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可偉 馬興明 肖喜波 郎淇彤
摘要:目的:測試中國優秀皮劃艇運動員3個月系統訓練1 000 m運動成績和肺功能指標,探討、分析它們的相關關系,為有效指導皮劃艇運動項目的訓練和選材提供理論基礎。方法:以10名中國優秀皮劃艇運動員為測試對象,系統訓練周期為3個月,分別在訓練開始前、訓練1個月后和訓練結束后三次測量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和肺功能指標。結果:1)經過3個月系統訓練,前500 m(F=11.837,P=0.000)、后500 m(F=5.669,P=0.009)和全程1 000 m(F=10.175,P=0.001)的運動成績均表現出了顯著性的提高;2)經過三個月系統訓練后,最大攝氧量由4.86 L/min升高到5.79 L/min,相對最大攝氧量有53.16 ml/min·kg升高到65.62 ml/min·kg,最大攝氧量(F=5.003,P=0.014)、相對最大攝氧量(F=11.481,P=0.000)均表現出了顯著性的提高;3)最大攝氧量與前500 m和全程1 000 m的運動成績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421和-0.385。結論:1)3個月系統訓練可有效地提高皮劃艇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和氣體代謝指標;2)最大攝氧量指標與皮劃艇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呈現低相關關系。
關鍵詞:皮劃艇;訓練監控;運動選材;最大攝氧量;相對最大攝氧量
中圖分類號:G80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840(2014)02-0073-04
收稿日期:2013-12-23
作者簡介:趙可偉(1981-),男,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體能訓練。
有氧運動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比賽時皮劃艇運動員技、戰術水平的發揮和運用。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皮劃艇運動屬于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目[1],速度快、力量大、持續運動時間長是該項目的基本特征。從能量代謝角度來講,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以及各種不同體力活動所需的主要能量來源是代謝底物的氧化作用,氧作為高能復合物氧化過程的質子受體,是代謝底物釋放能量關鍵[2]。皮劃艇運動作為一項以周期性有氧耐力為主的項目,機體攝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是皮劃艇運動員取得運動佳績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肺功能指標是用來評價人體肺功能和反映運動時能量代謝的一項主要指標,主要包括最大攝氧量、無氧閾和呼吸商等指標。本研究擬通過測試遞增負荷過程中氣體代謝指標變化, 結合皮劃艇訓練實踐,研究3個月系統訓練對優秀皮劃艇運動員遞增負荷力竭運動測試中氣體代謝指標變化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分析氣體代謝指標變化與運動成績的相關關系,為有效指導皮劃艇運動項目的科學訓練和監控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國家皮劃艇隊長距離組隊員10名,均為男性,其中包括國家健將級運動員8名,國家一級運動員2名,被試對象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
查閱中國知網數據庫、google學術搜索數據庫等,搜集相關項目的數據指標和科研成果,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數據比較和理論支撐。
1.2.2訓練測試方案及測試地點
本研究的訓練周期為3個月,訓練內容由教練員根據年訓練計劃進行安排。在訓練過程中,研究人員組織了3次測試,分別在訓練周期開始前、訓練1個月后和第3個月結束后。
本研究的測試內容包括遞增負荷力竭運動測試和運動成績測試兩部分。整個測試過程需要分三天進行,運動成績測試在第一天進行,遞增負荷力竭運動測試在第二、三天進行。三次測試時間均安排在皮劃艇運動員的正常訓練時間內進行。
測試地點為山東省日照市山東省水上運動管理中心訓練基地。
1.2.3運動成績測試方案
測試項目為男子單人皮艇1 000 m,測試指標包括分段運動時間和1 000 m運動時間。分段運動時間包括前500 m運動時間和后500 m運動時間。
1.2.4遞增負荷力竭運動測試方案
測試對象靜坐5 min 后, 測量其身高體重、安靜心率等基本指標。然后做5 min準備活動,跑臺運動速度為10 km/h,運動負荷要求心率達到150次/min。然后繼續靜坐3 min,心率低于90 次/min表示恢復平靜。正式測試方案: 跑臺初速度設為12 km/h,運動3 min后,速度增加到14 km/h,運動2 min, 然后速度每15 min 增加1 km/h, 直到運動員力竭。跑臺坡度設置為1%,始終不做改變。
達到最大攝氧量的判斷標準為[3-5]:
1) 個體心率達到180 次/min;
2) 呼吸商大于1.1;
3) 攝氧量隨運動負荷強度的增加而出現較穩定的平臺期(繼續運動時,相鄰兩負荷之間攝氧量變化幅度不超過5%) ;
4) 測試對象已達到最大力量并無力保持規定負荷即達到力竭。
以上標準滿足3個或3個以上即可判斷測試對象達到最大攝氧量。
1.3主要測試儀器
美國AEI公司MAX-ⅡA運動肺功能測試系統和德國H/P/cosmos公司專業運動跑臺。
1.4數理統計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數據結果采用平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3個月訓練對運動成績、氣體代謝指標的影響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t檢驗,顯著性水平為P< 0.05 。氣體代謝指標與運動成績的相關關系采用偏相關分析,P< 0.05表示相關具有顯著性。
2結果
2.13個月系統訓練前后被試對象運動成績的變化
經過3個月的系統訓練,前500 m、后500 m和全程1 000 m的運動成績分別達到了1′49″80、1′53″92和3′43″72。前500 m(F=11.837,P=0.000)、后500 m(F=5.669,P=0.009)和全程1 000 m(F=10.175,P=0.001)的運動成績均表現出了顯著性的提高,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3個月系統訓練對前500 m運動成績的影響:訓練前與訓練1個月后比較,被試對象的運動成績沒有發生變化(P=0.986);訓練前與訓練3個月后比較,運動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P=0.001);比較訓練1個月后與訓練結束后,運動成績同樣出現了明顯提高(P=0.001)。結果顯示:三個月系統訓練可提高運動員前500 m運動成績,成績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后兩個月。
3個月系統訓練對后500 m運動成績的影響:訓練前與訓練1個月后比較,被試對象的運動成績出現了提高現象,但并沒有發生顯著性變化(P=0.457);訓練前與訓練3個月后比較,運動成績的提高具有顯著性(P=0.007);比較訓練1個月后與訓練結束后,運動成績同樣出現了提高,但仍不具有顯著性(P=0.105)。結果提示:3個月的系統訓練有效地提高了運動員后500 m運動成績。
比較3個月系統訓練對全程1 000 m運動成績的影響,全程1 000 m運動成績與前500 m運動成績的變化規律是相同的,全程1 000 m運動成績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后兩個月。訓練前與訓練1個月后的運動成績比較,它沒有出現顯著性的提高(P=0.797);訓練前與訓練結束后比較,運動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P=0.001);訓練1個月后與訓練結束后比較,運動成績同樣出現了明顯的提高(P=0.004)。
2.23個月系統訓練前后被試對象氣體代謝指標的變化
經過3個月的系統訓練,被試對象最大攝氧量由4.86 L/min升高到5.79 L/min,相對最大攝氧量由53.16 ml/min·kg升高到65.62 ml/min·kg,最大攝氧量(F=5.003,P=0.014)、相對最大攝氧量(F=11.481,P=0.000)均表現出了顯著性的提高,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
最大攝氧量在3個月系統訓練中的變化:訓練前與訓練1個月后比較,皮劃艇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出現了提高現象,但并沒有發生顯著性變化(P=0.138);訓練前與訓練3個月后比較,最大攝氧量的提高具有顯著性(P=0.011);比較訓練1個月后與訓練3個月后,運動成績同樣出現了提高,但仍不具有顯著性(P=0.491)。統計結果顯示,三個月系統訓練可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
比較相對最大攝氧量在3個月系統訓練的變化:訓練前與訓練1個月后比較,相對最大攝氧量表現出了顯著性的提高(P=0.004);訓練前與訓練結束后比較,它同樣表現出了明顯的提高(P=0.000);訓練1個月后與訓練3個月后比較,相對最大攝氧量仍有所提高,但沒有顯著性(P=0.611)。統計結果顯示,1個月系統訓練就可提高運動員的相對最大攝氧量。
2.3氣體代謝指標與運動成績的相關關系
被試對象最大攝氧量和相對最大攝氧量的平均值分別為5.37±0.75 L/min、60.59±8.05 ml/min·kg,前500 m、后500 m和全程1 000 m的平均運動成績分別為1′53″54±3″93、1′56″75±3″97和3′40″29±7″25。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被試對象最大攝氧量與前500 m和全程1 000 m的運動成績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421和-0.385,呈現為低相關關系。而相對最大攝氧量與前500 m、后500 m和全程1 000 m的無相關性(P>0.05)。在皮劃艇運動訓練監控過程中,最大攝氧量優于相對最大攝氧量。
3討論
有研究表明,皮劃艇運動是一項以周期性有氧耐力為主的項目。本研究以3個月作為一個訓練、測試周期,分別測試了3個月系統訓練對皮劃艇運動員運動成績及最大攝氧量和相對最大攝氧量的影響,并探討了最大攝氧量和相對最大攝氧量變化與運動成績提高的相關關系。研究結果表明,3個月系統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皮劃艇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及最大攝氧量和相對最大攝氧量,最大攝氧量的變化與前500 m和1 000 m運動成績的提高具有相關性。
3.13個系統訓練對皮劃艇運動員運動成績及最大攝氧量和相對最大攝氧量的影響
科學的運動訓練可有效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本實驗研究結果表明,1個月系統訓練對優秀皮劃艇運動員運動成績的影響不明顯,經過1個月系統訓練后,被試對象的前500 m、后500 m階段成績和全程1 000 m成績都有所提高,但是成績提高不具代表性。3個月系統訓練后,被試對象的前500 m、后500 m階段成績和全程1 000 m成績均出現了明顯的提高。研究結果提示:3個月系統訓練可有效提高皮劃艇運動員的運動成績。提示教練員在制定年訓練計劃時應根據比賽的重要程度合理安排運動員參賽。
長距離皮劃艇運動是一項周期性耐力項目,有氧代謝能力是決定皮劃艇運動員運動成績的關鍵因素。有研究報道,為期4周的強化訓練并不能夠提高運動員的有氧耐力[6]。與本實驗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在1個月系統訓練未發生改變,相對最大攝氧量發生了顯著性變化,對于相對攝氧量的變化原因可能取決于運動員的體重下降。另外,本實驗結果顯示,3個月的系統訓練可有效提高運動員的有氧耐力,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和相對最大攝氧量均發生了顯著性的提高。
3.2最大攝氧量在皮劃艇運動訓練監控中的應用
最大攝氧量是反映機體有氧運動能力的重要指標,是一項綜合指標,不僅與心肺功能,還與氧的運輸能力、肌肉攝取和利用氧的能力密切相關,體現運動員的整體耐力和耐力的最高發展潛力。但有研究報導,最大攝氧量受遺傳等先天性因素影響較大。本研究結果也表明,皮劃艇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與其前500 m和全程1 000 m的運動成績呈現低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421和-0.385,這一研究結果與Honbonko在1967年報導的結果相近,最大攝氧量在800~1 500 m中長距離項目中相關系數為0.47~0.48[7]。因此,最大攝氧量雖作為一項以先天遺傳因素主導的身體機能指標,其在皮劃艇運動員的訓練監控和運動選材中屬于中性指標,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
另外,本研究結果發現最大攝氧量作為評價人體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標,與皮劃艇運動后500 m段運動成績相關關系不具有顯著性。有研究報道,皮劃艇運動員在1 000 m比賽后的血乳酸水平可達到11.0~17.7 mmol/L[8]。由此可以證明,皮劃艇運動雖是一項以周期性有氧耐力為主的運動項目,在后程的沖刺階段仍需要運動員具備良好的無氧供能能力。
4結論
4.13個月系統訓練可有效地提高皮劃艇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和肺功能指標。
4.2最大攝氧量指標與皮劃艇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呈現低相關關系,在運動訓練監控和運動選材過程中可作為一項參考指標。
參考文獻:
[1]曹景偉. 我國優秀女子賽艇運動員體能水平的有效指標及其評價模型[J].體育科學,1999(1).
[2]K.Wasserman,E.Hansen,Y.Sue,R.Casaburi and J.Whipp Principles of Exercise Testing and Interpretation[M],1999.
[3]王清. 我國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診斷和監測系統的研究與建立[M].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4: 219-230.
[4]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2: 256-276.
[5]曲綿域, 于長隆. 實用運動醫學[M].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4: 90-111.
[6]李桂沂,陳錫泉,肖俊偉,謝龍友,袁大雨. 最大攝氧量、乳酸閾、通氣閾和心率在監測運動員訓練效果中的應用[J].體育學刊,2010(12):107-111.
[7]胡國鵬,王人衛,劉無逸,王振.VO2max、VO2maxPD 等指標在有氧耐力評定中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50-54.
[8]Aitken DA,JenkinsDG. Anthropometric-based selection and sprint kayak training in children[J].Sports Sci,1998:5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