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榮
中小學音樂教學到底應以什么為核心?這是許多音樂教育工作者至今未能搞清的問題。目前有許多學校的音樂教學,仍注重在演唱技巧、樂譜知識、演奏技能的訓練上,而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的培養。而構建以審美為核心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才是實施新課標人才培養目標的有力措施。
一、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
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包括情境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孩子的心聲,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呈現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展現一片熾熱的情懷。這種情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心靈萌發美的種子。同時,好的歌曲教材還應具備“動聽”“好唱”的特點,只有優美的曲調,才能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唱不厭。
音樂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溶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
二、音樂教法的審美原則
1.情感原則。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更能直接、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力的動力。在音樂教學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之中享受美感、得到快樂。
2.形象性原則。形象性是音樂藝術的主要特點之一。由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語言所創造的音樂形象,具有聲態、情態、形態、動態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樂審美教育正是借助這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誘發和感染受教育者,因此,在音樂教學化原則下,以美引真,最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3.實踐性原則。音樂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音樂教學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對音樂做出積極地反映。例如:在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一課時,充分調動學生多重感官,使之投入。首先,我設計了詩一般的語言描繪美麗而遼闊的草原景色。學生邊看著我精心編輯的錄像資料,邊聽著畫外音:“銀色的帳篷裝點著綠色的原野、藍天、白云、馬兒跑,這景色多么優美,氣象多么祥和,這如詩如畫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草原美景。”學生的思維被教學語言調動起來了,視覺和聽覺被畫面調動起來了。這時,學生的學唱欲望已被完全調動起來,他們帶著歌詞的意境和畫面引起的聯想,表情投入地開始學唱了。
4.相互交流性原則。師生之間融洽的情感基礎,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誠摯的愛生之情去贏得學生對教師的愛戴,加強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微笑,多一點鼓勵。在授課中,教師應從鼓勵角度評價學生參與,讓學生從教師的夸獎之中產生投入學習的快樂與感受。
三、音樂教師的審美規范
1.教學儀態。教學儀態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展現的符合禮儀要求及審美規范的儀容、服飾、表情、姿態、手勢、舉止等。作為一個美的使者,音樂教師應十分看重自己的儀表及服飾,除注意整齊、大方外,還應該盡可能講究些。音樂教師在課堂上表情姿態親切、自然,手勢準確、自如,能夠充分展現教師的審美修養,給學生以優美感、高雅感。
2.教學語言。教學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板書。音樂教師的口頭語言應當發音標準清晰、語調適中、表達規范,而且要充滿情感色彩、富于感染力。所以,音樂教師語言要特別注意有啟發性。板書方面,文字應端正秀美,寫樂譜要整齊規范、設計精巧、布局合理。
3.教學氣質。教學氣質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在教學中主要體現為聰慧、自信、幽默、雅致等。一個音樂教師的優秀教學來源于其心理品質及知識基礎,對學生有著真誠的美好感情,有著良好的審美修養,對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藝術有著獨到的見解與經驗,在教育實踐中創造美。要充滿愛心——愛學生、愛音樂、愛教學工作;心靈總是那么年輕,興趣廣泛,視野寬闊,知識豐富。
四、音樂教學過程的審美描述
一節出色的音樂課總是離不開構思精巧而充滿新穎的教學設計,那些精彩的鋪墊部分與誘人的連接環節,則會不斷地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使其產生新的審美渴望。比如:許多音樂教師十分注意對新課學習的導入,會采取各種形式誘發學生對新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積極地心態進入新歌的學習。音樂教學的結束階段,既是師生對音樂審美的共同回憶,又是一種新的音樂審美遐想。我在結束歌曲《童年》的教學后,課堂小結是這樣說的:“我們通過歌聲同音樂家共同回憶了美好的童年,這樣我們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首詩,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學們永遠記住這美好的童年的歌!”學生們在鋼琴音樂《童年的回憶》聲中,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音樂教室。顯然,這種情境和氣氛的感染力與熏陶作用是巨大的。總之,中小學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要把藝術的完整性教給學生,使學生既能通過藝術作品體會到藝術的美,又能隨時隨地發現生活中的美,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的、新型的二十一世紀的建設者,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