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常青 王厚兵
【摘 要】本文簡述了就業能力的定義、范疇,從高職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現狀和雇主對就業能力的要求論述高職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關鍵詞】就業能力;培養;重要性
0 前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1月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披露,在畢業兩個月后,接受調查的應屆畢業生失業率為17.6%,不少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就業壓力緣何年年增大,歲末年初的就業市場情況如何?嚴峻的就業形勢背后,是高校畢業生總量的持續增加。數據顯示,201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80萬人,2013年達到699萬人,2014年則增加至727萬人,然而這只是列入統計的在校畢業生數量,“如果加上網校和非正式教育的畢業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來有900多萬,今年依舊會出現比較大的就業壓力。”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治本之策,是創造更多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結構,讓‘供、‘需更為匹配。只有這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才有望得到根本解決。
1 就業能力的定義、范疇及培養現狀
1.1 就業能力的定義
國際勞工大會(ILC)將就業力定義為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李·哈維(Lee Harvey)則進一步將就業力定義為:一種展現某種特質的傾向,而這種特質被雇主認為在提升其組織未來的效能方面是必須的。一般而言,就業力包含了很多方面的能力,如個人的形象、態度、習慣與行為;溝通、問題解決與決策的技巧,管理與組織的過程等等。國內研究者鄭曉明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就業能力不僅僅是指學生畢業后的初次就業能力,還包括再次就業能力,在崗位上適應、勝任現有工作的各種能力,為了工作的需要而轉換新崗位的職業能力。總的來說,就業能力就是學生畢業后從事某項職業的能力,它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了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創新能力、思想素質、心理素質、應聘能力等等,是通過學習和素質開發而形成的,是一種可以塑造和培養的能力。
1.2 就業能力的范疇
辛迪·梵和理查德·鮑爾斯(Sidney Fine & Richard Bolles)將就業技能分成三種類型:①專業知識技能;②自我管理技能;③可遷移技能(或稱通用技能)。專業知識技能是指通過在校教育或者培訓才能獲得的專業領域的特別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個人所學習的科目、所懂得的知識。自我管理技能是指個人所具備的品質或特點,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因此它也被稱為“適應性技能”??蛇w移技能就是指一個人會做的事。可遷移技能的特征是它們可以從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工作之外得到發展,卻可以遷移應用于不同的工作之中??蛇w移技能也是個人最能持續運用和最能夠依靠的技能。
1.3 高職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現狀
1.3.1 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的學習
高職學生的學習更多地是靠自主性、自覺性,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答疑、解惑的作用。在考試方式上,對各科考試成績并沒有很嚴格的要求,這在客觀上使得部分學生容易輕視專業知識學習與專業技能培養,對待專業學習多是持應付了事的態度。同時,應正確處理專業能力與“職業技能”的關系。隨著我國職業資格鑒定考試制度的逐步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可以為高職學生就業增加砝碼,對高職學生就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職業資格不能取代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因此,高職學生應調整心態,以更加務實的態度對待專業知識學習,努力提升專業能力。
1.3.2 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實習工作
社會實踐是幫助高職學生實現從學習角色到工作角色轉換,實現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環節。高校應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貫穿在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方面,應處理好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高校課程設置與教學應加強實踐環節,通過實驗課、實地考察等,強化高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促進高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運用,增強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高職學生實習環節上,進一步創新高職學生實踐形式,提高實踐教學效果。比如以校企合作、高職學生見習基地形式,使高職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廣泛接觸社會,提高操作能力,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與學習興趣及角色預期,找到專業學習、專業技能與社會需求的契合點。
對于大多學生來說,高職三年是求學和就業過渡期,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大學校園像是一個熔爐或者培訓機構。各高校對社會實踐都很重視,暑期“三下鄉”活動、社區服務等社會實踐對就業有很大幫助,實踐中高職學生慢慢學會與各種人打交道,學會發現和解決問題,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校園內的實踐機會也很多,積極參與和組織這些活動可以鍛煉高職學生的各種能力。高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組織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如高職學生志愿者活動、演講與朗誦活動等,來建構和培養自身的能力素養、心理素質。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高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也能得到充分培養和鍛煉,很多用人單位也很注重應聘者是否具有活動能力和團隊精神,所以,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高職學生團隊精神的良好途徑。全面培養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其就業提供了前提條件。實踐表明:通常情況下,有過學生干部工作經歷的學生比一般同學更加自信,處理問題更加高效,待人接物更加得體。
1.3.3 職業生涯干預
對于高職生來說,做好職業生涯干預就是要做好自我探索和了解職場。自我探索包括“性格探索”、“興趣探索”、“技能探索”和“價值觀探索”,其宗旨就是通過大學三年的學習幫助高職生充分認清自我,了解自我的性格、興趣、技能和價值觀,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做初步的職業定向。而了解職場則是指工作世界的探索,即闡述對職場、職業、機構等外部世界進行探索和了解的途徑與方法。高職生的職業生涯干預就是在綜合自我探索和了解職場信息的基礎上,教給高職生如何進行職業“決策”,確定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方向和職業意向,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應對可能遇到的阻礙,面對阻礙如何付諸行動,最終達到人職匹配。
1.4 雇主對就業能力的要求
在雇主看來,一名合格的員工必須具備與企業相匹配的行為展現、知識與技能、認知、人相特質、價值觀、態度和動機,七者缺一不可。面對不同的崗位,雇主對雇員就業能力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對于技術型的崗位,雇主要求雇員必須要有計劃性、獨立性、同時目標意識明確等;對于管理型的崗位,雇主要求雇員必須有權利動機、成就動機和果斷性等;對于營銷型的崗位,雇主要求雇員必須要有親和動機、關系建立、主動性等;對于行政型的崗位,雇主要求雇員必須要有親和動機、做事嚴謹規范、有責任心等。
因此,高職生應該面對雇主的需求了解本專業的就業去向,確定個人的初步求職意向,明確職業的就業能力要求,對現階段的就業能力進行自我評估,確定后續就業能力成長計劃。
【參考文獻】
[1]鐘谷蘭,楊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