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富琴 萬莉萍
【摘要】針對我校電力專業學生C語言課程的學習狀況,在深入研究C語言教學基礎上,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探索出適合高職學生學習C語言的課程整體設計方案。該課程整體設計包括對教學對象的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方法的研究、考核評價體系,并將C語言課程通過必修課、選修課、學校技能月競賽和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等環節串聯起來,給學生建立一個多角度多層次進行C語言學習的網絡,提高高職強電類專業學生C語言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關鍵詞】電力專業;強電;高職;課程設計;C語言;教學方法
1.引言
按照教育部的規定,每一個大學畢業生畢業時必須應具有計算機二級、英語四級的水平。計算機等級證為全國統考,考試從嚴,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已成為用人單位衡量大學生計算機水平的重要標志。在計算機二級考試中,C語言以其知識結構體系合理、教法靈活、實用性強等特點成為首選的計算機語言考試類型。高職院校應當重視C語言課程的教學,該課程在電力高職院校對各專業的人才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課程的整體設計對于如何開展課程的教學起著關鍵的作用。
課程設計觀突破了課程局限于課堂教學中,把范圍拓展到整個學校教育環境中加以界定;突破了以往只注重知識、經驗的積累的局限,把積累、遷移、促進學生發展等多方面因素作為指標。課程設計指通過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再根據這一目標選擇某一個學科(或多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以最終達到課程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
2.課程現狀探索
C語言教學長期以來基本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以老師“教”作為主體,學生“做”作為輔助的模式,而一直以來學生基礎較差,理解能力薄弱,跨專業課程學習非常困難,與應用電子技術、計算機專業相比較,強電類專業學生的學習效果相對較差,教學效果不明顯。高職強電類專業C語言課程的整體設計能夠解決“教”與“學”之間的矛盾。通過對高職院校C語言課程以及其他職業基礎課程的調研,發現現在大多數學校對于課程改革的態度很積極,也處于努力之中。現在高職學生主要特點有: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自主性差,計算機應用基礎弱。在這種前提下,學生已不能適應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傳統教學模式必然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為了改變教學現狀,提升教學效果,必須進行該課程的整體設計。
3.課程設計
3.1 課程設計中心思想
我校目前針對電類專業的計算機語言類課程的教學,主要從兩個層次對學生展開教學,第一是面向全校學生的公共選修課(C語言程序設計)和面向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專業和應用電子專業的必修課(C語言)。其中選修課已在我校多年開設,是C語言課程教學的廣度層次;同時C語言也是我校自考本科計算機軟件基礎課程的主要構成部分。然而它與電類專業的課程學習有著較大的區別,要解決這種不同之處,必須要認真而細致的進行強電類專業C語言課程的整體設計。整體設計的好壞對能否提高高職強電類專業學生C語言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C語言課程的整體設計核心在于將教學過程精細化處理。首先要站在一個相對較高較全面的角度,進行統籌設計一個相對易于實施而卓有成效的常規化的課程持續流程。通過對教學對象的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方法的研究、考核評價的設計,并將C語言課程通過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學校技能月競賽和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等環節串聯起來,給學生建立一個多角度多層次進行C語言學習的網絡,從而學生C語言學習能力和效果。
3.2 課程設計具體內容
(1)教學對象的課程目標設計
開設C語言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并逐步形成正確的程序設計思想,是對大學公共基礎課計算機基礎的補充學習,第一是為后續課程,例如如電氣控制與PLC原理及應用等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水平和就業競爭力。
(2)教學內容設計和考核評價體系
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度選擇和處理,去掉既難以理解有與當前科學進步脫節的內容(例如指針等內容),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處理好前后內容的銜接問題,循序漸進的展開教學并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對應內容。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獲得能力,有個合理的評價體系就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等進行正確引導;同時較為合適的考核方式更能夠體現出學習的效果,考核評價體系的核心是采用邊學習邊考核——過程化的考核方式。具體設計內容如表1所示。
(3)教學環節的設計
C語言必修課程安排為每兩周3次課堂教學,加1次上機實踐教學或者每周1次課堂教學加1次上機實踐教學。實踐環節是教學環節的有效組成部分,其效果直接標志著課程教學成敗。上機實踐教學必須具備精細化教學模式:具體到學生在課堂的每分每秒,以每節課為單位較為精確設計每節課是學生應當如何度過。同時在進行設計時,主要針對的應是對學生易于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實踐環節包括:問題的提出(上機任務書)、解決方法的引導(演示案例解決過程)、學生自行上機、課堂隨機檢查等。
(4)教學方法的研究
課堂教學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講解法,演示法,實例教學法。學期初,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課程整體設計的說明,讓學生了解該課程的實施過程。在針對我校強電類專業學生C語言的學習狀況,探索出適合高職學生學習C語言的教學方法:過程教學法,該方法體現著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考核,在考核中進行教學的特色,在課堂上形成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課堂,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最終將C語言課程通過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學校技能月競賽和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等環節串聯起來,給學生建立一個多角度多層次進行C語言學習的網絡。
4.教學效果
當把C語言課程的學習網絡建立起來之后,在必修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待該課程的學習態度有了明顯改善,課堂參與感明顯增強,課堂氛圍有很大改善和突破;通過教學之間的互動,學生也得到了很大的鼓勵,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更加自信。選修課、學校技能月C語言競賽比賽人數增多,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的學生人數明顯增加,同時我校在2014年成為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的考試考點;學生通過二級考試并且拿到證書的人數也有了大幅度提高,這對于學生能夠更好的就業,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有著很大的幫助。
5.總結
本論文為中國職教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教材工作委員會2013—2014年度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的立項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通過對若干同類型高職院校的C語言課程的教學情況進行調研,同時進行文獻資料的查閱,以及本校2014年春季學期按照該課程設計進行實踐教學,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對相關院校教師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吳家洲,黃華,賴薇.電氣信息類非計算機專業C語言教學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31):265-266.
[2]陸繼遠.電氣信息類專業C語言課程設計的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34):108-109.
[3]姚宏坤,馮玉東.C語言程序設計與項目開發教程(第一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3,12.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31618.htm? fr=aladdin.
基金項目: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3-2014年度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課題(課題編號:01-42)。
作者簡介:熊富琴(1982—),女,湖北鄖縣人,碩士,三峽電力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