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課本中的《竇娥冤》是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之一,關漢卿根據歷史傳說,敷演出這一部時代的悲劇,使一樁普通的公案,充滿了強烈的時代氣息,因而《竇娥冤》被后人譽為元雜劇中的“悲劇之冠”。《竇娥冤》塑造了一位善良而又孤苦無依的普通婦女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鞭撻了昏庸殘暴的封建官吏、猖狂的高利貸者以及為非作歹的潑皮無賴,同時對竇娥這樣的普通婦女的反抗精神,寄予了莫大的同情與贊頌。竇娥的一生是悲劇,但是作品沒有停留在對她個人悲劇的感嘆上,而是在展示竇娥悲劇命運的同時,也揭示了這種悲劇命運的必然性,因而作品產生了強烈的社會效果。課本節選了《竇娥冤》第三折,是戲劇矛盾沖突的高潮,也是竇娥性格發展到頂點的部分。
2.學生分析:學生第一次接觸元代雜劇,對這種文學樣式相對較陌生,同時,學生與作品中人物所處的時代有著較大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體驗迥異,特別是情感體驗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與學生情感產生了差異。
二、教學步驟
1.理清情節。本文所選為《竇娥冤》第三折(全劇共四折,開頭有一個楔子,第一折為故事的開端,第二折是故事的發展,第三折是情節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結局),是戲劇矛盾的高潮,也是竇娥性格發展到頂點的部分。
啟發:節選部分中,竇娥先后做了哪些事?
學生:赴法場怨天。見蔡婆遺囑。在刑場誓愿。
教師:情節結構的特點。(有張有弛的藝術節奏)
2.人物形象分析
教師:細讀情節,竇娥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請結合情節,簡要分析。
學生:善良淳樸的本質。
分析點:(1)去刑場,舍近求遠。(2)婆媳相見的談話。(3)勸婆婆不要過于悲傷。
教師:主人公遭遇悲慘,性格溫順善良、心靈美好,劇作家越是刻畫她的善良,就越發顯出她的冤屈。無端將一個善良的百姓判為殺人的兇手,可見當時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
學生:覺醒的反抗意識。
分析點:(1)【滾繡球】指斥天地鬼神。通過自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含冤難辯的悲慘經歷,認識到善良的人貧窮命短,罪惡的人富貴延壽的社會現實,表現了她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2)三樁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強烈,不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動地,讓人們知道“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難言”。著力表現主人公與社會惡勢力“爭到頭,競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爭精神。
教師:竇娥形象豐滿動人,心地善良卻無端被冤,深重的冤情讓這樣一個溫順的女子最終也作出了如此強烈的反抗,可見,當時的社會對勞動人民的壓迫是何等深重!劇作通過竇娥的形象對封建社會進行了有力而深刻地批判。
三、案例反思
文學作品,特別是悲劇作品,都具有較高的審美屬性。“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毀滅”的目的正是為了能引起審美主體的悲痛、哀苦等情緒,并產生悲劇美,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辨別真善美的目的。在悲劇作品的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把學生帶入悲劇作品的特定情境中,使之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同時讓學生感悟其中的哲理美和悲壯美,使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從而摒棄消極、頹廢的情感,吸收健康積極地情感,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審美評價,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獲得悲劇美的享受。
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角度引導學生感悟作品的悲劇美:
1.在戲劇沖突中體味悲劇藝術的美學效果。在《竇娥冤》中,既反映了下層勞動人民和統治階級之間深刻的社會矛盾與沖突,也反映了具有覺醒意識的竇娥對整個昏暗的社會的吶喊。在沖突中,悲劇情節層層推進,最終以竇娥的死亡為悲劇的高潮,給讀者形成了較完整的悲劇形象,在全劇第三折中,竇娥與黑暗社會的矛盾沖突進入高潮,竇娥在綁赴法場的路上喊著:“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這是一個絕望了的普通婦女心中迸發出來的撕裂人心的呵罵。在這段教學中,應多讓學生朗讀“滾繡球”這一曲牌,從而體會在戲劇沖突中,樸實的竇娥發出了這樣的咒罵。因而,在“悲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完整的悲劇結構、統一的悲劇沖突中感受悲劇藝術。
2.在情境中領會悲劇的情感美。悲劇具有肅穆、壯烈和悲憤的情調。由于悲劇的主人公的行動往往是正義的、合理的,但他們的遭遇是悲慘的,因而悲劇的情調不是歡快的,而是肅穆的,悲劇主人公的死亡不是凄慘的,而是壯烈的,悲劇給人的感染作用是深沉的悲憤和向上的戰斗激情。看到《竇娥冤》中竇娥蒙冤受屈被綁赴刑場與婆婆絕別的悲壯畫面,聽到她那怨天怨地的呼號,誰不灑一掬同情之淚?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入情”,感受情感美。
《竇娥冤》的悲劇美千百年來震撼人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引導學生,調動審美主體的情感反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悲劇作品帶給人們的審美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