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桂金 楊海成
摘 ? 要:農業產業化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經之路,鳳凰縣臘爾山高寒山區發展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具有適宜的氣候條件、豐富的土地資源、明顯的區位優勢以及突出的比較效益等優勢。分析認為臘爾山高寒山區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面臨民眾產業化意識薄弱,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基地規模小而分散,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市場開拓極其不足,產業更新能力不強;公共建設投入不足,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突出示范點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做好基地生產示范、培育特色品種,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等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基地;“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鳳凰;臘爾山
中圖分類號:F327.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4)02-0079-03
Explor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Base for Alpine Area in
Laershan of Fenghuang County
DAI Gui-jin, YANG Hai-che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Agricultural Bureau of Fenghuang County, Fenghuang 416200, PRC)
隨著國家對區域農業發展的大力扶持,鳳凰縣委、縣政府把建設特色產業基地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來抓,針對該縣臘爾山高寒山區的地理環境優勢,重點研究此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應按照“一改兩扶”的扶貧開發工作思路,突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整體推進”,全力抓好特色產業集中連片開發,大力發展支柱產業,抓好產業開發不動搖,打好“反季、綠色、安全、富硒”牌子,形成“煙、菜、果、藥、養”五大產業體系,基本實現人均0.07 hm2的產業開發規模,最終實現產業脫貧,引領山區群眾脫貧致富。
1 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具有優勢
1.1 適宜的氣候條件
臘爾山地區被稱為鳳凰縣的“西伯利亞”。 平均海拔800 m,最高海拔1 059 m,最低海拔555.8 m。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溫低、濕度大、云霧多。年平均氣溫13.5℃,年平均氣溫低于縣城沱江鎮2.5℃以上,夏無酷暑、冬季嚴寒,是典型的高寒山區。高山區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 428 mm,降雨量主要分配在 5~7月,占全年的 60%左右。高山區日照短、光照弱,陽光中的強紫外線有利于改善農產品品質。此外,高山區遠離城市,沒有受到工業廢氣的污染,植被好,空氣清新,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供了優質的空氣條件。高山區發展農業產業化,不僅變高寒山區劣勢為優勢,而且生產出的農產品具有品質好、純天然、無公害等優勢。目前,安全、綠色、富硒的高山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很大,前景十分廣闊。
1.2 豐富的土地資源
臘爾山地區現有耕地面積為7 507 hm2 ,水田面積為5 025 hm2,旱地面積為2 482 hm2。共有5.64萬人,分布在臘爾山鎮、禾庫鎮、兩林鄉、柳薄鄉、米良鄉等5個鄉鎮,人少地多,大多只種植一季作物,復種指數不到全縣水平的一半。土地資源豐富,土壤含有機質高,適合農產品生長。
1.3 明顯的區位優勢
臘爾山境內地形為低山高臺地,距鳳凰縣古城1 h車程,西臨重慶市、貴州省的銅仁縣、松桃縣,高速公路全線貫通,運輸成本較低。
1.4 突出的比較效益
據統計,近年來,臘爾山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外出打工人員占總人口的75%,在外打工一年除去開支,收入所剩無幾。而在家從事農業產業生產獲得的收入比外出打工的收入要高,其收入比約為3∶1,存在較大的比較效益,便于工作推動以及產業發展。
2 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基本情況
目前,臘爾山地區農業產業化生產主要為五大體系(煙葉、蔬菜、瓜果、中藥材、養殖)。鳳凰縣共投入產業開發資金5 356.8萬元,目前煙葉種植面積為1 333 hm2,種植訂單蔬菜1 333 hm2,開發甜玉米1 333 hm2和甜豆200 hm2,兩林村種植西蘭花20 hm2,龍角村種植南非豆133 hm2;臘爾山已和老爹公司簽訂667 hm2杜仲開發協議,目前已種植20 hm2,年內擬完成200 hm2種植面積,開發金銀花2 192 hm2。禾庫鎮排云村47 hm2金秋梨年產值達80萬元,人均增加收入600多元,臘爾山鎮農墾場種植紅心獼猴桃20 hm2,柳薄鄉托板村種植脆棗王53 hm2。發展養殖大戶33戶,占全縣養殖大戶的10.6%,建立黑豬養殖基地12個,三大牲畜(豬、牛、羊)飼養量8.5萬頭,占全縣的16.5%,畜牧業產值達到3 500萬元以上,農民年均純收入增加到2 500元以上,當地產業化基地發展潛力巨大,現已初步形成“產業成帶、基地成片、品牌成型”的格局。
截止 2012 年,臘爾山共建成穩定的農業產業化農產品核心示范基地167 hm2,分屬于1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1個煙葉種植專業合作社、1個養豬專業合作社和1 個農業生產公司,分布在臘爾山鎮追高魯村,主要產業是辣椒、煙葉、養豬等三大產業。
3 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民眾產業化意識薄弱,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居多,留守農村的勞動力老齡化程度高,文化素質低,而且政府對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宣傳力度不夠,難以大范圍推廣和應用新的種植技術和生產標準。當地民眾沒有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為自身增收的目標來認識,僅局限在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面積與產量的增減上。
3.2 基地規模小而分散,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臘爾山地區農業產業化仍處于低層次水平,無公害蔬菜、中藥材、養殖等特色農產品還處于起步階段,而且發展速度較慢,分散經營不成規模,產品數量達不到商品數級,引不來客商[1]。近年來,政府雖然對基地基礎設施改造投入了一些資金,但山區地勢畸區,耕作條件很差,灌溉、勞作相對平原丘陵地區成本高,同時常常遭遇缺水干旱災害,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1]。與基地配套的蓄水窯、排灌水渠、機耕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導致耕地澆不上水,抗旱能力弱,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產品運輸艱難,主要依靠人力、畜力,這些不利因素都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
3.3 市場開拓極其不足,產業更新能力不強
目前,臘爾山地區主要產業是煙葉和蔬菜,而蔬菜產業以辣椒、大白菜為主,藥材種植產業主要是金銀花,而且種植品種比較單一。由于農業生產分散經營,市場開拓不足,導致金銀花、蔬菜等開發主體缺位,出現銷售難的問題。此外,農戶對更新品種意識淡薄,有些農戶等著新品種送上門,有些農戶對市場上的新品種心存疑慮不敢種,種植品種僅僅依靠鎮農技部門推廣或道聽途說,產業轉換和調整意識跟不上,經常發生由于品種不對路而造成減產絕收的情況,產業優勢不能完全轉換成經濟優勢[2]。
3.4 公共建設投入不足,缺乏龍頭企業帶動
產業購銷信息平臺建設政府投入很少,這就直接影響了當地產業的發展空間,使產業發展受到限制。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少,職能發揮欠佳,市場營銷體系不健全[2],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雖然臘爾山鎮追高魯村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發展不錯,但想要帶動整個臘爾山地區脫貧致富、開發產業,一個產業示范基地是遠遠不夠的。
4 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對策
4.1 突出示范點帶動,走一村一品道路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應以產業示范點建設為突破口,臘爾山農業產業的發展最終必須走“一村一品”的道路[2]。根據臘爾山鎮追高魯村農業產業示范點的模式,按照規模化、設施化、標準化的要求,抓住特色農業產業示范點建設。走“一村一品”路子[2]:把煙葉生產年份已久、經驗豐富、初具規模的排門村、代高村、奪西村率先建成煙葉生產專業村;把叭茍村、吉云村建成大棚蔬菜、反季節蔬菜專業村,把兩林村建成西蘭花生產專業村;把有過中藥材種植經驗的幫增村、龍角村、臘爾山農墾場開發成中荮材專業村,可種市場前景較好的杜仲、黃柏、玉竹、黃精等中藥材,以更換金銀花等市場飽和藥材品種;因地制宜建好米良一號獼猴桃、柳薄鄉托板村脆棗王等特色產業示范地;可發展早齊村魔芋生產專業村;把板蕉村建成專業養羊、養牛村。臘爾山結合高寒山區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堅持集中連片開發,圍繞現代煙草、反季節蔬菜、水果、藥材、特色養殖等產業項目,明確每年新增產業基地667 hm2,實現村村有產業的目標。
4.2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推廣新型經營模式
按照產銷一體化的思路,將產前、產中及產后服務,一套完備的產業開發機制。發揮資源整合作用,把有限的、分散的資金整合起來,集中力量辦大事。幫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使其與公司企業對接,不斷發展訂單農業,構建產銷一體化機制,建設煙、果、蔬、養、藥批發市場,打造統一的對外銷售平臺,使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得以解決。
追高魯村沒建成產業之前,當地蔬菜在本地集市銷售,除去人工、成本費所剩無幾,人均年收入1 900元。2012年開始建成示范村,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引進外來公司,土地流轉集中成片,現在發展成為上千畝辣椒產業基地,實行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合作社以500元/667m2的租金從農戶手中租得土地,平時的田間管理合作社聘請當地農戶,這樣下來農戶又能獲得一筆收入,不用到外地打工,在家從事農業生產同樣可帶來豐厚的收入,合作社帶動當地242戶農民家庭脫貧致富,極大地鼓舞了當地農民從事蔬菜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帶動了追高魯村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的蓬勃發展,基地力爭到2014年底,全村烤煙、蔬菜等特色產業穩定在167 hm2(人均0.13 hm2)以上,生豬出欄1 200頭(人均1頭)以上,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4 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穩定在3萬元以上。由此看來,借鑒追高魯村示范基地的模式,要發展產業必須走“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產業要發展壯大,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因此,必須千方百計地招商引資、籌措資本,發展壯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4.3 做好基地生產示范,拓寬市場流通渠道
推行基地生產示范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安全、富硒有機農產品。按照安全、優質、環保、高效的要求,充分發揮臘爾山高寒山區自然環境優勢和產品特色優勢,廣泛深入開拓重慶,貴州銅仁、松桃,以及湖南的湘西自治州、長沙、懷化等大中城市市場,進入縣城零售市場,把專業合作社、大型超市連同定單生產等生產經營模式靈活組織生產銷售。
4.4 培育特色品種,創建基地品牌
引導農民轉變觀念,在不斷優化現有種植煙葉、蔬菜、中藥村、水果等品種的同時,用科學方法和創新觀念積極開發“反季、綠色、安全、富硒”農產品品牌。蔬菜產業可發展大棚蔬菜,種植西紅柿、大白菜、南瓜、辣椒等高海拔山區優特新品種。
臘爾山鎮在開發野生蔬菜上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加上山區山地面積廣、經濟幼林地多、野菜再生能力強、繁殖栽培容易等優點,開發野菜的社會、生態效益明顯[3]。開發山區野菜不僅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且還可豐富蔬菜品種,同時野生菜相對栽培蔬菜有不同的獨特風味,它富含人體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具有食療功能,而且還有較高的商品特性,無公害、純天然的特點,符合人們對蔬菜的時尚消費[3]。養殖業可以開發湘西黃牛生產基地,可在兩林鄉板蕉村建立養羊基地,把現行喂養的白毛豬改良成黑毛豬養殖,開發特色紅心獼猴桃、脆棗王等品種。建立試驗示范點,成功一個推廣一個,推廣一個優化一個,爭創特色品牌,培育品種自我更新意識和品牌意識[4]。
4.5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立項支持
搞好園區水、土、路、電及設施設備等綜合配套建設,改造和完善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生產條件[5]。一要加強水利建設,多建水窯。臘爾山2013年發生了極嚴重的旱情,給農業造成嚴重損失,大多數地方農業出現絕收現象,所以解決水的問題是當務之急,營建水窯可以緩解干旱年份農田用水需求;二要加強田間道路和機耕道建設以及鄉村公路建設,以改善產品運輸條件;三是開發荒田、荒山,以改梯為主,創造條件發展種植業。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把爭取產業發展的大項目作為工作重點,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項目資金支持,應根據各地自身資源的優勢,做好項目儲備,把產業發展落實到項目上,不斷增強特色產業發展綜合生產能力[5]。
總之,發展臘爾山高寒山區農業產業化必須根據鳳凰縣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走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以“1+5”模式,引導群眾建設具有臘爾山高寒山區特色的綠色健康食品產業化基地,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以“基地”生產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兩個市場[6],從而引導、帶動輻射該片區的65個村逐步實施“1+5”模式,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基地,使其成為鳳凰縣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 韓貴成. 北京特菜發展的歷史及對策建議[J]. 農業科技通訊,2013,(7):248-250.
[2] 許井養,鄒新華. 高寒山區反季節蔬菜產業的發展思路及對策——以乳源縣大橋鎮為例[J]. 南方農村,2010,(2):18-20.
[3] 盧淑芳,金天壽. 做大山區蔬菜產業的實踐與思考[J]. 長江蔬菜,2004,(7):9.
[4] 章世榮,王東升. 敘永縣高山露地反季節無公害蔬菜產業化發展初探[J]. 農業科技通訊,2013,(7):247.
[5] 何 熊. 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調研與思考[J]. 四川農業科技,2010,(7):11.
[6] 張福新. 全力抓好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 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淶水縣農業產業化基地發展調查[J]. 統計與管理,2010,(4):28.
(責任編輯:高國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