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摘要:近年,我國頻繁發生較大震級地震,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降低地震傷害程度,民居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應該加強引導,統一規劃,按照現行《抗震設計規范》,設計出標準施工圖供村民使用,提高民居的抗震能力,有效抵御地震,減少人員傷亡。
關鍵詞:民居抗震;房屋現狀;問題分析;對策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表現地殼運動的方式,地殼是不斷運動的,地球上時常發生地震。地震的頻繁發生造成了人員傷亡、房屋倒塌等各種災難,影響人們正常生產生活,也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然而,地震的不確定性、不受人為控制、無法阻止,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做出預報,人們只能做好地震知識普及,采取防震減災措施。
一、民居結構抗震性能現狀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很多地方處于地震高發帶,給人們帶來了很大安全隱患,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民居結構形式種類繁多,建設時間跨度較大,有上百年的,也有新建的。由于各地文化、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對地震知識認識不同,當地民居建筑習慣不同,建筑地段地質情況差異,人口密度不同,帶來民居結構的安全度參差不齊,發生相同震級所產生的生命財產損失差別會很大。現有民居大多數沒有經過設計單位設計,且由無資質施工隊施工。房屋的使用功能、安全性、可靠性等難以滿足現行《規范》要求,耐久性更是得不到保證。占地大、建筑面積大、總造價相對于經濟收入而言過高,許多住戶建蓋新房經濟負擔過重,因此以降低房屋安全度為代價而節約工料,地震時損失大大增加。
民居常見的結構形式:
1、土掌房(夯土墻雜木鋪頂上鋪粘土夯實做屋面)
2、木構架夯土墻(土坯墻)房屋
3、磚混結構房屋
4、框架結構房屋
上述四種是民居常見結構形式房屋,根據現實情況,其抗震性能評價為:土掌房最差,木構架夯土墻稍好,磚混結構房屋有好有差,框架結構房屋較好。為什么這么說,是因為我國民居建蓋多數無地勘、無設計、自己施工或不夠專業的民間小施工隊施工,竣工后房屋達不到最基本的抗震要求。
不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收入增長,近期多次大地震的慘痛經歷,政府積極對地震知識宣傳以及出臺的一些民居建設補助政策,人們對民居的地震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經濟較好家庭建蓋房屋時會主動咨詢相關工程技術人員,有的會請設計院進行施工圖設計并嚴格按圖施工,這是值得鼓勵的行為應加以推廣。近年中央、各級政府下撥經費加強民居地震安全投入,對近期沒有能力建新房的土木房屋進行加固處理,村組建設安全疏散通道、應急避難場所,制定應急預案,遇到地震發生時不慌亂,有組織疏散到安全地段。
二、房屋結構抗震設計注意的問題
1、建筑場地選擇
應避開山洪、風口、滑坡、沖溝地帶、泥石流、洪水淹沒區、地震斷裂帶等自然災害影響的地段。避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資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和有開采價值的地下資源及地下采空區。宜選擇向陽的南、東、西南向、通風好的坡面,地形坡度在25%以內。
2、地基基礎
同一結構單元基礎不宜布置在性質差異較大的地基土上,坡地基礎應有足夠埋深保證基礎穩定。地基有淤泥、液化土、嚴重不均勻土層時,應采取換填處理。基礎底面積應經計算確定,保證基礎安全。
3、建筑結構形式
土掌房、木構架夯土墻(土坯墻)房屋、磚混結構房屋、框架結構房屋四種常見結構形式中,從安全性、禁止伐木保護森林要求考慮,民居建設盡可能不用木材出發,土掌房、木構架夯土墻(土坯墻)房屋在新建房屋時不宜采用,經濟條件差的山區盡量少用,提倡使用抗震性能好的磚混結構房屋、框架結構房屋。
4、抗震設計基本要求
房屋平面簡單規整減少局部突出凹進,立面高度相同。縱、橫墻布置均勻對稱,平面對齊豎向連續,樓板不錯層,樓梯間不宜布置在房屋盡端和轉角處。磚混結構應保證縱、橫墻有足夠的數量,特別不應在外縱墻開大洞口,保證墻體的地震水平承載力,避免發生房屋破壞。
5、磚混結構
砌塊強度不低于MU7.5,砌筑砂漿不低于M5.0,磚砌體不能破縫,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5,鋼筋采用質量合格產品。設置混凝土地圈梁,按規范要求設置圈梁、構造柱、墻體拉結筋,女兒墻壓頂等,房屋層高不宜大于3.3米,層數不大于《抗規》限值,窗間墻寬度不小于1.2米且上下同寬,樓板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板。
6、框架結構
應根據設防烈度、房屋高度采用不同抗震等級,符合相應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框架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400mm,軸壓比不超過《抗規》限值,配筋率大于最小配筋率。梁寬度不宜小于200mm最好25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5,鋼筋采用質量合格產品。
7、有條件的情況下,施工前要求在建房處做工程地質勘察,出《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上部結構由設計單位出施工圖,施工中按照圖紙施工,不降低墻體、混凝土、鋼筋的強度、截面,圖紙更改要征得設計單位同意。
三、提高民居抗震性能的對策
1、政府引導協調各方力量、資金,制定相關政策,對民居所在的社區、鄉鎮、村組進行長遠規劃設計,改變臟、亂、差現象。規劃時考慮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道路硬化照明、場地綠化、人畜飲水、衛生設施、雨水污水排放處理等。
2、組織設計單位根據當地自然、文化、習俗及經濟發展方向,結合地方材料設計有當地特色的民居通用施工圖,道路、公共場地、給排水圖,供大家使用,并要求按圖施工。
3、對處于危險地段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居住區域進行搬遷。
4、請專業人員對民居進行安全排查,沒有能力重建新房的,進行必要加固處理,宣講房屋結構抗震設計知識,讓住戶知道不能隨意更改房屋的承重結構。組織民居施工隊伍工匠、技術員培訓,讓他們掌握建房基本知識。
5、可喜的是,黨和國家在我國經歷了幾場大地震災害,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國家經濟能力不斷增強情況下,非常重視民居地震中安全問題,近幾年向全國地震多發區下撥大量資金加強民居安全建設,提高民居抵御地震的性能,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結束語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其發震機理因地殼結構、斷裂帶差異等等因素不同而非常復雜,就目前人類科技水平及對地震認知還無法預報地震,現在能做的是普及地震知識,做好應急預案,根據經濟能力對房屋提前設防。
民居自己建設過程中,盡量按照現行《規范》遵守先規劃、勘察、設計后施工原則,保證各個環節的質量。在經濟能力有限時,可以減少層數減少面積,要安全第一,給自己建設一個質量合格的家。
參考文獻:
[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 50011-2010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鎮(鄉)村建筑抗震技術規程》 JGJ 161-2008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建筑抗震設計手冊》(第二版)龔思禮 主編?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