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鈺
【摘 要】本文通過對比中國高水平學習者的寫作和英語本族語學習者的寫作,揭示了中國高水平學習者的詞匯深度特征。中國高水平學習者的詞匯深度知識逐步發展,但是這種趨勢不穩定。然而中國學習者能較好掌握較復雜句法知識,學習者的產出逐漸趨于地道。
【關鍵詞】詞匯深度 母語負遷移 口語化 句法
一、引言
詞匯是語言基礎。詞匯的掌握情況關系到語言學習的水平。詞匯知識包含了詞匯廣度知識和詞匯深度知識。其中在詞匯深度知識方面,許多研究者探討了詞匯量和閱讀、寫作等能力的關系(Nation 2001; 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 2003)。本文對比分析了中國學習者寫作的詞匯得體性特征,更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學習者寫作的詞匯深度特征。
二、文獻綜述
詞匯的深度知識主要指對最常用的高頻詞,學習者不僅要明白詞匯表面的意思,還要掌握詞匯的正式特點、句法功能、搭配的可能性、語體特征等等(Read 2004: 155)。Nation (2003)認為,了解一個詞意味著知道它的形式(口頭和書面)、位置(句法、搭配)、功能(頻率、得體性)和意義(概念、聯想)。Dale(1965)認為有五個階段:(1) 我以前從未見過該詞;(2) 我聽說過該詞,但不知道其含義;(3) 我在語境中認識它,它與……有關;(4) 我知道該詞;(5) 我能夠把該詞和其他在意義形式上與其密切相關的詞區別開來(轉引自Read 2002: 315- 316)。從研究者對詞匯深度的表述上看,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詞匯的使用會更恰當,學習者的寫作應更接近本族語水平。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語料有: WECLL中的子語料庫AU,LOCNESS。本研究主要采用WECLL中1—4年級的議論文,形成子語料庫AU。研究的工具是Wordsmith和SPSS.
四、詞匯深度知識
(一) 口語化傾向
Nation(2003)認為詞匯運用存在是否得體的問題,如該詞適用于書面語還是口語等等。本研究將運用Wordsmith提取AU語料庫中的第一、二人稱代詞,對比LOCNESS語料庫,分析中國學習者的書面語表達是否存在口語化傾向。
用Wordsmith分別檢索AU和LOCNESS語料庫中I, me, our, my, we, you, your等第一、二人稱代詞,然后利用SPSS對這兩個語料庫的不同人稱代詞進行卡方檢驗。數據顯示每個人稱代詞的P值均為0.000**。中國學習者和本族語學習者在第一、二人稱使用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相比本族語學習者的書面語,中國學習者的書面語存在口語化特征,這表明中國學習者正處于中介語階段,無法明確分清英語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
(二) 句法特征
在英語被動句中,be done是其重要標志。然而,并非每個動詞都有被動形式,如非賓語動詞。由于母語遷移的影響,中國學習者錯誤地把漢語中的“被”全部翻譯成英語中的be done. 本研究將分析DIE, HAPPEN, DISAPPEAR等非賓格動詞,探討中國高水平學習者對非賓格動詞的掌握情況。
通過Wordsmith檢索AU語料庫,共得出DIE 9 例,HAPPEN 21例,DISAPPEAR 3 例索引。DIE左邊的搭配詞是he, we, you, to, will, may. 右邊沒有搭配詞。 HAPPEN左邊的搭配詞是this, tragedy, thing, news, crimes, love, can, will. 右邊沒有搭配詞。DISAPPEAR左邊的搭配詞是they, meadow, society, will. 右邊同樣沒有搭配詞。 經分析這三個詞的類聯接是NP (MODAL) DIE/ HAPPEN/ DISAPPEAR。分析索引發現除happen出現兩例被動化錯誤外,其他均使用正確。從整體來看,錯誤出現的次數很少,這說明中國高水平學習者可以較正確地使用非賓格動詞。從總體上看,中國高水平學習者的寫作在詞匯深度知識提升的基礎上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五、 總結
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學習者的產出日益接近本族語水平。但是學習者仍然受到母語和交際策略等因素的影響。在教學中,英語思維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培養學習者的語感,大量的良好的輸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學習者應積極擴充知識面,多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Nation, I. S. P.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Nation, I. S.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M]. 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2003.
[3]Read, J. Research in Teaching Vocabulary [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24): 146- 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