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紅
【摘要】學校推行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對學生一生的發展負責,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能力,重點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又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多年來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經驗,結合當前學生身心特征和語文教學規律,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分析培養初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方法和體會。
【關鍵詞】素質教育 語文自學能力 方法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把學生放在課堂主體的位置上,只是把學生當做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重視學生的共性,忽略學生個性差異,只重視問題的結論,而忽視思維過程的訓練,重視教學過程,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一切都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和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研究學生的個性發展,給學生活動的空間,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各個環節都發展自學能力。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多年來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經驗,結合當前學生身心特征和語文教學規律,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分析培養初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方法和體會。
一、指導學生自主閱讀
傳統意義上的“讀書”就是讓學生在教師限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從指定的內容中找出一些機械性的語言,完成一些程序化的東西。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就是真正使學生以學習的主人的姿態,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能力和理解能力去研究分析文章,憑著自己的情感體驗去研讀課文,能夠獨立地提出質疑并進行獨立的思考,并能大膽假設,然后小心求證,更不會事先用結論套住自己的思想。學生在閱讀文章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想象和聯想,將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閱歷與閱讀文章獲得的信息聯系起來,經過學生大腦的再加工,進行再造想象,對文章文字符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然后進一步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進而從深層次理解文章的思想性、藝術性,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達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獲得更大的理性上的需求。
二、在課堂讓學生自主活動
所有的學習的精髓莫過于對方法的學習。教師可以教給學生通過查找一些課外資料,了解作者生活年代以及寫作背景;教給學生通過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掃清文字語言障礙;通過反復閱讀理解字義詞義、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通過比較分析,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語文教學不能只傳授學生的知識,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志和習慣,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充分地自主學習、自主活動,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把學生的活動放在課堂的首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教師設計的問題既要照顧到綜合水平高的學生,更要照顧到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重視啟發式教學,啟發學生自我感知,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傳統教育下的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盲目地服從,很少懷疑和質疑,沒有個性,沒有思想,沒有創新,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應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上,批判地學習與繼承,不要迷信課本和教師,要用自己的眼光、閱歷、知識,分析、探索、發現,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創新能力的基本要求。首先,在學習方法上,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動機,引導他們談看法,擺見解,勇于質疑、探疑、指導和帶領學生深入剖析,把握課文的精神實質,不滿足于現成的結論和一般的感受。其次,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到任何人都有發現新知識的可能。在思考問題時,不僅從正面深入地思考,也從反面進行設想,提出新看法,提出不同一般的新問題和新見解。
四、培養準確生動的表達能力
學生的表達能力無外乎就是說話和寫作的能力。首先,一個人的說話能力不是單純的說話技能、技巧的體現,它還取決于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綜合體現。在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從課上五分鐘演講做起,重點抓兩個方面,一是選題,二是方法。無論是命題演講,還是即興演講,都要力求實際,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給學生一個思維可以自由馳騁的廣闊空間。在方法上,注意演講的組織藝術,做到循序漸進,靈活多樣。一方面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書刊以積累演講的材料,一方面要注意保證每個同學的登臺的機會。其次,培養學生自主寫作能力。從教學實際看,凡命題合學生心意的,學生的思維就活躍,學生就愛寫,就容易寫好。因此,每次作文,力求做到讓學生掌握命題的主動權,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不搞統一命題,讓學生的思維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去創新,從而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運用自主寫作教學,使學生不僅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形成由“愛寫作文”到“會寫作文”的良性循環,培養了學生的“會寫”能力。
總之,中學語文教師應該設法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教給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活動、自主表達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自主地主動地學習,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努力實施素質教育,貫徹新課改理念,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