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慈 王全權 張豪
【摘要】 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孝道思想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本文從中國傳統孝道思想及其產生的影響談起,并進一步指出現代社會下“孝”的新的倫理問題。由對“孝”新的倫理問題的思考,提出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 傳統孝道 現代“孝” 問題 對策
一、“孝”思想的歷史演進及影響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貫徹其中從未斷裂的文化之一,是“孝”的文化。不論是從先秦的《孝經》到漢代的“以孝治天下”,還是魏晉的“孝治”,唐代的“忠大于孝”,或者到宋元明清時孝道教化的通俗化,中國傳統文化本質上可稱為“孝的文化”。
中國傳統“孝道”,強調“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因子女遠游之后,無法照顧父母的日常起居,且還會讓父母牽掛,實在是需要遠游,也要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去處,盡快回到父母的身邊。這一“孝道”思想的產生與當時中國落后的自然經濟狀況,交通極不便利有很大關系。另外,由于當時社會以男耕女織為主要的勞動方式,農田是主要的勞動對象,固有的勞動方式和勞動對象決定了當時的人口不需要做太多的和過遠的流動。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養兒防老,積谷防饑”的民諺,即老年人口在喪失勞動能力,退出農業生產之后,由年輕的下一代贍養老人并繼續承擔農業生產活動。中國傳統數代同堂的家庭模式,決定了其相應的養老模式。與此同時,中國以農耕為主的農業作業方式,由于需要更多的能夠承受體力勞動的勞動力,而生育更多的男性。這是因為男性的體力要遠遠大于女性。
孟子曾經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就是說孟子認為不孝順父母有三種表現,其中沒有留下子孫是最主要的。孟子舉“舜”作為例子,他說舜沒有向父母征求意見就娶妻子,是因為舜沒有兒子,怕斷子絕孫,雖然舜沒有預先征求父母的意見,君子認為和實際上征求了一樣。漢代趙岐對“不孝有三”有注解說:“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負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無祖祀,三不孝也。”也就是說人子孝道中最重要的是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如果婚后無子,就是對祖先最大的不孝,對父母最大的不孝。這種“孝道”思想之所以會產生,與當時社會環境下連年戰亂的政治背景和人口逐年減少的社會狀況是密切相關的。
中國的“孝道”文化經歷了從先秦,到明清無數哲學家、思想家的補充和發展,它為維護封建制度的思想統治,維持社會的和諧穩定曾起到過積極意義。但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空間發展,社會物質豐富。因此,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孝道思想的發展也呈現出新的倫理問題。
二、當前傳統“孝”思想的倫理問題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社會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階段。社會轉型導致的必然結果是人們價值觀念的更新,傳統家庭觀念的轉向和社會結構的變換。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由封閉的文化模式轉向多元的社會變革,中國傳統社會的“孝”文化在當代的思想革新中遇到困境。
中國傳統“孝道”,強調“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一“孝道”思想的產生與當時中國落后的自然經濟狀況,交通極不便利有很大關系。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獲得空前的發展。傳統的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以家長為中心的宗法制度,則逐步瓦解。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每年大約有1800萬來自農村地區的人口進入城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正成為日益龐大的一個特殊群體。對于這大量的留守老人如何盡孝道,如何實現孔子的“父母在,不遠游”,將是傳統孝文化面臨的新問題。
“孝”的另一種表現是對“養兒防老,積谷防饑”思想表面上或者說實質上的背離。當今社會,住房壓力、工作壓力、家庭生活成本的壓力,往往使作為兒子的男性既承擔外部社會工作負擔,又承擔家庭中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負擔。按照“養兒防老”的觀念,贍養老人仿佛就成為了男性應承擔的事,而作為女兒的女性則不需要承擔這樣的義務。男性承擔過大的壓力,而女性在傳統倫理道德的指引下無所作為。這應是許多家庭矛盾產生的根源之一。
另一種現象是,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指導下,獨生子女成為社會人口的大軍。傳統積極模式下,需要大量勞動力用于農業生產,并且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人的生命相對短。而現代,隨著醫療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機械化的大幅度推廣,人口數量已遠不同于傳統社會所描述的“小國寡民”。獨生子女家庭增多,不論是女兒還是兒子都只允許生一個。簡單分析一下,在獨生子女條件下組成家庭的孝的狀況。獨生子女在結婚組成家庭之后將承擔兩個家庭,男方父母,女方父母四位老人的贍養義務。如果按照傳統孝道“養兒防老”的思想,那么那些只有獨生女兒的家庭,雙親年老之后將由誰來盡贍養義務呢?孟子說:“不孝有三,為后為大”,其意明確把生育男性,延續家族血緣,傳宗接代作為孝的第一要義。依照這種孝的思想走下去,那么只生育女兒的家庭豈不就是對自己父母、祖先的不孝嗎?
三、問題的解構與重建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繼續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象惡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因為無論人們怎樣想擺脫傳統來隨心所欲的創造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依靠“養兒防老”的思想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落后的廣大農村地區。但是另一種現實是在我國的人口政策下,絕大部分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即由過去舊式家庭合族而居,財產共享休戚相關等復雜與嚴密多線橫向倫理關系而變為三口之家(夫婦和一個孩子)。那么在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年老,喪失勞動能力之后,婚后的獨生子女將承擔起照顧雙方父母的義務。作為兒子,承擔父母養老送終的義務。在中國的傳統中,一直是被定義為天經地義的。而那些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的父母呢?這一類人的養老問題,若只依靠尚未完善的保障制度自然無法實現。若依靠女兒養老,則會引起許多有著傳統孝道思想的人們的質疑。例如,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婚后的男女都是到男方的父母家過年,在女方是獨生女家庭的情況下,往往會為在哪一家過年的問題爭執不下,甚至產生家庭矛盾。在農村的喪葬風俗中,當父母親人去世時,許多行為女兒都是不被允許的。依照傳統社會要求下的“孝道”思想已問題重重,更不用說去追究孟子的“不孝有三,為后為大”了。
中國的孝道思想經由孔孟、董仲舒、朱熹等一些先哲思想家的發揚和完善,形成了一套以家長制為中心的宗法制度,曾在中國長期占據統治地位。但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遵循著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傳統社會,孝道思想是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而在當代社會,中國已進入現代化社會,已不再是固步自封的封建制國家,經濟政治的變化必然導致思想意識的變化。如何解決傳統“孝道”在現代社會中出現的困境呢?應該在傳統孝道中增添以下新的內容。
1、倡導新型孝文化。對于傳統孝文化我們不能一味肯定,全盤繼承,而應該持辯證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孝道中的合理因素主要表現為贍養父母、愛親敬親、尊老精神等等,但也有許多局限性,例如傳統孝道中宣揚“忠孝合一,移孝作忠”,要求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重男輕女,這些思想都與當代社會新風尚和法制精神相違背。弘揚新型孝文化不僅注重物質贍養,而且注重精神慰藉;父母與子女之間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子女及時行孝。
2、健全孝道法制體系,形成孝道保障機制。我國憲法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等等,可適當借鑒國外先進的孝道法律法規,適時補充修改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加強我國孝道法制建設,通過法律手段對不孝行為進行制止和處罰,對孝道行為做出引導和褒獎,用法制力量保證孝行的全面實施。同時在政府帶領,社會組織的協助下,完善社會養老保障機制。
3、關于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目前我國農村老人有9000多萬,留守老人的數量也十分龐大。在養老問題上,國家現時的經濟力量還相對薄弱,城市農村之間的福利制度也還不平衡,因此農村留守老人怎樣實現養老,是個需要我們不斷探討的問題。對于留守老人的養老應促進留守老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少了子女在身邊陪伴,但是可以積極參加到其他活動中,作積極參與社會的人。除此之外,興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走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的必由之路。
4、對于“養兒防老”和獨生子女養老的問題。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根據《孝經》寫就的時間,孝道思想也有兩千多年。傳統“孝道”思想雖影響深遠,但思想意識的發展對“孝”提出了新的要求,父母年老,贍養老人,不應該只是男性的權利和義務,也應該被女性所享有。“婦有七出,不順父母去”的傳統偏激的孝道思想只限定了媳婦對舅姑的絕對贍養義務,卻很少談及女婿對岳父母的贍養責任和義務,這是一種違背人性和男女權利嚴重不平等思想的鮮明體現。因此,須加強男女平等思想的宣傳教育,即男女都有平等接受父母撫養的權利,同時也應承擔起平等贍養父母的義務。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完善的,“孝”思想的演變也不例外。面對傳統孝道在現代社會中遇到的許多倫理問題,采取歷史的眼光來看待,使之不斷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將是孝文化長久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2] 臧知非:人倫本原《孝經》與中國文化[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3] 余玉花、張秀紅:論孝文化的現代價值[J].倫理學研究,2007(2).
[4] 王常則:孟子[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5] 臧知非:人倫本原《孝經》與中國文化[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6] 常懷林:中國善良——慢品善文化[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胡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