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寅生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在中國近代革命中,蘇聯曾多次扮演武器提供者的角色。
從1917年發動護法運動到1920年代初期,國民黨領袖孫中山依然只能靠到處聯絡軍閥來實現自己的政治圖謀,盡管他振臂一呼,即能爭取到幾萬幾十萬的人馬來其麾下,但這些臨時歸附來的軍隊多不是真心實意,一遇挫折,就逡巡觀望,推三阻四,連他一手培植起來的陳炯明,在羽翼豐滿以后,也不惜與他反目成仇,分道揚鑣。
此時此刻,假如不是蘇聯方面雪中送炭,向國民黨、向孫中山及時提供大批軍火及其他支援,黃埔軍校恐怕建不起來也辦不下去,國民黨的黨軍更難以在兩年之后就形成規模。
孫中山建立自己的黨軍,第一步是創建黃埔軍校,但軍校創辦初期,武器奇缺,只有粵造七九毛瑟槍30支,多虧蘇聯及時運來軍火,黃埔軍校才得以站穩腳跟。軍校首任教育長王柏齡在《黃埔軍校創始之回憶》提到:“第一批蘇聯軍火就有長槍八千支,小手槍十支。八千支俄式步槍均配有刺刀,每槍有五百發子彈。學員們個個歡天喜地,說:‘今后我們不愁了,革命有本錢了。”
以黃埔學生為基干組成的黨軍,盡管人數尚少,但在東征陳炯明,平定滇、桂軍閥及商團叛亂時,每每能以寡擊眾、屢戰屢勝,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士氣高昂,訓練有素,但武器裝備上的優勢也應該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除援助黃埔軍校之外,蘇聯還向廣東革命政府多次提供軍火援助,計有步槍51000支,子彈57400萬發,機槍1090挺,這些武器無疑使國共合作期間的廣東政府如虎添翼。1926年,從兩廣出發的北伐軍一改以往數次北伐均止步于湘贛兩省的局面,順利挺進至長江流域,蘇制武器的援助與蘇聯顧問的建議,均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黃埔建校之初,蘇聯就向廣州方面派出一批軍事教官,最多時達到30多人。廣州革命政府東征討伐陳炯明,布留赫爾(即加倫將軍)率 20名蘇聯顧問參與作戰指揮;第二次東征時,更多蘇聯顧問參與其中;1926年,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作為顧問的加倫等蘇聯軍人對北伐軍的作戰計劃、戰場指揮都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建議。與此同時,北方馮玉祥國民軍也從蘇聯方面獲得軍火及其他援助,假如沒有這些援助,馮玉祥所部恐怕會在1926年便被張作霖、吳佩孚聯合剿殺,如此一來,北伐的成功也許至少還要再等兩年以上的時間。
從這個角度而言,蘇聯的支援在客觀上推進了中國的統一。但蘇聯方面真正中意的政治力量畢竟是更加志同道合的中國共產黨,當1927年國共合作徹底破裂后,蘇聯即轉而決定向中共提供大筆軍火,扶持中共以革命的武裝來反擊國民黨的背叛。
對中共的軍火援助有據可查的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是1927年,中共控制的武裝在南昌舉行起義后,蘇聯共產黨(布)中央政治局立即決定撥出1.5萬支步槍,1000萬發子彈,30挺機關槍和4門山炮,2000發炮彈,緊急派船海運到廣州附近援助在南昌起義的中共軍隊。
有人不了解這一情況,一味指責南昌起義后部隊為什么不在江西就地建立革命根據地,為什么不學秋收起義的部隊向國民黨力量薄弱的鄉村地區轉移,而是非要舍近求遠,千里迢迢開往廣東,以便再度從廣東起兵北伐。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接收這筆數額巨大的軍火,這批軍火大概能夠裝備三萬人的部隊,起義軍一旦得到這批武器彈藥,立即就能讓海陸豐等地的農軍更換裝備,并可迅速擴張到五六萬左右的規模。那樣一來,我黨重占廣東,幾乎指日可待。
然而,由于途中遭遇國民黨軍隊的剿殺,起義軍終究沒能控制海口,也不曾接收到這筆寶貴的軍火。
第二次是1936年10月,徐向前、陳昌浩奉中央命令,率西路軍遠征河西,戰役目標是要打通國際交通線,以便接收蘇聯已運到新疆附近的大批軍火。
1936年12月8日,陳云、滕代遠從莫斯科前往阿拉木圖,在靠近新疆的霍爾果斯,他們親眼看到了蘇聯當局準備提供給西路軍的坦克、大炮與其他武器、彈藥。
1981年11月22日,陳云同李先念談及西路軍問題,以為:“西路軍過河是黨中央為執行寧夏戰役計劃而決定的,不能說是張國燾分裂路線的產物。”3個月后,陳云再次同李先念談西路軍問題:“西路軍是當年根據中央打通國際路線的決定而組織的。我在蘇聯時,曾負責同他們聯系援助西路軍武器彈藥的事,而且在靠近新疆的邊境上親眼看到過這些裝備。”
一旦驍勇善戰的西路軍獲得這筆現代化水平頗高的軍火,紅軍在裝備上不僅將超過西北各地軍閥,甚至有可能與中央軍最精銳部隊的裝備大體持平,那樣一來,西北紅軍的戰斗力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實現倍增。不過,由于途中遭遇西北馬家軍的圍攻,人生地不熟的西路軍未能打出河西即已損失殆盡,他們和南昌起義的部隊一樣,都沒能真正接收到蘇聯方面提供的軍火。
第三次是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紅軍進入東北后,從關東軍手里繳獲了足以武裝百萬大軍的武器彈藥。由于遠在西南的國民政府鞭長莫及,華北地區的中共武裝捷足先登,得到了這筆數目可觀的武器,東北人民解放軍也因此才有出關11萬,入關100萬的飛速發展。
赫魯曉夫在其回憶錄里寫道:“由于日本戰敗,其關東軍放下武器,留給我們一大批戰利品。大部分戰利品,特別是作戰裝備,都移交給中國共產黨人了。關于這類武器,我們與盟國有協議在先,即我們無權把它們交給中國境內各個交戰集團的任一方。因此在向毛澤東移交這些武器時不要造成一種印象,似乎我們在違背自己的承諾。于是我們就把武器運到了一個什么地方,而中共的人則把它‘偷走,用以武裝自己的軍隊。那時他們已經建立了一支很大的用繳獲的日本武器裝備起來的隊伍。”
赫魯曉夫并非當事人,但他所描述的過程基本還是符合實際的,關于這筆武器的具體數字,中蘇各執一詞,但這筆武器足以裝備數十萬軍隊,彼此都還是認賬的。
蘇聯在東北地區提供的軍火,不僅武裝了數十萬東北人民解放軍,保障人民解放軍擊敗了國民黨在東北的軍隊,于1948年11月即解放東北全境,而且通過海路、陸路,輸送給華東與晉冀魯豫的解放軍,使關內解放軍越戰越勇,終于在1947年轉入反攻,1948年在戰略決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