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璐瑩 孫大為
摘要 在指出校園文化是大學生能力素質提升的重要途徑的基礎上,分析了校園文化建設在促進大學生的能力素質提升過程中的各種作用,并提出了促進大學生能力素質提升的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 校園文化;大學生;能力素質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1-11199-03
Study on the Approaches for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 Ability Character in the View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CUI Luying, SUN Dawei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pointing out that campus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approach for improving university students ability character, all kinds of role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students ability were analyzed, the approaches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University students; Ability character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校園文化這一重要載體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農林類高校要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需要建設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環境為重點,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加強校園網絡信息安全管理為保障[1]。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提高大學生能力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它對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1 農林類高校校園文化與大學生能力素質的內涵
1.1 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文化作為人類群體的整體的生存狀態,它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人類群體創造并共同擁有的物質實體、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意義體系,是人們對人倫、道德和秩序的認可與遵守,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標準。校園文化的綜合性和特殊性決定了它屬于文化的一個范疇,它限制了這種文化發生發展的地點、人物等特定因素[2]。校園文化包含了學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師生的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是高等教育制度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直接影響大學生成長的環境因素。校園文化根植于校園,但是它又并不完全局限于校園內部,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取決于人,也就是學生、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而這些人不是產生于校園本身,而是從四面八方來到學校內部,同時將外部的各類文化帶入校園,因此校園文化可以看作是校園內外環境相結合的產物。校園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對青年大學生的行為養成和大學生的人格塑造產生影響。因此,將校園文化定義為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師為參與主體,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相統一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3]。校園文化隨著時間不斷向前推進,校園中負責教授的教師和與受教的學生都被校園文化所影響,校園文化將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融合在內,作為一種特殊的產物,成為教育的一種必要資源,同時又是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
1.2 大學生能力素質的內涵
結合學者們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研究成果,大學生能力素質涵蓋的主要內容應包括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專業能力。其中,適應能力是指大學生能夠根據生存環境以及在社會文化背景的變化中及時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社交水平、價值觀念的能力,可以說適應能力是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獨立生活的重要素質;創新能力是指大學生思維觀念的轉變,對于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夠克服傳統思想的束縛,體現在思維創新、知識創新、意識創新和人格創新;實踐能力是指大學生主動參與到組織活動中所獲得的可遷移的能力,常見的實踐能力有組織協調能力、調查研究能力、電腦應用能力等;專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完成所學專業的培養方案教育后所掌握的從事相關專業崗位的基本能力,是完成崗位職責的基礎能力,如對專業術語的認識與理解、專業技術流程的執行等[4]。
2 農林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能力素質提升的影響
校園文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教育既有隱性教育又有顯性教育,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就是將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和學生身心的變化相融合,在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的建設同時,潛移默化地通過群體和個體的相互影響、相互改變,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從顯性和隱性兩個方面產生影響。
2.1 顯性影響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在大學生生活環境方面的影響是顯性影響。一個校園環境如果能有兼具傳統風格與時代特色,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它所形成的育人環境、產生的育人效果將是十分顯著的。硬質設施建設的好壞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但卻以一種無形的力量,通過視覺、感覺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學校在校園環境、圖書館、教室、體育設施、宿舍、食堂等一些硬件設施投入一定的資金,如加大校園的綠化建設、擴建圖書館、增設多媒體教室、改善學生食宿條件、將無線網絡覆蓋整個校園等。另外,通過物質與人文相結合,為校園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體現以人為本的和諧的校園環境,因此要注重建造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能引起學生共鳴的人文景觀,同時注重校園的整體布局。聯合相關部門對校園周邊的不良環境進行檢查、整治、清除,從而對校園周邊環境加以改善。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能夠從正面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有效引導和積極暗示,使其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陶冶審美情操,從而熱愛校園環境,進而對班級和學校形成一種凝聚力,提高學生自身的能力素質。
2.2 隱性影響
隱性影響就體現在校風校紀、校園活動對學生的引導和培養上。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對大學生書本知識的教授,更是對大學生思想層面的教育,其重點在于對大學生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振興國家的使命感及各項能力素質的培養。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成長的特殊孕育體,教育實施者可以通過建設相應的校園文化來實施素質教育,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由此可見,良好的校園文化能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能推進大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
2.2.1 引導性。
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能力素質教育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教育實效性,它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他們的行為養成、思維模式建立、創新意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幫助他們健康成長與發展,實現自我價值。同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增強他們靈活變通的能力,培養他們勇于突破常規的意識,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素質。
2.2.2 激勵性。
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不僅體現在拓寬了他們的學習空間,而且為他們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 激發學生的自我實現意識和創新性的思維,同時還可以激發大學生不斷探索的好奇心,培養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化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和不斷進取的精神[ 5]。因此,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創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讓學生看到外面的世界,了解自身與社會需求的差距,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開拓視野,實現自我增值,自我突破,為將來走入社會奠定基礎。
2.2.3 廣泛性。
農林類高校校園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的覆蓋范圍和影響面是最為廣泛的。校園文化不是簡單地針對某一個學院或某一個班級,而是將全體師生作為受眾,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僅由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進行的傳統模式,拓寬了教育的橫向維度,優化了校園整體文化氛圍,如同空氣一般,涵蓋了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以校園文化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灌輸式的硬性教育,就可以潛移默化地促使大學生自覺接受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縱向深度。同時,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也離不開大學生的主觀意識,它能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通過開展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學術交流活動、文化傳承活動,緊跟不同類別學生群體思想的動態變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 加強農林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能力素質的提升
校園文化是一種大學社區生活的每個成員所共同擁有的校園價值觀和這些價值觀在物質與精神上具體化的文化形態。它對大學生的能力素質的培養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加強農林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能夠促進大學生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專業能力等技能素質的提升。
3.1 建設良好育人環境,激發學生奮斗力量
良好的育人環境體現了大學獨特的人文精神和生命理想。清新宜人、格調高雅的大學校園,能夠發揮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一個學校對于美的追求可以通過良好的教育環境得以體現,在優美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大學生的精神境界能夠獲得提升,人格培養也更趨于完善,最終綜合能力素質得以提升。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是硬件環境的構建,更在于一種文化氛圍的呈現,校園文化的建設就是要使這種文化氛圍存在于時時處處。因此,大學校園各方面建設都應將學校特有的文化融入其中,在優美自然環境的營造、教學樓外環境設計、文化氣息濃厚的學習設施、以人為本的生活設施、完備的圖書館藏、引人入勝的校園宣傳設施等方面都得以體現。在這樣優雅的校園、寧靜的教室、舒適的宿舍中學習生活,對學生來說,無論是美感的享受還是自豪感的產生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除了外在的硬件設施之外,校園的精神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通過校歌、校訓以及校園廣播、校報、宣傳展板、學校網站、微信平臺等宣傳媒介,向學生傳達具有積極正能量的資訊信息,對學生的影響將會是直接而又深遠的。它能夠震撼學生的思維,激發創新和奮斗的力量。
3.2 打造積極校友文化,促進實踐能力的培養
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體,大學生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水平。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大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有利于發展大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創新意識;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個人素養,完善個性品質。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可以全面了解社會,增加個人的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利用在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同時將其轉化為適應工作需求的專業技能,為未來的職場道路的順利進入奠定了基礎[6]。同時,進入到一個陌生的實踐環境,從不熟悉到熟悉的過程中,可以讓他們從中受到考驗和磨練,有利于增強其適應環境的能力,造就其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因此,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僅服務了社會,還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綜合素質得以提升以后返回校園,對身邊的學生產生輻射式的積極影響,讓學生看到在他們身上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帶動更多的學生投入到各類適合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去,使其實踐能力得以提高,為今后順利步入社會奠定了一定基礎。
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要靠學校、教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大力扶持。農林類高校應大力挖掘和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同優秀校友、有合作關系的企事業單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當地社區街道等相關單位聯系起來,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和鞏固好社會實踐基地,打造積極的校友文化。
3.3 營造濃郁學術文化氛圍,促進創新科研能力的培養
濃郁的學術氛圍能夠激發大學生對學術研究的濃厚興趣,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寬各種信息的傳播渠道,開拓大學生的科研思路、激發創新發展的熱情。因此,學校應加強學術講座、專業協會、文化大講堂的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學術研究,促使他們在探索學術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創新動力,激發出創新潛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為此,學校可采取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針對不同專業特點,舉辦學術研討會、專業報告會,探討各專業領域的前瞻性問題、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視野、擴大信息攝取量,改變思維方式,形成創新意識。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到高水平專業會議的機會,與其他農林類高校學生進行積極互動,了解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經驗。大學生創新科研能力的培養,對于在學生中培養勤奮好學、刻苦鉆研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促使大量創新型人才的脫穎而出,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3.4 加強文化活動載體建設,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
高校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因此一方面要傳授學生從事某項工作的理論知識并培養其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培養他們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從事職業所需的通用能力。其中,從事某項工作的熟練技能,即職業崗位技能,屬于專業技能,而職業素質等則是屬于通用技能。通用技能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實際工作能力的高低,它與專業技能互為補充,構成一個人的實際工作能力[7]。可以說,一個具有較高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的人,其整體工作能力一定很強。要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就要加強學生活動載體、社團組織載體、新媒體載體這樣的文化活動載體建設。要使活動載體最大限度地發揮應有的作用,通過各種組織舉辦各類專業技能大賽、知識競賽、模擬招聘會等活動,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通過舉辦高雅文化進校園,將高水平的京劇、歌劇、話劇、藝術展請進校園,推進校園文化的知識含量和審美情趣;可利用現代科技提供的條件和手段,通過微信、微博、專業網站等新媒體,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聘請專家教授開展各專業專題講座,給予學生近距離的學術指導,傳播最新的學術動態,培養大學生現代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邀請國內外知名人士分享他們的人生經歷與生活感悟,討論青年們的人生問題,同時也討論著青春中國的社會問題;針對不同年級和專業特點,舉辦學術、考研、就業等經驗交流會,高年級學生帶動低年級學生自主學習,使專業知識技能得以相互滲透與傳播,促進濃厚的校園學習氛圍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李衛紅.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2/11/q/art_4341_92785.html.
[2] 李瑩,歐陽慧,張云峰.淺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素質的影響[J].中國成人教育,2010(10):48-49.
[3] 史潔,冀倫文,朱先奇.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結構[J].中國高教研究,2005(5):84-85.
[4] 陳應龍.大學生綜合素質現狀分析及提高對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6:7.
[5] 倪亞靜. 創新校園文化以培養創新人才[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9):132-134.
[6] 張紅霞,張耀燦.論校園文化建設視閾中的大學生志愿服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128-131.
[7] 王文禮,鄭寬明.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