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
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好的導入有助于學生盡快從課間休息的放松狀態(tài)轉入新課學習狀態(tài),高效地投入45分鐘的學習過程中。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jù)青少年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同時相關知識的累積不足、專業(yè)知識缺乏等特點,所運用的導入方法按照其表現(xiàn)形式不同大致分為真情實感的聲像導入法、身臨其境的活動導入法、娓娓道來的情境導入法。
一、真情實感的聲像導入法
歷史教學以史實為依據(jù),但絕大部分歷史事實都已經(jīng)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從這個角度看,歷史學科很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距離感和冷漠感,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為了克服這一不足,可根據(jù)教學內容尋找突破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視頻、音頻材料進行新課導入,破除時空所帶來的隔閡與障礙。
新課導入例1: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伴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是海陸空三軍偉岸的身姿、整齊的步伐、莊重的軍容,耳畔響起的,是蘊涵著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的歌聲。一曲終了,教師因勢利導:“這樣一支無與倫比的軍隊,建立于何時?因何建立?”引領學生進入“人民軍隊的建立”(川教版歷史課本八年級下冊)這一課具體內容的學習中。
新課導入例2:
新聞播報:2011年10月16日,華盛頓市中心潮汐湖畔,園內的核心建筑“希望之石”上,馬丁?路德?金的雕像高高聳立,奧巴馬總統(tǒng)為塑像揭幕并發(fā)表講話。
教師:“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血統(tǒng)總統(tǒng)奧巴馬親自為這尊塑像揭幕,表達崇高的敬意,他是誰?他曾為美國作出過怎樣的貢獻?”教師簡單介紹馬丁?路德?金的事跡后接著設問:“同一時代的林肯又為美國民權運動作出過怎樣的貢獻呢?奧巴馬能夠當選總統(tǒng)更應該感激誰?”
“美國南北戰(zhàn)爭”(川教版歷史課本九年級上冊)一課的導入設計,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歷史同現(xiàn)實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激發(fā)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順利進入了新課內容的學習。
新課導入例3:
和中學歷史有關的中外影視內容多樣、素材豐富。美國好萊塢影片《決戰(zhàn)中的較量》中,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精湛的射擊技術讓人嘆為觀止,通過播放影片片斷將學生帶入扣人心弦的戰(zhàn)爭現(xiàn)場,欣賞完電影片斷后教師提出問題:“影片中的神射手是誰?他參加的是什么戰(zhàn)爭?”由此導入“戰(zhàn)爭的擴大與轉折”(川教版歷史課本九年級下冊),饒有興趣的學生開始了本課內容的學習。
總之,通過歌曲、新聞、電影片段等形式導入新課,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豐富學生的體驗和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出色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
二、身臨其境的活動導入法
通過組織學生活動過渡到新課的學習,能有效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渴望。
新課導入例4:
在教授“秦朝的統(tǒng)一”(川教版歷史課七年級上冊)一課時,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秦始皇的故事,課上,由各小組推選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秦始皇的故事,以此導入新課。在此基礎上,提煉出需要掌握的重點與難點并予以強化和突破,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三、娓娓道來的情境導入法
當上課鈴聲響起、教師步入課堂的那一刻,學生們對教師充滿了期待,希望這節(jié)課能夠擁有不同尋常的開端。此刻,教師親切的話語若能同靈巧的構思相結合,則能有效地營造出和諧互動的氛圍,使學生在輕松寧靜的心緒中投入對新知識的感知與理解。
新課導入例5:
教師:“上課之前,先做一個調查,請擁有朋友的同學舉起手來。”話音剛落,每個施教班級都有許多同學將手高高舉起。
教師:“是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成為你的朋友?”
學生們異口同聲:“不是。”
教師:“那你對朋友有什么樣的要求呢?”學生們紛紛舉手進行回答。
教師:“其實,小至個人,大到國家,對結交什么樣的朋友都有自己的要求,即準則,也叫原則。”
這樣自然導入“我們的朋友遍天下”(川教版歷史課本八年級下冊)一課“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學習。
這種導入,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出發(fā),實現(xiàn)了生活與知識的對接,使學生在輕松、自然狀態(tài)下投入了新課的學習。
較之聲像導入法和活動導入法而言,以語言載體為主的情境導入法簡便易行,關鍵在于找準每節(jié)課的突破口,精心組織語言,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在自然和諧的氛圍中進入新課程的學習。
總之,新課導入是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首要和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導入設計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專注與否,如何設計出科學適宜又具感染力的新課導入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需要著力留意的問題,根據(jù)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出有利于建設高效課堂的導入,依舊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