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婕
【摘 要】面對紛繁復雜的醫學倫理問題,醫學倫理素養的培養對醫學生而言顯得尤為重要。而作為人文通識課程,大學英語對醫學生倫理素養的培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提供了以CBI教學模式對學生醫學倫理素質培養的實踐模式,佐證了大學英語教學對醫學生倫理素質培養的功用。
【關鍵詞】醫學倫理;醫學倫理素養;CBI英語教學
“我志愿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這是中國醫學生的誓言。[1]這是我國醫學生的誓言。細讀此誓言,全面概括了一名醫生所應具備的意志品質(不辭艱辛,執著追求),學術風貌(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指出了醫學生應有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為……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需要注意的是,既然作為誓言了,那么其就等同于對所有醫生的要求,是每個醫生必備的良知與情懷。如果每個醫生都具備這樣的人本信念,那么現實中的醫療倫理難題就不會那么棘手,醫患關系不會劍拔弩張到有些醫生都不敢站上手術臺的地步了。當然,不能把這些難題和矛盾的出現責任都歸因于醫者。經濟轉型期社會價值取向的變化,醫療體制改革,現代醫學技術的革新,都成為了醫生倫理價值信念的模糊、偏離甚至淪喪的推手。因此,加強醫學生在校期間的醫學倫理道德素養培養是勢在必行的。
1 醫學倫理學科現狀與需求
目前,醫學生在校時的醫學倫理知識學習主要是通過醫學倫理課進行的。醫學倫理課程教育目標一是傳授醫德基本理論,二是幫助醫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醫療實踐中的各種倫理道德問題。另外,醫學倫理學要讓學生理解:醫學倫理道德不僅表現在對待病人的態度和行為上,還表現在醫學研究、發明、創造的道德約束,對待人體科學的嚴謹態度等方面。[2]沒有醫學倫理學理論學習內化為醫學生的自覺倫理意識和判斷,那么我們造就的醫學生要具備醫者良心和高尚的醫德只有在醫學實踐中去獲得。在此之前,他們的醫學倫理素養必然是匱乏的,可能還需經過慘痛的代價才能獲得。尤其在棘手的醫患關系處理上,沒有高度的醫學倫理自覺,很難做出最合理的倫理判斷。另一方面,當代醫學技術的發展動搖了傳統倫理觀念。人工受孕,墮胎問題,以及克隆技術、器官移植等技術的不斷更新對傳統的生命倫理、家庭倫理、社會倫理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因此,醫學生也必須在具備恒定的醫學倫理觀的基礎上,更新倫理評判與思索能力,再次,經濟轉型時期所出現的利己主義,利益至上主義也影響了眾多醫學生的倫理價值取向。而在醫患關系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話題的今天,中國醫學生尤其必要樹立正確的倫理觀,從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以“人本論”為核心的醫患問題處理方法。中國從 1981 年開始開設醫學倫理學,然而還有不足之處。首先醫學倫理學課時偏少,總課時為 30 學時左右,不及美國、日本的醫學院校同類課程學時總數的 1/5。此外,根據筆者對100名臨床醫學生的訪談,65%醫學生認為這只是一門思想道德課,有點講高調,案例分析少。而60%學生則對醫生職業的選擇是出于待遇高而非職業信仰。55%的學生對熱點醫學倫理問題茫然不知。這一現狀說明醫學倫理教學的作用并無充分發揮。為了塑造有正確的醫德認識和人格,具有高度醫學倫理判斷力和解決復雜醫學倫理問題能力的醫學生,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學倫理道德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2 CBI英語教學特點與醫學倫理教育的契合與促進
2001年,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發布的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在醫學教育過程中必須加強文、理、醫滲透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把醫德和醫術的培育結合起來”。學生醫學倫理素養的培養需要各個學科的融合和共同作用,尤其是公共通識類課程更是除了專門的醫學倫理課程以外進行醫學倫理素養教育的主陣地。大學英語面對的是大一、大二學生。是學生受到醫學倫理啟蒙的第一站。但在傳統的以“講解-練習-聽說”為主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探索,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和不斷重塑自身知識架構的能力。這種被動教學文化是難以與醫學倫理學課程互補,發揮“轉識為德”的作用的。而CBI教學恰好能彌補傳統英語教學之不足。
CBI教學模式(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即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模式,之所以被稱為以內容為依托,是因為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學科內容為中心,而不是以單純學習語言知識為中心的。CBI教學理念將語言教學基于某個學科或某種主題之上來進行,通過學習學科知識,以及與學科有關的主題來獲得語言能力。它包括四個主要特征:(1)以學科知識為核心。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是在學習各種學科如經濟,文化,地理,歷史等過程中通過大量的輸入習得的。(2)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完成真實的任務。(3)習得新的信息。(4)學習內容和課程安排要符合學生的語言程度、認知和情感需要,并適應他們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和個體興趣。
由于CBI教學重視的是思維方法與方式的訓練,學生的學習重點由單純的語言學習轉移到獲取與具體學科相關的語言材料的過程上。在完成獲取大量信息的過程中,他們的分析,判斷,歸納,等思維的基本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并在此過程中,獲得對社會與人類根本理解,從而有助于形成對公正、公平原則的深層理解,認識醫學倫理問題的復雜性, 重視生命世界的多樣性,形成對醫學倫理問題的科學看法,具備倫理敏銳感,寬容度,掌握普世及醫學倫理價值觀及正確對待和處理復雜的醫患關系的能力。
3 以CBI教學進行醫學倫理素養培養的實踐
筆者所作的實踐對象為浙江某醫科大學2012屆三個大學英語教學班。教學實施進行了兩個學期,每周的教學時間均為4學時。其中CBI教學時間占30%。由于醫學倫理素養是基于普通概念的倫理學基礎之上的,醫學倫理本身涉及多門學科,因而學習內容在醫學倫理的框架中將嵌入各學科與非學科內容,從而在全面發展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上,提高醫學倫理素養。內容將涉及倫理學、醫學、生物學、社會學、歷史、哲學、文學、電影、舞蹈、音樂、美術、書法等各學科。每2周學完一個主題倫理問題。
在學期末,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倫理學測評以及面談,訪問,確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感有了極大的提升。對倫理難題的處理能做到盡量從公正原則出發客觀思考。同時對醫學倫理學科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當然,由于實踐時間并不長久,學生的倫理水平還沒完全達到理想程度,還需要在專業醫學倫理課以及后期醫學實踐中,進一步提高深化。但筆者相信,如果堅持此實踐,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醫學倫理素養的提高是有深遠的意義的。
【參考文獻】
[1]丘祥興.醫學倫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55.
[2]陳小平.試論滲透性醫學倫理道德教育主體目標責任體系的構建[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8).
[3]Stryker,S.&B. B.L.Leaver.1997.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Washio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89.
[4]Joy de Leo. Learning for a Peace and Sustainable Future[M].London:Everyman,1993.
[5]Spolsky,B.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Rowley, Massachusetts: Newbury House,1978,2.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