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平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地方道路管理段 026000
摘要:近年來,各地搶抓國家對農村公路建設實施項目補助的難得歷史機遇,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民辦實事的具體行動,從領導到群眾抓農村公路建設的勁頭不斷提高,農村公路建設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
關鍵詞:農村公路;建設;關鍵;思考
引言
農村公路建設發展了農村經濟,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城鎮化進程;為統籌城鄉發展縮小了城鄉差距,增加農民收入奠定了基礎,有利于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
1 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
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的終端和毛細血管,是公益性最強的公共基礎設施,屬于典型的公共物品,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要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城鄉一體化,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是關鍵。
1.1 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徑
正是由于道路交通的不便,農村的生產投入成本和商品總成本高,市場的半徑小,銷售困難,農牧民的生產無法取得相應回報,極大的限制了農牧民收入的增加。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可以使農牧區的交通條件大為改善和提高,為農牧業副產品轉化為商品創造條件,帶動農牧業副產品流通,增加農牧民收入。
1.2 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條件
加快農村公路的建設和發展,增強公路沿線商業化、產業化的交通區位優勢,有助于引導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合理集聚,形成產業聚集區,促進和加快農村城鎮化的進程。
1.3 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是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的重要前提
在沒有公路或公路交通條件差的地方,農牧業生產資源由于運輸成本高,投入產出低,農牧民只能進行自種自給的小農生產,這些地區也正是由于交通閉塞、流通不暢,農牧業經濟才長期處于一種以手工作業為主的落后的自然經濟狀態。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為農牧民從傳統農牧業向以市場為導向的高附加值農牧業創造交通條件,使農牧區生產資料的調入和生產產品的運出方便快捷,可以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優化農牧區產業結構,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1.4 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必須更加重視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把農牧民增收的路子鋪到家門口,把農牧業和農牧區經濟結構調整的路子修到家門口,把推進城鎮化進程的路子通到家門口。所以,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就是更好地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的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推進農村小康建設。
2 農村公路建設滯后的原因剖析
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公路的投入,組織實施了提高農村公路通行條件的通達工程和通暢公路,農村公路建設實現了新的跨越,大大改善了農牧區交通條件,促進了基礎設施向農牧區延伸、公共服務向農牧區覆蓋、城鄉文明向農牧區輻射,對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發展、服務現代農牧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起到了多方面的促進和帶動作用。主要有:
2.1 思想認識偏差
過去受傳統思維方式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沒有把農村公路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大循環、交通大通道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大格局中去認識和把握,存在重城市道路建設、輕農村公路建設,重公路主干線建設、輕鄉村公路建設的傾向,在資金投入、項目安排、政策扶持上對農村公路建設重視不夠,導致城鄉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城市修大廣場、擴寬馬路的同時,而廣大農村道路泥濘難行,農牧民出行難、生產資料調入難、農牧產品運輸難的問題十分突出。
2.2 體制和政策整合不足
在政策上,農村公路投入占整個交通投資的比重較低,財政對農村公路建設投入較少,金融對農村公路建設支持不夠,未形成穩定的、多渠道的農村公路建設投入機制;另外,農村公路的建設、管理、養護制度不健全,建管養運脫節。
2.3 規劃建設不當
鄉村公路的規劃,主要為滿足農牧區分散居住條件下的交通需求,鄉自為“陣”,各村為線,基本上都在原有老路上改建,規劃技術性差,既沒有考慮整個公路網絡協調,也未能達到公路通行設計要求,同時由于大多數地區經濟薄弱,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資有限,農村公路的建設造價低,施工隊伍不顧質量,偷工減料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部分地段農村公路路況較差,未能起到為農牧民提供交通服務的作用。
2.4 資金投入短缺
建設資金短缺、投入分散,是直接制約鄉村公路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三個方面:一是直接投入嚴重不足,二是受益農牧民不愿出資,三是投資分散,導致農村公路建設資金減少。
2.5 路政管理不力
路政管理的最低級別單位是縣級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的路政機構,由于農村公路總里程長,路政管理機構人員偏少,鄉鎮又未設專門的路政機構,故對所有的農村公路無法全部管理到位。
2.6 養護工作滯后
農村公路受區域情況復雜、管護責權不清、任務不明、資金來源無保證等影響,加上農牧民各顧各的小農意識,導致鄉鎮(蘇木)、村(嘎查)和群眾在實際管護中互相依賴,相互推諉,致使鄉村公路缺管失修、有名無實,經常出現“晴通雨不通,通車路難行”的現象。
3 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3.1 提高認識,把農村公路建設當做政府的重點工作來抓
各地要切實加強對農村公路網絡建設的領導,明確各級各部門工作職責及負責人,使農村公路建設的各項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形成一級管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機制。
3.2 科學規劃,促進農村公路建設有序協調發展
在農村公路建設方面,要針對目前規劃不到位的行政村、自然村道路布局不盡合理的情況,按照“因地制宜、適度超前、科學規劃、合理發展”的思路和“通暢、聯網、升級”三步走的要求,切實抓好規劃工作,合理有序地促進農村公路的發展。
3.3 尊重民意,切實維護農牧民群眾利益
建設過程中要合理設計公路線形,充分利用老路資源,盡可能少占用有限的耕地草場資源,不要向農牧民強行集資、亂攤派,加重農牧民負擔,在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使用當地農民工,增加當地百姓收入,做到不傷農牧民群眾修路的積極性,不修群眾不想修、不愿修的路。
3.4 創新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支持農村公路建設
一方面引導當地大企業和企業家將支農重點向修路傾斜,可以采取冠名、樹碑等形式激勵企業和企業家承包或贊助部分路段建設,以減輕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發動群眾投資投勞,按“群眾自愿、量力而行、民主決策、使用公開”的原則,實行換工互助、任務包干、責任到戶的建設機制,發動群眾修建。
3.5 建養并重,把農村公路作為“長效工程”管理
資金投入以政府為主、養護以村運作為主以及“各級政府補助、村民承包領養”和“鎮招標、引入競爭、群專結合”的農村公路養護新機制,將原有的縣、鎮、村三級管理養護模式變為二級管理養護模式,鎮、村公路統一納入管理范圍,村道由鄉鎮(蘇木)或村(嘎查)委會通過聘用農牧民公路管護員管理養護,并采取“以獎代補”方式,通過競爭將農村公路承包給道路沿線的村民進行日常養護,確保農村公路級級有人管、路路有人養。
總結
農村公路建設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作,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是實現城鄉一體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當前我國農村公路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要求。因此,必須提高認識、科學規劃、尊重民意、創新機制、建養并重,全力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王雍,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管理[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1,(35):40.
[2]劉小剛,農村公路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 交通財會,2008,(03):20-23.
[3]王奎生、宋惠蘋、張銀峰,淺談農村公路規劃及建設管理問題[J].科技信息,2007,(17):75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