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摘 要 本文從設計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內涵出發,結合國內企業在轉型升級方面的成功案例,總結出設計創新在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轉變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關鍵詞 設計創新 產業結構 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設計創新是為解決新的設計問題而提出的新思路、新方法。設計創新的目的是能夠在具體的條件下最有效地解決設計問題。所以評判設計創新價值的唯一尺度就是看它解決設計問題的效力。設計創新應該具有自己的范疇從而區別于其他意義上的創新。設計的創新首先是對設計的過程和結果有價值的創新。最近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發表了最新的設計和創新關系的研究:設計是創造力,是idea,而創新更多指的是將這種創造力轉化為商業價值的能力,如管理,技術、品牌、營銷、服務等等。
產業轉型升級,應定義為產業結構高級化,即向更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轉型”,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升級”,既包括產業之間的升級,如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也包括產業內的升級,即某一產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發展,實現技術集約化,不斷提高生產效率。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當前我國經濟轉型的主導產業是加工制造業,而其核心內容則是制造業結構升級及生產性服務業的大力拓展。這是由我國制造業在量和質兩方面的特點決定的。我國制造業的總體特征可以用“量大質殘”四個字來形容。中國制造”既是我們30多年來苦心孤詣打造的國家品牌,同時也是我們心中難以消除的“隱痛”。這種“隱痛”表現為以犧牲大量自然資源、環境以及工人健康為代價,來獲得最微薄的加工利潤。
從生態環境角度考慮,設計創新創造的是可持續性經濟價值。較之傳統產業,設計產業的顯著特點就是低能耗、低污染。因此,設計創新的發展和完善,不僅與我們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相符合,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
從經濟因素角度考慮,一切決定和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會不同程度上對產業結構的變動產生直接的或間接的影響。如果將一個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的過程按附加值高低畫一條曲線,它一定是兩端高中間低的曲線。研發、設計、銷售、品牌和服務等環節,即“微笑曲線”的兩端,是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的關鍵。生產制造環節,即曲線中部是產生附加值最低的階段。于是,一個“笑臉般的弧線”出現了。在附加值的觀念指導下,企業體只有不斷往附加價值高的區塊移動與定位,才能持續發展與永續經營。微笑曲線一端的設計、另一端的品牌營銷都與設計創意產業有關。這些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低消耗、低投入、高產業關聯度和高附加值的行業。我國的經濟轉型就是要從微笑曲線最低的部分向翹起的兩端轉變,從設計研發和品牌營銷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國內企業的設計與品牌意識正在覺醒。耐克沒有一間工廠的奇跡,正成為海爾新戰略的模板。海爾經過多年發展,于近期正式實施“去制造化”戰略,把精力從制造規模的擴充上解脫出來,以吸引優秀人才、整合研發和渠道、進行產業鏈整合,專心營造自己的全球化品牌形象。海爾集團已將其旗下的電腦、廚房電器、液晶電視等傳統制造業務外包,集中精力專做設計研發和品牌管理的價值鏈兩端,并嘗到了甜頭。比如其通過調查用戶需求發現,用戶愿意多花300 元購買一臺對眼睛有所保護的電腦。于是海爾加大研發,生產出更清晰的對眼睛有保護的電腦。單臺的成本增加了 100 元錢,但是獲得了200 元錢的設計利潤。海爾的轉型依賴于其設計領先型戰略,并通過資源整合為品牌管理優勢,正是我國企業向價值鏈曲線高端邁進的成功范例。
改革開放30年來,東莞迅速崛起,從一個農業縣發展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現代制造業名城。2005 年以來,東莞連續 4 年舉辦“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營造了設計創新的良好氛圍。東莞還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產學研平臺,通過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在發展工業設計產業的同時,近年來,東莞還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推動企業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建立了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目前,園區 90%以上大中型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各類科研平臺。此外,東莞還開展了“科技東莞”工程,從 2006 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 10 億元,連續 5 年共投入 50 億元支持科技創新,針對企業科技創新鏈條的各個節點需求提供支持。
綜上所述,從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目的出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我國建設成一個創新型的國家,是設計創新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