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萍
【摘 要】本文從生態學、教育學及現代教學技術的相關理論和原則出發,結合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實踐,提出了創立動態開放的課堂系統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生態學;教育學;現代教學技術;動態開放
1 目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津津樂道于作品繁瑣的分析,習慣于字詞句的講解,卻沒有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有效的學習方法。藝術院校的教學又有其特殊性,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薄弱,但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如果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化,教學模式程式化,教學活動缺乏活力和創新,學生往往失去了課堂參與的興趣,那么這樣的四十五分鐘,只有教師對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沒有學生接受、理解、和對信息的反饋。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制約著語文課堂效率的提高。
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作用。教學論表明:教師“教”的主導性是以學生“學”的主動性為前提條件的,光有“教”而無“學”,這種教學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從生態論觀點來看,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發展的生態系統,學生才是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的主體因素。
2 研究的理論依據
本研究的理論依據主要來自于近代的生態學理論。
生態學理論認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維持著相對的平衡,這是由于系統中的各類成員與其所處的環境之間存在著能動的相互關系,存在著自我維持和自我調控的能力。從生態學理論出發,美國勞倫斯·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語文教學如果從生態學的視角進行審視,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其本質。
語文課堂教學生態是學生在課堂教學環境的影響下,培養語文學習興趣,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開發智力,完善人格的動態開放系統。
語文課堂教學環境(包括語文教師)是信息源,學生接受這一信息源發出的信息的方式和途徑有兩種:一是課堂環境因素直接的信息傳遞,這種傳遞不經過教師的選擇與加工,傳遞的方式是自發的;二是課堂環境因素間接的信息傳遞,這種傳遞是經過語文教師的能動的選擇與加工,語文教師依據教學目的和要求以及學生身心發展水平,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自覺進行的。語文課堂教學信息的反饋主要通過教師的檢測完成。反饋形式也有學生的自我檢測,有時學生的自我檢測可能成為課堂信息反饋的主要形式,并對語文學習產生較大影響。
3 創立動態開放的課堂系統的具體策略
策略之一:創設語文課堂教學的和諧情境。
從本質上看,“情境是指對人引起情感變化的具體自然環境或具體社會環境。”
具體可感性與情感性是情境的特質。要達到和諧的情境,首先我們需要積極創設師生交際氛圍。運用形象化的語言講解抽象的知識,運用非語言輔助語言表達,使學生更有效地理解所學知識。其次要注意與學生搭建雙向的情感交流橋梁。以情來與學生溝通,以情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強化教學語言的情感性,突出不同教學內容的情感特征,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再次要創設靈活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學教材文體不一,要針對不同的文章決定不同的教法。因人施教,因文定法,例如說明文以知識邏輯見長,就重點抓文章的思路,精心設計板書;記敘文則精心選擇切入點,以點帶面;對一些精品賞析,則教給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等。
策略之二:抓住學生心理,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課堂上要運用多種形式引起學生的注意,特別是藝術院校的學生,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和興趣專長進行諸如“課前一分鐘的唱歌、演講、表演等活動”,然后用精彩的導語引領學生進入情境。同時抓住學生的好勝心理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比賽。不僅和別人比,還要和自己比,不斷地戰勝自我,超越自我。
當然要抓住學生,教師還需要在課堂中不斷引入新鮮的活水。諸如報刊上文筆優美的散文,介紹科技新發明的小品文,膾炙人口、富有哲理的古詩文,那些生活中感人的形象、動人的事例,都是我們進行語文學習的材料。
策略之三: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輔助教學。
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影視藝術、表演藝術、造型藝術、時空藝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這種多元化合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幻燈、投影、電影、電視、多媒體組合等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充分發揮人們多種感官的功能,有目的地傳遞教育信息,實現教育過程最優化。現代教學技術主要具有形聲性、再現性、先進性和高效性的特點。
現代教學媒體主要以圖象、聲音的形式傳遞信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它一方面可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使學生在學習時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視聽并舉;另一方面它也迎合了學生的求新意識,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再現“事物”,它能根據教學需要,對所要表現的對象加以處理,將事物的本質要素鮮明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具有現象明顯、重點突出、引人入勝的特點。現代教育媒體不僅功能上先進,更主要的是它一改過去教師口講面授的單一模式,使得教學方法變得新穎、多樣、靈活、使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最恰當的方法加以表現,使教育與時俱進。現代教學技術使得信息源的輸出信息量大、速度快,而且傳輸的信息更加便于接受和記憶。
策略之四:抓住學生反饋的信息。
課堂上學生的反饋信息比作業本上的更為直觀、更為及時,當然課堂上的反饋信息稍縱即逝,要求教師一定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首先教師必須善于察言觀色,隨時注意學生的眼神、臉部表情的變化,以判斷學生是否感興趣,注意力是否集中,這就是收集反饋信息。當發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要設法調動其無意注意,再進而把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其次對收集到的反饋信息要進行分析,教師可以比較不同教法的優劣,改進自己的教法。
總之,只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重難點、學生特點能周密了解并對此做積極的組織和引導、運用現代教學技術不斷變換課型,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生的參與度,創造和諧的課堂情境,建立一個動態開放的語文課堂系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參考文獻】
[1]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24.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