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
【摘 要】《淚珠與珍珠》是臺灣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文章借談詩論文抒發(fā)鄉(xiāng)情與親情,表達人生感悟,品味人生境界。本文從“情要濃烈”和“文要疏淡”兩方面賞析這篇散文的文與情,感受琦君的淚珠與人生、大愛與鄉(xiāng)愁。
【關鍵詞】淚珠與珍珠 琦君 情要濃烈 文要疏淡 大愛 鄉(xiāng)愁
初次讀到臺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金盒子》,便被文中那濃烈的情、疏淡的文深深震撼;后來讀了她的小說《橘子紅了》,又被那悲愴的故事情節(jié)和清麗簡潔的文字深深打動;幾年前,在改版的全國各類成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叢書《語文》教材中,發(fā)現(xiàn)琦君的散文《淚珠與珍珠》收錄其中,驚喜之下,我細細閱讀,精心備課,每次授課,都有不同的體會和收獲。
一、“情要濃烈”
琦君,生于浙江,長于浙江,對江南有深厚的感情。抗戰(zhàn)爆發(fā)后,青年的她顛沛流離,去了臺灣;晚年又去了美國,飽嘗思鄉(xiāng)之痛。白先勇先生曾說:“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冊,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七十歲高齡的她寫下的《淚珠與珍珠》,就為這句話做了精彩詮釋。
這是一篇思鄉(xiāng)懷人之作,情濃文疏,結(jié)構巧妙。文章不是直接寫情,而是先從少女時代讀到的描寫淚珠的詩句入筆,通過馬區(qū)夫人的話、冰心的散文、白居易的詩和杜甫的詩自然引出。這些語句,采用天真少女的語氣寫出,令人感傷感懷。其中既有真情,也有激情,還富有深情。
然后,文章筆鋒一轉(zhuǎn),回到幾十年后的現(xiàn)實。“人生必于憂患備嘗之余,才能體會杜老‘眼枯見骨的哀痛。”作者寫到海峽兩岸政策開放,返鄉(xiāng)探親、骨肉團圓、老淚縱橫的凄涼場面;寫到同樣漂泊臺灣的丈夫欲思老淚縱橫而不可得的悲涼;寫到調(diào)皮搗蛋的兒子讓自己流淚而思念起自己的母親……這些內(nèi)容,則是通過一個成人的口吻敘述了飽經(jīng)風霜之后對家國之戀、親人之戀的種種復雜感情,成熟深切。
接著,作者聯(lián)想到了阿拉伯詩人所編的故事:“天使的眼淚,落入正在張殼賞月的牡蠣體內(nèi),變成一粒珍珠。”牡蠣遇到沙子,分泌液體,飽受磨難,經(jīng)過奮斗歷程,最終才能成為珍珠。牡蠣分泌的液體,不就是淚珠嗎?而奮斗、磨難、愈益溫厚的心,不就是珍珠嗎?至此,全文點題——只有經(jīng)歷生活的磨難,飽經(jīng)憂患之后,才能懂得生命的真諦,達到至真至美的境界。
結(jié)尾,文章宕開一筆,借 “觀音流淚”和“耶穌滴血”的宗教之淚,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大愛境界的崇尚與追求。
全文語言清麗優(yōu)美,情感細膩真率,其文其情都似晶瑩的珍珠,不見一點塵渣,折射出琦君的淚珠與人生、大愛與鄉(xiāng)愁。
古往今來,有關愛的詠嘆與詮釋的文字浩如煙海,無論是孔孟先賢的忠孝仁義,還是唐詩宋詞中的情真意切,或是現(xiàn)代散文中的愛與哀愁,無不透露出愛之主題的久遠與普泛。琦君散文中對愛的闡釋,既是她本人真純?nèi)诵缘淖匀涣髀叮彩菍θ寮胰蕫酆头鹄矸簮鄣木C合表達。這篇散文從個人小愛升華到宗教大愛,與冰心散文一樣,體現(xiàn)了 “愛的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對于遠離故土漂泊海外的游子來說,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只小小的金盒子。琦君的文章常常從眼前景聯(lián)想到家鄉(xiāng)情,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讓她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琦君曾說:“我是因為心里有一份情緒在激蕩,不得不寫時才寫,每回寫到我的父母親人與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這一份情。像樹木花草似的,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xiāng),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寧愿擱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她的鄉(xiāng)愁主題,一方面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強盛,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海外游子對他們文化精神原鄉(xiāng)的渴慕與追尋。這篇散文帶著一股淡淡的如煙淺愁,這種文化鄉(xiāng)愁的書寫,連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故園情懷的深深眷戀,表達了千千萬萬海外游子的心聲。
二、“文要疏淡”
相對于情感表達,琦君對文字的要求是 “若要文情并茂,其實情要濃烈,文要疏淡,才不至于以辭害意”。她認為好的文章必須語語動人,字字珠璣。《淚珠與珍珠》的文字就是這樣。
疏淡自然,是這篇文章語言上的顯著特點之一。濃濃的鄉(xiāng)情與親情,透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文字,靜靜流淌。琦君用極為清新安靜的文字表達了她內(nèi)心的波濤洶涌,闡釋了很深的人生哲學。全文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雋永。
詩詞入文,是這篇文章語言上的另一個特點。如文章開篇,作者引用奧爾柯德《小婦人》中的句子“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jīng)憂患而愈益溫厚”;謝冰心的文字“雨后的青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白居易的詩句“莫染紅絲線,徒夸好顏色。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杜甫的詩句“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古今中外的詩句名篇順手拈來,收放自如,一點也不覺得晦澀難懂,反而更增添了耐人尋味、畫龍點睛的功效,既增強了作者抒情的真實感,也增加了文章內(nèi)涵的豐富性。
李商隱有詩云:“滄海月明珠有淚”,月本是天上明珠,珠恰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珠有淚形。這句詩用來形容《淚珠與珍珠》的文與情,恰如其分。琦君的文字字珠璣,豐潤晶瑩;琦君的情如月皎潔,如珠璀璨。在淚水中成長,在淚水中豐盈。每一滴的淚珠都有一個故事,每一滴淚珠都凝結(jié)了一段深沉的人生體驗,每一滴淚珠都可能化成珍珠……不管眼淚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那它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琦君自己曾說:“我相信每個人心靈中都應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難的毅力和智慧,這粒珍珠是隨著人的年齡,學識與修養(yǎng)而逐漸長大,逐漸變得更晶瑩圓潤的。”琦君找到了自己的那顆珍珠,我們也要在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顆珍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