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新
混凝土施工對結構安全、觀感質量和使用功能的實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提高混凝土施工質量,應做好方案編制、原材和構配件進場聯合驗收、工序質量把關工作。在此基礎上,對以下質量通病提出防治措施:
1 混凝土配合比不良、和易性差
防治措施:
①水泥、砂、石等原材料質量和配合比應符合要求;
②混凝土同養與標養試塊留置數量,放置地點,養護條件及養護記錄必須符合要求。
2 外加劑使用不當
防治措施:
①正確合理選用外加劑品種,經試驗符合要求后才可使用;
②摻有外加劑的混凝土必須攪拌均勻,盡量縮短運輸和停放時間,減少坍落度損失。
3 混凝土表面缺陷
3.1 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與麻點,形成粗糙面
防治措施:
①澆筑砼前,模板應澆水濕潤,并清掃干凈;
②拼模拼縫要嚴密,如有縫隙,應用油氈紙,塑料膠條纖維板或膩子堵嚴;
③砼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嚴防漏振,每層砼均應振搗至排除氣泡為止,每次柱、墻澆筑砼,高度應不大于650mm;
④砼澆筑時,要均勻對稱下料,嚴格控制澆筑高度,尤其是門、窗洞口兩側,既要保證砼振搗密實,又要防止過分振搗引起模板變形;
⑤冬期砼澆筑時要保證砼的出車溫度不低于10℃,入模溫度不低于5℃,砼攪拌時間是常溫攪拌的1.5倍。嚴禁對砼進行二次攪拌,嚴禁隨意向砼中加水。
3.2 鋼筋砼結構內部的主筋、負筋或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沒有被砼包裹
防治措施:
①澆筑砼時,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符合要求,并加強檢查,發現偏差,及時糾正;
②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石子最大粒徑尺寸不得超過結構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時不得大于鋼筋凈距的3/4;
③澆筑高度超過2m,應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離析;
④砼振搗時嚴禁撞擊鋼筋,在鋼筋密集處,可采用直徑較小,或帶刀法的振動棒進行振搗;
⑤對表面露筋,刷洗干凈后,用1:2或1:2.5水泥砂漿將露筋部位抹壓平整,并認真養護;
⑥如露筋較深,應將薄弱砼和突出的顆粒鑿去,洗刷干凈后,用比原來高一強度等級的細石砼壓實,并認真養護。
3.3 砼結構局部松散,砂漿少,石子之間出現類似蜂窩狀的大量空隙、窟窿
防治措施:
①嚴格控制砼配合比,保證材料計量準確;
②砼應拌合均勻,其攪拌延續時間必須嚴格按要求時間攪拌,坍落度要符合要求;
③砼下料高度如超過2m,應設串筒或溜槽;
④砼澆筑應分層下料,分層搗固,澆筑層厚度應嚴格按照規范要求的澆筑厚度進行,應防止漏振;
⑤砼澆筑宜采用帶漿下料法和趕漿振固法。搗實砼拌合物時,扦入式振搗器移動間距不應大于其作用半徑的1.5倍,振搗器至有效作用半徑1/2;
⑥合適振搗時間,一般是當振搗到砼不再顯著下沉,出現氣泡砼表面出漿量水平狀態,并將模板邊角填滿密實即可;
⑦小蜂窩,用水沖洗干凈后,用1:2或1:2.5水泥漿壓實抹平;
⑧較大蜂窩,先鑿去蜂窩處薄弱松散的砼和突出的顆粒,刷洗干凈后支模,用高一強度的細石砼填塞搗實,并認真養護;
⑨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或排水管,表面抹砂漿或支模灌砼,封閉后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3.4 砼結構內有尺寸較大的窟窿,鋼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孔洞深度和長度均超過保護層厚度
防治措施:
①在鋼筋密集處采用細石砼澆筑,使砼充滿模板;
②預留孔洞、預埋鐵件處應兩側同時下料;
③控制下料高度、砼澆筑自由傾落度不應大于2m,大于2m時應采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保證澆筑時不產生離析;
④砂石中混有粘土塊、模板、工具等雜物掉入砼內,應及時清理干凈;
⑤對砼孔洞的處理,應經有關單位共同研究,修補或補強方案經監理審批后方可處理;
⑥一般孔洞處理方法是,將孔洞周圍的松散砼和軟弱漿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用比結構高一強度等級的半干硬性細石砼仔細分層澆筑,強力振實并養護;
⑦對面積大而深的孔洞,內部清理干凈后,在洞內埋壓漿管、排氣管,填清潔的碎石(粒徑10~20mm),然后用壓力灌漿方法使之密實。
3.5 爛根、爛脖
基礎、柱、墻砼澆筑后,與基礎、柱、墻、底板交接處出現蜂窩狀空隙,臺階或底板砼被擠隆起。
防治措施:
①基礎、柱、墻根部應在下部臺階砼澆筑完,間歇1.0~1.5h沉實后,再澆上部砼,以阻止根部砼向下滑動;
②基礎、臺階或柱、墻底板澆筑完后,在澆筑上部基礎臺階或柱、墻前,應先沿上部基礎臺階或柱、墻、模板底圈做成內外坡度,待上部砼澆筑完畢,再將下部臺階或底板砼鏟平、拍實、拍光;
③將爛根、爛脖子處松散砼和軟弱顆粒鑿去,洗刷干凈后支模,用比原砼高一級強度等級的細石砼填補并振實。
3.6 砼內成層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砼或夾雜物,使結構的整體性受到損壞
防治措施:
①認真按施工驗收規范要求處理施工縫及后澆帶表面,接縫處的木屑、木塊、泥土、磚塊等雜物必須徹底清理干凈,并將接縫表面沖凈;
②砼澆筑高度大于2m,應設串筒、溜槽下料。
3.7 松頂、裂縫
砼澆筑后,在距離頂面50~100mm高度內出現粗糙、松散、裂縫,內部呈多孔性,影響結構安全。
防治措施:
①設計的配合比,水灰比不要過大,以減少泌水性,同時應使拌合物有良好的保水性;
②在砼中摻入加氣劑或減水劑,減少用水量,提高和易性;
③砼振搗時間不宜過長,應控制在20s以內,不使產生離析。砼澆至頂層時應排除泌水,并進行二次振搗收面;
④連續澆筑高度較大的砼結構時,隨著澆筑高度的上升,分層減水;
⑤將松頂、裂縫砂漿鑿去,洗刷干凈充分濕潤后,用高一強度等級的細石砼填筑密實,并認真養護。
3.8 收縮裂縫表面寬度較細(多在0.05~0.2mm之間),走向縱橫交錯,沒有規律性,裂縫分部不均。
防治措施:
①嚴格按照砼配合比配料,施工期間嚴禁給砼加水;
②砼應振搗密實,終凝前進行二次收面抹壓,以提高砼抗拉強度,減少收縮量;
③砼在振搗后,用刮杠刮平后進行第一次收面。初凝后,以手壓有痕,用輥子進行碾壓將漿提出,再進行木抹收面。終凝前,再進行一次收面;
④砼板內埋設水、電管道必須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布設加強筋,不得遺漏;
⑤如砼仍保持塑性,可采取及時壓抹一遍或重新振搗的辦法來消除,再增加覆蓋養護。
4 外形尺寸偏差
4.1 表面不平整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不一。
防治措施:
①模板應有足夠的承載力、剛度和穩定性;
②支柱和支撐必須支承在堅實的土層上,有足夠的支承面積,并防止浸水,以保證結構不發生過量下沉;
③混凝土強度達到1.2MPa以上,方可在已澆結構上走動;
④表面局部不平整的,可用細石混凝土或1:2水泥砂漿修補。
4.2 位移、傾斜
基礎、柱、梁、墻產生的偏斜量超過允許偏差值。
防治措施:
①施工放線應確保軸線準確無誤;
②模扳支撐穩固牢靠;
③門洞口兩側混凝土對稱均勻進行澆筑和振搗,每排柱澆搗由外向內對稱順序進行,不得由一端向另一端推進,以防止柱模板發生傾斜;
④獨立柱混凝土初凝前,應對其垂直度進行一次校核,如有偏差應及時調整;
⑤振搗混凝土時,不得沖擊振動鋼筋、模板及預埋件,以防止模板產生變形;
⑥凡位移、傾斜不影響結構質量時,可不進行處理。局部剔鑿修補時,可用1:2或1:2.5水泥砂漿或比原混凝土高一強度等級的細石混凝土進行修補;
⑦凡位移、傾斜影響結構受力性能時,采取加固或局部返工處理。
4.3 凹凸、鼓脹
防治措施:
①凡凹凸鼓脹不影響結構質量時,可不進行處理,局部剔鑿修補時,可用1:2或1:2.5水泥砂漿或比原混凝土高一強度等級的細石混凝土進行修補;
②凡凹凸鼓脹影響結構受力性能時,應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處理方案后,再進行處理。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