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
【摘??要】本文所論述的有效教學,其核心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高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決定了教學應以學生為本,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在注重發現與培養學生內在力量的同時,使其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有效教學??學生??內在力量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080-01
學生是有思維模式和想法的獨立個體,都有其內在的力量,內心有著無盡的好奇心,渴望了解這個世界,他們是不知疲倦的學習者。有效教學要做的是激發潛藏在孩子身體里的自然能量。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去學習、了解這股力量并學會使用這股力量,而不是由成人去替代其學習,或者被成人剝奪了使用它的機會。筆者認為,這才是有效教學的本質。那么教師應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發展這種力量,實現學生更好、更全面的發展呢?筆者將對此問題進行以下幾方面的論述。
一?從興趣入手,擴大學生的課堂參與
學生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兒童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而且在“智力發展最佳狀態”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多有效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力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進行靈活處理,精心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將教材化靜為動,積極參與課堂上的小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教師也可以完全打破傳統的教法,圍繞教材要求,指導兒童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或觀看視頻或排演課本劇或自己寫故事結尾或暢談感想等,只有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不斷提高學生的成績。
二?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啟發性原則反映了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無法代替學生掌握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啟發指點??鬃犹岢觥安粦嵅粏?、不悱不發”,意思是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時“啟”,在學生“口欲言而未能”時“發”。
為了鼓勵學生積極思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真正把自己看作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發現者。在進行分組學習的時候,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所有學生都要積極開動腦筋,努力為本小組的研究活動做貢獻。教師在課堂中應鼓勵學生勇敢地運用自己的理性判斷,獨立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有效的教學,應當注重對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
三?課堂中教師應以鼓勵為主
愛是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源泉,也是學生成長發展的源泉。清代教育家顏吳先生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被ㄙM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苛求學生,不如用心去發現其優點,并以此鼓勵他,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滋味。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吝嗇贊許與鼓勵,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學生答得好,應及時稱贊,當學生發言不對、說得不清楚時,教師應及時補充,不使學生感到難堪。在課堂上,教師也要經常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肯定他們的能力,使學生感到一種滿足和動力。教師只有以關懷、關愛、理解、賞識的心態評價學生,才能起到啟發學生心智,促使他們健康成長的作用。
四?重視美德和情感的培養,全面評價學生
有效的教學,應是追求真善美的和諧統一的,絕非以知識累積為唯一目標。教師應更為注重培養學生高貴的品質和健全的情感。
眾所周知,擁有卓越的美德、健康的情感和完備的知識,才是全面發展的人,而只注重發展其中的一方面,就會造成不和諧,缺少美德和健康的情感,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也不過是一種謀生技術。有效的教學應當促使學生向上、向善,使學生得到智慧、勇敢、誠信、友善和公正等美德,而不僅僅是重視知識層面上的積累,甚至以學生得高分、上好學校為目標來培養學生,這是不可取的。
五?從預習入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主體性是指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實踐證明,一切教學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思考和實踐),才能夠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由于預習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一種途徑,因此教師若重視這一環節,就可極大地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為確保預習的有效性,實現有效教學,筆者認為教師應做好以下工作: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明確預習要求;預習要求盡可能地體現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質疑;以寬容、鼓勵的態度評價學生的預習作業。
六?因材施教地進行引導
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教學工作者都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但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僅靠集體指導還不夠,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經驗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
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面對要差異的學生能熟練地實施差異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優質教育,實現有效的教學,并取得較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胡中鋒、黎雪瓊、劉桂秋.論新課程評價中質的評價與量的評價的整合[J].課程·教材·教法,2006(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