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河南省體育旅游開發的現狀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及實地考察等方法,探討“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體育旅游開發的方向和內容,總結近幾年河南省體育旅游業發展項目性質、類型及地域特點,并分析“中原經濟區”建設中體育旅游業發展的優勢及面臨挑戰,提出建立“一個中心多點輻射” 區域化體育休閑旅游圈;借鑒或總結優秀的體育旅游開發經驗;根據不同的體育旅游需求開發多樣的休閑項目等合理戰略。
關鍵詞:河南省;體育旅游;旅游立省;中原經濟區
中圖分類號:G80-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840(2014)02-0047-04
收稿日期:2013-12-22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13CTY011);河南師范大學博士基金課題(編號:01066500004)。
作者簡介:劉宗豪(1978-),男,河南鄧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文化旅游。
體育旅游的興盛是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出現的,河南省體育產業的發展相對旅游業要遲緩一些,豐富的體育資源還沒有形成產業優勢,但近幾年開發的速度明顯加快。2009年河南省確立了“旅游立省”的戰略[1],極大地刺激了河南省旅游經濟的發展,體育旅游業在新形勢的指引及旅游價值取向的轉變下,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逐步改變的體育休閑需求,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有著豐富的自然風光、歷史人文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為體育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2]。2013年,河南省獲得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3項: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南召白河第一漂和安陽市林慮山國際滑翔基地,對河南省體育旅游業的現狀和特點進行研究,發現和解決現存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1河南體育旅游發展現狀及特點
河南省有旅游景點477個,4A級以上旅游景區48個,鄭州的黃河游覽區、焦作的云臺山、開封的包公府、魯山的石人山、新鄉的森林公園、西峽的漂流等,都為河南開展體育旅游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2009年河南省強力推進‘旅游立省戰略,推動了河南這個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強省的跨越。
河南省不同區域體育旅游的開展差異很大,許多景區逐步樹立旅游開發品牌意識,利用體育賽事為自己造勢,將賽事打造成品牌,諸如焦作市云臺山景區獨家承辦CCTV-5現場直播的“云臺山杯”U-17中國國際青少年乒乓球挑戰賽,并成功舉辦的國際太極拳比賽。焦作市能夠迅速轉變為全國知名景區,體育比賽和旅游景區結緣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體育賽事可以吸引體育愛好者來到舉辦地,有利于本地旅游業提升,旅游業的壯大又反饋投資,進一步促進體育運動的開展。因此應加強旅游開發部門與體育部門聯系,景區結合自然資源優勢,開展各項體育健身活動,舉辦體育賽事和娛樂項目等,讓游客在旅游觀光的同時,能進行互動體驗休閑型旅游[3]。綜上所述,體育與旅游聯姻勢在必行,體育和旅游的有機結合,不僅為體育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也為旅游行業的提升注入了新鮮元素和新的活力[4]。
表1可見,近幾年,河南省體育旅游發展具有如下特點:1)項目性質特點:從注重競技體育比賽項目向大眾娛樂休閑項目轉變,2005年后大眾性項目開發所占比例明顯增加;2)項目類型特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以繼承;休閑類運動項目開展迅速,如登山、野外拓展、老年門球等。近幾年針對性開發了適宜不同年齡段參加的運動項目,有適宜青少年的野外拓展訓練基地,適宜老年人的門球比賽,適宜于各年齡段人群的籃球、登山、自行車比賽等,近年河南省大力開展拓展訓練;3)地域特點:經濟發達的城市鄭州、焦作、新鄉、洛陽、平頂山和安陽體育旅游開發較好。
2河南省體育旅游品牌開發
河南省體育旅游產業開發已經形成了部分品牌:少林武術和陳式太極,吸引了國內外大批游客來學習交流,既宣傳了河南武術文化,又可以更好借鑒,大力發展其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搞活體育旅游業。
2.1以少林武術為品牌的山水體育旅游開發
表2可見,自1991年到2012年,鄭州市已成功舉辦9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和2屆“世界傳統武術節”,“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1991-1993年每年舉辦一屆,第三屆之后改為兩年一屆。通過20年的發展,少林武術節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參賽者,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隊和參賽運動員數目成倍增加,極大的促進了武術的傳承和發揚,同時帶動了以鄭州為中心的周圍城市旅游業收入的迅猛增長。
2012年第九屆武術節開幕式主題為“少林開天地、綠城展新風”,整場演出由“少林之源”、“少林之禪”、“少林之韻”和“少林之魂”4個篇章組成,通過不同的背景板造型和多層次的表演,促進了河南省體育、旅游、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讓人領略了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武術之鄉的精神風貌,進一步增進了各國、各地區武術界朋友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少林寺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也吸引了國、內外許多體育明星的到來。2009年8月,美國職業籃球聯賽巨星奧尼爾和網隊老大哈里斯來到少林寺;2010年4月,武術館迎來中國男籃主力隊員王治郅、王磊等人;2011年美國職業籃球聯賽菲尼克斯太陽隊集體造訪少林寺。
2.2以太極為品牌的鄉村體育旅游文化開發
國際太極拳年會的成功舉辦,促進了太極拳的普及與發展,增進國內、外太極拳界的團結和友誼。太極拳相關的各種交流、培訓、比賽等活動,實際上也是一種體育旅游的體現。通過太極拳的傳播和推廣,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因為喜愛這項運動而來到中國,或體驗學習,或旅游觀光,進一步推動了太極拳的傳播和發展。
表3可見,從1992年開始,河南省焦作市溫縣的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已先后成功舉辦了6屆太極拳年會,每年吸引來自美國、德國、韓國、瑞典等世界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太極拳愛好者2 000余人次前來參觀、學拳、旅游,焦作市打出了“焦作山水,太極故里”的城市品牌。自1992年至1998年,前五屆(1992、1993、1994、1996、1998)在太極拳發祥地溫縣舉行。2000年第六屆年會改名為“中國·焦作(溫縣第六屆)國際太極拳年會”,2000年以后太極拳舉辦以“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年會”命名。通過太極拳年會的成功舉辦,集太極拳研討、交流及觀光旅游為一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賽國家和運動員,也吸引了更多的人群來到焦作,既感受了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又領略了焦作山水的美麗景觀,通過體育與旅游聯姻,焦作市成功打造了“太極故里”、“山水焦作”兩個世界知名品牌。1992-2013年,國際太極拳年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賽國和隊員,參加的國家、代表隊數目和參賽運動員數目均呈現遞增態勢,2013年有38個境外地區和國家,共66支代表隊,624名運動員參加了第七屆太極拳年會,太極拳作為焦作市旅游業發展的特色項目,具有中國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代表。2013年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入選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
2.3具有民族特色民俗體育文化的繼承
河南濃郁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的體育旅游項目繁多,有名揚天下的“少林禪武文化”、“仰韶文化”等,還有開封“宋代蹴鞠”、“踩高蹺”、“劃旱船”等民族傳統體育。這些傳統體育項目同時也是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城市,每年都會有大量的人群參與,既活躍了廣大民眾的業余生活,也鍛煉了身心,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外地游客前來觀看、參與,體現了體育、文化及旅游的融合[5]。
3河南省體育旅游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3.1“旅游立省”戰略的提出
2009年6月,河南省確立“旅游立省”戰略,要求到2015年,建成集養殖、采摘、餐飲、娛樂、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園區,游客在這里可看到民俗表演、農業觀光、休閑娛樂、野外拓展訓練等。體育旅游是體育與旅游的完美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旅游形式,但是很多情況下,體育與旅游“神合貌離”, 河南景區曾舉辦一些體育賽事,為體育與旅游聯姻積累了經驗,但仍缺少面向大眾的市場運作,往往因缺乏合作而流失了大量市場。
河南省體育局社會體育中心每年開發群眾體育賽事100多項,一些適合普通群體的項目(登山、自行車、健身跑等)和景區合作開展,效果很好。景區也可以舉辦一些來源于生活、群眾喜聞樂見、參與性強的體育比賽來豐富旅游的內容,在傳統游山玩水式旅游讓人產生審美疲勞的情況下,用體育賽事來豐富旅游的效果。河南省體育與旅游聯姻,要做到“三結合”,即把競技體育項目和大眾健身運動緊密結合起來,把體育表演項目與節慶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體育競技、體育表演和大眾健身與節慶活動及旅游觀光、休閑體驗緊密結合起來[3]。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閑暇時間增多,發展老年體育旅游對河南省的旅游業和體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如焦作云臺山,接待了很多來自于北京的老年團體,如何合理開發,適應老年人的運動需求,讓他們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感受體育運動的快樂成了旅游業開發必須考慮的問題。
2010年7月,“鄭汴洛焦”旅游推廣聯盟成立,鄭州、開封、洛陽、焦作四城市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中原旅游線路的最佳目的地,可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區域間的優勢互補,實現區域旅游的共同發展和繁榮。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農民運動會在河南南陽舉行,體育旅游因其特有的文化氛圍而廣受游客青睞,民間民俗體育文化項目在開發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廣泛地促進農村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經驗的借鑒有利于大力開發大眾性體育旅游項目,更好地實踐體育與旅游的聯姻[6]。
3.2“中原經濟區規劃”的引領
黨的十八大剛剛閉幕,國務院2012年11月17日就正式批復了“中原經濟區規劃”[7],中原經濟區共5省30個省轄市和3個縣(區)。中原經濟區建設必將推動經濟的迅猛發展,在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必將激發人們對身心健康的需求。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旅游必將成為人們追求身心健康的一項重要生活內容,回歸自然,戶外健身等旅游形式正日益成為余暇時間的首選,必將大大改善體育旅游的發展環境。規劃指出:挖掘整合旅游資源,實施旅游精品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中原歷史文化旅游區、古都文化旅游區、豫東皖北魯西歷史文化旅游區、伏牛山休閑度假旅游區、太行山和桐柏—大別山生態紅色旅游區,加快開發黃河文化旅游帶和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帶,加快培育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功夫、拜祖尋根等一批精品旅游線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智慧旅游”服務網絡。
綜上所述,河南省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機遇:“旅游立省”戰略的提出、農運會帶來大眾性體育旅游項目的開發逐步增多;“中原經濟區”規劃的引領。河南省旅游業發展也面臨一定的挑戰:體育與旅游如何真正聯姻問題、正確培育和引導河南省體育旅游產業問題;如何合理利用河南省少林武術和太極拳品牌,傳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廣泛發展社會力量舉辦各類民俗體育運動賽事,打造出真正的體育旅游精品。
4河南省體育旅游合理開發對策
4.1建立“一個中心多點輻射” 的區域化體育休閑旅游圈[8-10]
“中原經濟區規劃”[7]指出:要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合作開發精品旅游線路,打造“中原旅游”品牌。鄭州作為河南省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等各行各業的中心,加強周邊旅游景區的合作,形成以鄭州為中心,多點輻射的區域化旅游資源共同體,相互提供旅游便利條件,可逐步實現市場共建、資源共享、客源互動的合作目標,形成以某一重大賽事舉辦地為中心向區域進行輻射,大力開發體育旅游資源,實現多邊共贏。以鄭州為中心向周邊體育旅游發展較好城市展開,形成“一小時體育休閑旅游都市圈”,諸如:濟源-焦作-鄭州-新鄉-開封、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邯鄲-安陽-鄭州-洛陽-運城等精品線路。
4.2培養高素質的從業人員,提高服務質量
體育旅游專業性強,部分體育旅游產品危險性大,對服務設施的科技含量、管理和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要求非常嚴格,專業人才的培養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除在體育專業設置休閑方向或在旅游專業強化體育知識教育外,一些國內院校及時調整專業培養方向,新增體育旅游與運動康復等特色專業,為未來體育旅游業發展提供支撐[4]。為了使體育旅游持續健康發展,建議高校旅游系或體育系開設該專業,為社會提供充足的體育旅游專門人才。目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已經開設了體育旅游專業,培養體育導游。
4.3借鑒或總結優良的體育旅游開發經驗
2010年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上,會議承辦方根據體育大會比賽項目推出7條體育大會體驗觀摩游線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省內少林武術、太極拳品牌及云臺山開發的成功經驗都應加以總結和借鑒。應根據區域特點,開發出游人喜聞樂見、參與性高的體育旅游產品,適應不同旅游者新、奇、異的需求,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體育休閑旅游,區別于普通的觀光游。例如,組織游客參與體育競賽、分組對抗、設立獎品等形式,以吸引游客的興趣點和參與熱情[4]。
4.4根據不同的體育旅游需求開發多樣的休閑項目[11-12]
研究認為[11]: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等不同社會特征群體參與體育旅游的情況有差異,如何調動不同人群參與體育旅游的積極性,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顯得更加重要。我們認為應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開發不同的旅游產品:根據兒童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學特點,主要體現更多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比如越野、營地拓展游戲等;根據中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學特點,主要體現更多的團隊合作和拼搏精神,比如定向活動、破冰等;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學特點,主要體現更多的休閑娛樂功能,比如登山、太極拳等。
參考文獻:
[1]河南旅游資訊網.河南省實施“旅游立省”戰略座談會召開[EB/OL].http://www.hnta.cn/Gov/News/s/2009-06/1014419.shtml.
[2]李保寧.中原體育休閑旅游產業開發的優勢及對策——以河南省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9(2):40-47.
[3] 李玉周,李曉艷,王蕊.河南省體育旅游開發現狀研究[J].運動,2010,(11):142-143.
[4]顧陽.體育旅游:讓生活更加健康美好[EB/OL].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7/19/content_3292725.htm.
[5]郭建洲.河南省體育旅游資源分析及開發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2):33-36.
[6]劉笑舫,李新鋒.全國農運會與農村體育發展模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4):24-28.
[7]大河網-河南日報.中原經濟區規劃(全文)[EB/OL].http://news.dahe.cn/2012/12-03/101800581.html.
[8]譚延敏,張鐵明,劉志紅,王淑英.環京津都市圈體育旅游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3):78-81.
[9]馬志云,王曉強,張佳.“環首都體育休閑圈”旅游項目開發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3):33-35.
[10]魏文山,杜兆斌.打造山東“三山兩湖”體育休閑旅游圈的戰略構想[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5):31-34.
[11]于素梅.我國不同群體的體育旅游經歷[J].體育學刊,2007,14(3):12-15.
[12]宋忠志.我國6省市不同年齡群體參與體育旅游現狀分析[J].體育學刊,2007,14(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