應盡的義務,改變自身不良行為。
2 高職院校生態道德教育是高職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職院校應當以全面發展為要求培養現代人,并且做到以人為本。高職院校生態道德教育其實也就是更高地要求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生不僅要有開拓創新的能力和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有較高的生態道德素養和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念;不僅要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并且還要能夠科學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高職院校的學生是未來建設的主力軍,要加強對他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對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有著非常大的作用。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具有生態道德的大學生就屬于“環境盲、生態盲”,畢業后踏入社會就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培養他們愛護自然資源、平衡與自然的關系的世界觀,使他們能夠以辯證的、開放的眼光看待人類發展,使他們的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情感達到一定的高度。
3 高職院校生態道德教育是豐富高職院校德育內容的必然要求
高職院校德育內容是在不斷地發展著,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有著很強的時代感和政治敏銳性。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總是根據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調整著德育內容,德育內容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證。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就是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法律意識,良好的心理品質得以形成,道德素質得到提高,引導學生在能夠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前提下,向更高的道德目標前進。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較好的成績,使上述目標得以實現,就要做好德育理論更新工作,以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豐富高職院校德育內容的要求。因此,在生態危機的背景和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作為人才培養重要陣地的高職院校更應該順利時代的要求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高職院校德育內容,這不僅是德育對經濟生活、現實政治變化的回應,還是德育服務經濟生活、國家政治的客觀要求,同時也為高職院校德育內容創新提供新的增長點。
4 高職院校生態道德教育是高職院校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職院校是有別于傳統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一定理論知識,面向管理和服務、面向生產、面向基層第一線職業崗位的技能型、技術型、實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教育。高職院校畢業生很多成為一線的技術工人,有些還成為了企業的管理者。
企業在社會發展和經濟生活中起著很大的作用,要對自己的道德責任引起重視。企業所從事的活動要做到人際道德的遵守,還要做到環境道德的遵守。企業獲利不能給他人或者社會帶來環境損害,不能破壞生態環境,只有這樣才是正當的。
企業為了長久的發展就必須正確面對嚴峻的現實生態環境,節約使用資源、保護環境,對生產經營理念進行科學調整,要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從短期來看,企業如果承擔環境責任就會造成生產經營成本的大幅增加,但是站在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有利于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有利于企業良好形象的樹立,一定會成為企業的一種較好的無形資產。企業的活動其實也就是人的活動,企業的經營理念也就是人的理念,因此,保護生態環境是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生態意識是每一位企業人應當具備的。因此,作為一個現代化的企業需要的不僅是能夠使用機器,能夠掌握生產工藝和技術流程的高素質人才,而是既要有一技之長,又要具有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價值觀、高效的現代職業人,最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要能夠為保護生態環境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其實道德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本,目標也就是為了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贏,這里所指的道德是包含生態道德的,如果一個企業生態是不道德的,那么這個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獲得較高的利潤,也能夠節約大量生產成本,但是從長遠來看,企業要想長久、健康發展就必須有道德。
高職院校就是培養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具有能夠解決環境問題,具有較強的環境意識以及較強的操作技能的學生。學生在企業生產活動過程中要能夠積極考慮消費、服務、生產等環節對環境造成的一定影響,要從源頭上控制對環境的破壞,針對已有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應當采取科學的治理措施加以解決。所以高職院校要培養面向管理、服務、建設、生產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使他們擁有廣博的知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要加強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使他們的道德責任感和環境意識得到提高,促使他們帶動更多人參加環保活動,有利于環境的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應用,有利于采取對環境有利的決策。
高職院校要想得到長久發展,就需要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高職院校都在強調要培養高技能人才,其實這已經不再是特色,高職院校要想提高競爭力就要做別的高職院校不具有的,只有這樣才能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在生態危機背景下,高職院校做好生態道德教育,才會提高競爭力,才能得到長久發展。
總之,生態危機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生態道德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和價值觀,更有利于向社會推廣生態道德教育,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生態道德教育使人們的綠色生態理論得以樹立,節約環保意識得以培養,這對于科學利用有限的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解決我們面臨的嚴峻生態危機問題、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蔣琴.高職院校生態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1(10).
[2] 熊玉坤.當前生態道德教育的迫切性[J].大連大學學報,2006,27(5).
[3] 郭亞蘭.論高職院校生態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實施途徑[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