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禮
摘 要:新課改對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地理教學提出了全新的改革。從教師課程觀的改變、教師角色的新定位、綜合素質的新要求、教學方式的改變等方面進行探索,以期提高教學質量,適應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關鍵詞:課程觀;角色定位;綜合素質;教學方式
新課程改革后的中學地理教材兼顧地理基礎知識,同時又與時代發展相結合,開放的課題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廣的空間。新課改力圖構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符合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和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學地理新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教師能否適應中學地理新課程的要求。
一、地理教師課程觀的改變
傳統的課程觀認為,課程就是知識,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課程就是教材,教師以教材、教學大綱和教學參考書為主體。由于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人地關系為研究的核心內容,地理的特殊性決定了地理新課程中教材是經驗的積累,課程是知識的載體,教師和學生應當以此為載體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創新。
二、地理教師角色的新定位
傳統的地理教師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課堂教學“滿堂灌”“一言堂”“重課堂教學,輕課外探究”,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利。新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也就要求教師從新進行角色定位,由傳統的教書匠變為新型的學習者,由課程的執行者變為課程的開發者,由學習的主宰者變為學習的引導者,由個體抗爭的孤獨者變為集體奮斗的合作者。
三、地理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1.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靈活的教材加工能力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源泉,教師扎實的專業知識有助于全面掌握教材內容,靈活處理教材,將課標、教材、相關知識靈活結合,較好地抓住教學的重難點,更好地設計課堂教學目標,分析主次,詳略得當。地理教師的語言應當具有強烈的邏輯性、地理性、鮮明的形象性、高度的精確性、濃厚的趣味性、豐富的啟發性、圓滿的充實性和音調的愉悅性等。高效地提升落實三維目標也是教材處理能力的表現,大部分地理教師在處理三維目標時都能夠很好地落實知識與技能,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現很薄弱。教材的處理過程中要依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接受能力設計知識結構,層層深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互動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掌握跨學科知識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需要文科的發散思維,又要有理科的邏輯思維。這就要求中學地理新課程必須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涉及范圍廣,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新課改要求地理教師具有扎實的地理專業知識和靈活的教材處理方式,深厚的師范專業知識,還要有現代信息技術知識、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基本知識,單一的知識結構已經無法適應新課程素質教育。如用生物學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釋新疆哈密瓜為什么如此甜,用物理學的知識解釋新月形沙丘為什么迎風坡緩,用化學反應式解釋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等。
3.適應新技術改革的能力
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地理教師需要告別“粉筆+掛圖”的教學模式。告別某種知識的唯一擁有者,變成集體知識的合作伙伴。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性、動態性、信息的豐富性,集圖形、文字、聲音、動畫、圖像于一體,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知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3s軟件也有其獨特的功能,充分利用Mapinfo,Arcview等軟件技術開發課程資源;Coredraw是一款易于掌握的繪圖軟件,也可以用于繪制簡單的地圖;Google earth軟件以及Google map對中學地理教學也比較重要,它對鄉土地理地圖信息的獲取和展示起到很大作用,可以得到探索性研究區范圍內的相關信息,體現新課改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
四、地理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第10條明確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對于比較難以理解的部分,教師還可以自主研發或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研制教具,比如在介紹背斜向斜時,可以利用甘蔗皮作為教具,演示背斜頂部張裂、向斜槽部擠壓的特點。
地理課程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課外實踐課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舉辦“地理教具制作大賽”“地理知識大賽”等活動,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定期開展地理野外考察及標本采集,走出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除此之外,表達能力、指導能力、動手能力、認知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知識更新能力、開拓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感情控制能力、競爭能力等等也是不可或缺的,現代中學地理教師要努力追求自身素質的不斷完善,才能擔起“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張軍海,魏立濤.中學地理新課程對高師地理教學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6):731.
[2]廖沖緒.教師角色發展新探:新課程對教師的新要求[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20):157.
[3]謝紅勇.地理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的高水平[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1(1):102.
[4]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