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慧
摘 要 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的文化。中國傳統藝術影響最為巨大的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學美學和以六祖惠能為代表的禪宗美學,正是這三種的不斷沖撞和融匯,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
關鍵詞 儒家 道家 佛教 中國傳統藝術 影響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春秋之后的兩千五百多年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是儒家、釋家和道家。然而中國文化形成的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精神結構最大特點就是自給自足。它和中國傳統社會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是相適應的。所以,中國人往往得意的時候是個儒家,失意的時候是個道家,到了絕望的時候就是個佛家。但是中國人無論如何都能找到一個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礎,這正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所在。
1儒釋道的發展歷史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長期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僅產生了眾多的本土學派,也不斷有外來文化的傳入,這些不同的學派和文化,在矛盾沖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豐富了、發展了、壯大了,有的則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在中國歷史上,西周以前學在官府,東周以后,學術逐步走向民間,春秋后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則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自戰國中期以后,學術界就呈現一種紛紜復雜的情況。一方面是各學派內部的大分化,另一方面,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股各學派之間相互滲透、彼此融合的發展趨勢。中國文化就是在這諸子百家的學派分合之中不斷地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兩漢是儒、道二家廣泛吸收諸子百家,充分發展自己、豐富自己,并確立自己作為中國文化代表學派地位的時期。漢初統治者為醫治秦末苛政和戰亂造成的社會民生極度凋敝的狀況,采用了簡政約法、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的政策以恢復社會的生機。與此相應,在文化思想上則大力提倡道家黃老之學。至宋,革新儒學,形成理學。及明,尤其是晚明,三教合一的思想更成一代思潮蔚為風氣。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后,儒、釋、道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
2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
中國傳統藝術深深根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土壤之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正是儒釋道這三種文化的不斷沖撞和融匯,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道,為中國古代哲學最高范疇。天、人統一于“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決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的巨大的影響則體現在中國古典建筑、園林設計所體現出來的美學思想,如天壇、故宮、江南典型民居、園林等,就充分展示了中國古建筑、園林設計的群體美、環境美、親和自然之美,創造出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體現了中國古典建筑、園林設計之美學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蘊。
氣,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性。物質的氣被精神化、生命化。中國傳統美學用“氣”來說明美的本原,提倡藝術描寫和表現宇宙天地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元氣流動的韻律與和諧。一方面,中國美學十分重視養氣,主張藝術家要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學識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將藝術家主觀之“氣”與客觀宇宙之“氣”結合起來,使得“氣”成為藝術作品內在精神與藝術生命的標志。尤其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氣韻”,極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審美對象的內在生命力顯現出來的具有韻律美的形態。“氣韻生動”已經成為中國畫創作的總原則,相當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特色。
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辯證思維。中國傳統美學與傳統藝術主張“中和為美”。“和”與“中”這兩個概念,既緊密聯系,又互相區別。而對立統一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哲學具有特色的樸素辯證思維觀,并對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美學與藝術學的許多范疇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出現,如“剛柔”、“虛實”、“動靜”、“形神”、“文質”、“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這種“和”的境界,在儒家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主張情與理的統一;在道家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心與物的統一;在禪宗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人心的和諧,追求心靈的澄凈,“即心即佛”。這樣的“和”,從個人到社會,從人文到藝術,從天地萬物到整個宇宙,無不貫通。
3結語
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在相互的沖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在保持各自的基本立場和特質的同時,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們的思想是做人的根本,歷代君王也是運用此三基本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后,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是我們的先人們留給我們的一筆偉大的財富,現代人卻越來越忽略她的存在,假如我們能很好的集成這筆財富,不管對我們自己還是后代都是一件不可名狀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