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洲 馮新凌
摘 要 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使用筷子,人類使用筷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然而不同國家使用的筷子的形制卻有著細小的差異,從這些細小的差異入手,可以試圖探究不同國家之間深層次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 筷子 差異 歷史 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筷子作為一種食器,廣泛使用于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中。以中國、日本、朝鮮和韓國為代表,筷子至今仍然是這些國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餐具之一。雖然同是使用筷子的國家,筷子的形制在不同的國家皆有差異。
1 筷子的起源
“箸”是史料記載中筷子的最早稱呼。《韓非子·喻老》曾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禮記·曲禮》中有載:“飯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其中 “梜”,也是指筷子。現存最古老的筷子實物,于西漢晚期馬王堆漢墓中出土。此實物十分精致,可見,在當時已經是無人不用箸了。
2 日本Hashi的歷史
作為和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其第一部文學作品《古事記》中就有關于“箸”的記載。歷史上,筷子約在公元七世紀由遣隋使傳入日本。首先是用筷子的,是宮廷皇室、神社和寺院。后來,普通百姓也逐漸開始使用筷子。之后的一千多年里,筷子漸漸轉變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器物。日語中,“Hashi”(はし)一詞的本義乃指“細長之物”。筷子恰好具有這樣一個鮮明的特性,于是日本人就稱呼“箸”為“Hashi”至今。此外,“Hashi”在日語中對應的漢字還有 “端”、“橋”、“嘴”(喙)等——這都與筷子的形制有著相通之處。
3 筷子和Hashi在形制上的區別
中國的筷子的形制很早就已經固定下來。最普遍的一種是:前段的三分之一是細長的圓柱形,尾端的三分之二是正方形,其長度為6寸7分(約25厘米),粗細直徑在6毫米左右。《淮南子·精神訓》有言:“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后人便用“圓首方足”來指代人類。而筷子的形制是“方頭圓尾”,和“圓首方足”恰好相反。此中體現的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陰陽調和”的思想,人類和筷子已經被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
而日本的Hashi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足尖”,通體形似一個細長的錐體,箸尖正好和為一點。其款式繁多,長度不定,但一般都比中國的筷子短。也有烹調專用的巨型長筷,日語寫作“菜箸”。
同樣是以稻米為主食并且使用筷子的國家,筷子的形狀和制式上會有比較明顯的差異的成因有以下幾點:
(1)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不同導致了飲食結構不同
中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中華民族十分善于利用自然,所以中國菜種類復雜,花樣繁多,而其中的水產類食物僅僅是中華民族紛繁食譜中的一小類。因此國人需要一個無論何種菜肴都可以方便夾取的筷子,這就決定了筷子的圓尾是最為合適的形狀。
日本則是由四千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的島國,其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是其可首要利用的。日本人的肉食以魚肉為主,鮮少食用紅肉。日本語中,和魚有關的漢字就有將近二百個。所以,在享用魚肉時,就免不了要挑刺,尖尖的筷子末端就和鑷子一般,可以很容易地將魚肉中細小的刺揀出。
(2)社會文化不同導致飲食習慣的不同
從傳統飲食習慣來看,中國人以五谷為主食,蔬菜和肉食為輔,皆烹熟后食用。中國菜肴講究“味”與“調和”。《左傳·昭公二十年》有記:“和如羹焉,水火醯(x"n)醢(h#3i)鹽梅以烹魚肉,悼之以信,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耳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可見飲食中講究調和是很早就有的。中國多民族、多人口的社會環境決定了中國飲食的多元化,并將多元“調和”起來。
日本資源匱乏,而分食的習慣可以很好的保證飯菜不會被過多地浪費,所以分食的習慣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今天。這就讓使用者對筷子長度的要求稍微降低,無需伸長手取食。另外,日本菜一般細小精致,常常有以細絲、小丁、小片、小塊為形式的料理,恰好適合細短精致的日本筷子來夾取。
4 結論
筷子形制的不同,體現了兩國飲食文化——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的差別;而這些差別又折射出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上的不同;同時這些不同又反映了兩個民族的相互關系和其歷史發展的軌跡。如此細小平凡的器物卻能顯現出了兩個民族本質上的區別和歷史的聯系。了解這些相互的關系,對于我們更好的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友好的國際性交往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云.中國箸文化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2] 藍翔.筷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
[2] 一色八郎.箸の文化史.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98.
[3] 樋口清之著,王彥良,陳俊杰譯.日本人與日本傳統文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