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鴿 胡代弟
【摘要】微機原理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不但在整個課程設置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還能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鑒于此,本文從該課程所具有的創新特點談起,就該課程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微機原理;課程教學;創新能力;培養分析
一、微機原理課程的創新性特征
微機原理是高等教育中理工類專業的基礎課程,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從該課程的實際來看,有著系統性、實踐性、設計性等特點,這也從客觀上使其具有了多方面的創新因素,如微機原理理論、微機原理實驗、微機原理工程設計等多個方面,都能夠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然而在傳統的教學中,該課程的這種創新價值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因此需要得到及時的糾正和改進,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使該課程的創新價值得到運用和體現。
二、微機原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給學生以更多的啟發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由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應該充分激發起學生的主動性,啟發他們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大膽的嘗試。比如在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中,該部分的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對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所以教師就應該以啟發教學為主,而不是直接將結果告訴學生。可以由教師設計好比較詳細的電路圖,利用8255A來實現紅燈、綠燈、黃燈的交替顯示,時間可以通過825lA控制,延時可以通過軟件延遲實現時間的控制。這種啟發性教學觀念,既符合一般教學的規律,也符合微機原理教學的實際,能夠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激發,用自己的觀察、分析和思考去獲得答案。反之,如果一切都由教師包辦,學生則成為了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容器,更不用說創新思維的喚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了。所以教師應該秉承啟發性的原則,讓學生主動去建構知識和能力,才能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采用直觀的教學語言
微機原理課程本身是較為枯燥和抽象的,所以多數人在學習起來都會產生一種畏難情緒,甚至直接放棄對該課程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則需要教師在教學語言上做出調整,多采用一些直觀生動的語言,將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生活化和趣味化,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本身,還能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了興趣,也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才有可能產生創新思維。比如在講解“中斷響應優先權”的問題時,因為涉及到對象眾多,學生們很難做出明確的區分。對此教師不妨采用一些生動和形象的比喻。可以將CPU比作是“大老板”,非屏蔽中斷比做是“老板的家人”,可屏蔽中斷比做是“老板的遠房親戚”,而各式各樣的軟件則是一些“陌生人”,在他們同時有求于大老板的時候,這位大老板肯定會優先照顧自己的家人,然后是遠房親戚,最后才是無關緊要的陌生人。通過這種形象的比喻,不但讓原來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而且還營造出了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可謂是一舉多得。微機原理課程本身較為枯燥,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既然如此,就需要由教師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繼而使學生喜歡上這門課程。
3.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歸類
創新思維的產生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結果,而是建立對知識扎實掌握且長時間積極思考的基礎上。而微機原理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涉及到的層面眾多,且比較抽象,多數學生都表示難以系統的掌握這些知識,學的越多,整個知識體系也就越亂,理不出頭緒。這種狀態下是根本不可能有所創新的,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的歸類和梳理。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打亂原來的教學順序,將教學內容整合為一個個模塊,然后將模塊之間的聯系詳細的展示出來,形成一種金字塔的結構。每學到一部分新內容之后,學生都可以在這個結構圖中找到該部分內容的位置,并對該部分與其他內容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同時還能夠展開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所以,只有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細致的知識體系,才能幫助學生從更加清晰和宏觀的視角來認識知識,各種創新才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也要積極聆聽學生們對于學習內容的看法和認識,給他們以充分的表達機會,并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和建議,將教學內容調整到一個為最多數學生所充分認可的狀態,方能使教學質量得到本質的提升。
4.注重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個性就是創新的代名詞。因為所有的創新都是一種個性發展的結果,沒有了個性,也就沒有了創新。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關注并挖掘學生的個性呢?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學生的基礎水平、性格脾氣以及智商情商等都是有著巨大差異的,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按照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更不能有“以分數論英雄”的觀念,而是要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充分的觀察,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優點和長處,然后再予以有針對性的引導。對此教師不妨多給學生一些表現的機會,既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也能夠幫助教師對學生的個性有更為深入的了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設計一些電子音樂播放器、交通燈控制系統等等,并給與學生以充分的設計自由,借機觀察學生們的表現,一旦發現有閃光之處,則予以充分的重視,繼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實踐證明,一個人的個性越強,其創新能力也就越強,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做到因人而異和因勢利導。正如陶行知所言:“臺上的教師要深知,臺下坐著的學生,說不定就有瓦特和愛迪生。”教師的這種對個性的關注和培養,對于學生一生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綜上所述,進入21世紀后,創新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更是成為了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而作為微機原理教學來說,這門課程本身就有著豐富的創新特征,理應得到教師的充分重視和有機利用,使學生不但能夠更好的掌握課程本身,還能使創新精神和能力得到提升。本文也正是本著這一目的,就該課程的創新特征和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對這一課題的重視。
參考文獻
[1]王志軍,王克義,楊延軍.微機原理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0(07).
[2]褚向前,朱武.比喻法、類比法在《微機原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7(08).
[3]王克義.非計算機專業“微機原理”課程的改革實踐與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5(11).
[4]劉柱鴻.談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的教學改革[J].零陵學院學報,2004(02).
作者簡介:
董素鴿(1983—),女,河南葉縣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講師。
胡代弟(1983—),女,湖南懷化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