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創新,英文詞義解釋為創新行為、發明行為或者創造某種新事物的行為。筆者認為:它是在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發現某種相似與共同之處的能力,根據內心需求,設計研制、重新排列、優化組合、遷移提高成為一種新事物,它是一種超越于實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動。
根據筆者理解,目前體育創新是一種演變的和漸進的過程,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一是培養體育創新的態度;二是培養體育創新的技能;三是培養體育創新的思維。
一、培養體育創新的態度
1.教師必須富有創新精神。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態度,教師必須首先成為個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創新精神、富有創造力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就教師的“創新精神”而言,主要包括創新思維、首創精神、成功欲、甘冒風險、以苦為樂精神。
2.創新要以人為本。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還未想到但必會喜愛的活動,要從學生喜愛的活動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舊。主動突破教材定式與習慣性框框,在教學內容上要由以單純的執行和完成《大綱》向以《大綱》為基礎,補充具有當地特色、學校特點或時尚活動的靈活豐富的教學內容轉變。例如當電視播放《排球女將》時,安排排球教學;播放《灌籃高手》時,安排籃球教學并結合“三對三”籃球比賽規則進行比賽;全國足球中超聯賽期間,安排足球教學并結合“四對四”足球比賽規則進行比賽等等。學生個體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動下,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進創新態度的升華。
3.創新必須大膽探索、求新。體育創新是他人未曾想過、做過的,常常突破傳統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創新者的思想和行為,難免不為多數人所接受。在活動中,學生的種種創造性表現常常與錯誤、缺陷、頑皮、任性、爭吵等聯系,學生不斷“犯錯”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改正錯誤、完善方法的過程。假如不給予這類機會,輕易代替、否定,非但剝奪了學生探索的樂趣,嘗試失敗、內疚、挫折的情感體驗,也會使學生變得懶于動腦、疏于嘗試。教師應站在學生的立場,正確對待“良性爭吵”,多給學生創造“犯錯”的條件和機會,大膽求真、求新。
二、培養體育創新的技能
創新是一種學習過程,需要技術知識的積累,因此創新過程是一種有組織的、時間序列的、不可逆轉的和路徑依賴的過程。創新是與教師的“干中學”和學生的“用中學”等活動緊密相關的,因此,創新所需要的技術技能知識與其說是一種大家都可獲得的公共知識,還不如說是一種特有的和帶有地方、學生色彩的知識。
學生的技能創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徑,盡管某項技術技能的創新發生在某一時刻,但是我們追溯上去,這個實現技能創新的學生一定已經有了較長過程的該項技能知識的積累過程和學習過程,沒有這樣的知識積累和學習過程,沒有任何淵源關系,學生要根據公共知識實現某一活動的突然的技術創新是極其困難的。
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學生技能形成規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響學生動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學生形態、身體素質、課堂教學結構、教法研究、學法指導、發展身體素質、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現行課堂教法主要有主題式、學導式、分層遞進式、發現法、嘗試教學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學生能較快地形成動作技能鞏固的動力定型。沒有體育技能很難有體育活動的創造力,在創造性的活動中,技能越高,就會產生更多的新設想、新活動。
三、培養體育創新的思維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必須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講究方法的靈活性。如果教學總是從確定的前提出發,經過確定的過程,得出確定的結論,造成學生思維的直線性,不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會妨礙學生思維品質的優化。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盡量少講,使教學內容保持一定的思維價值,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掌握創新的方法。
1.教會自編游戲的方法。學生需要游戲活動,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戲方法。根據教材師生可一起學習《自編體育游戲》一文,重點要求學生掌握活動方法的構思過程:參加人數→達到目的→活動形式→勝負規則→場地、器材、時間→裁判安排,然后訓練“在籃球場用海綿球自編最喜歡的游戲”。經過思考、構思、選擇等理性活動,學生創編了地滾海綿球、投遠比賽、擊中目標、手球比賽、足球比賽、投籃比賽等等。
2.遷移提高。從學生的縱向活動情況來看,創新是一種前赴后繼的過程,當前的創新源于從前的創新,同時當前的創新也可進一步激發以后的創新,如低年級戲繩(個人拋投接等)——中年級戲海綿球(2人拋投接等)——高年級戲籃球(多人抱拋投傳等)。筆者不能用某一個學生創新過程的典型事例來刻畫其他學生的創新過程,每一個學生的創新過程與他的創新態度、創新技能、創新思維的分布有關,每一個創新過程都是一個特殊的過程。盡管以上簡略刻畫了創新過程的三個特征,但是每個特征的顯著性在每一次創新過程中的比重和表現形式都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