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華 王躍 汪艷
摘要:利用文獻分析等方法,對慢城概念及慢城運動特點進行概括,論述了創建慢城的理念及條件,以及慢城與體育旅游開發的關聯。結合東黃山度假區自然、人文及體育資源,探討了慢城理念下東黃山體育旅游開發的策略,認為東黃山體育旅游應注重徽派古建筑及原生態生活方式的保護;應將東黃山茶林場勞動景觀與體育旅游相結合;注重土特產的景觀、車騎等“慢游”空間以及皖南體育旅游經濟圈地開發等,為慢城體育旅游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體育旅游;慢城運動;東黃山;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G8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840(2014)02-0110-04
收稿日期:2013-11-04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國際體育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與發展戰略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13YJC890007)。
作者簡介:陳林華(1981-),男,江西樟樹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體育城市、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
我們生活在一個速度至上的時代,蒸汽機發明以來,這個世界的發展就一直在加速,快餐、高鐵、速遞、信息高速公路……加班,賺錢,快餐果腹,行色匆匆,我們被自己追趕得“窮途末路”。當大自然的閑情逸致離我們越來越遠,當暴戾的情緒在社會上迅速蔓延,一種新的城市哲學——“慢城”悄悄在歐洲甚至全世界興起。在慢城理念下,體育旅游開發有了新的內容與模式。本研究結合東黃山實例,探討慢城體育旅游開發策略。
1關于慢城及慢城運動
1.1何謂“慢城”
“慢餐”(Slow Food)源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快餐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1986年,意大利記者卡洛·彼得里尼為了捍衛意大利美食文化,極力抗議在廣場附近開設麥當勞分店,發起了一場“保護享受權利國際運動”并迅速得到許多人的支持。隨著這股全球性的“慢餐”浪潮興起,“慢生活”逐漸成為一種生活主張,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列儂的話——“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于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1],才能理解“慢生活”的真正價值,就在于讓人們真正懂得如何在有限的個體生命當中去獲得生命的無限價值與意義,并由此建構生命的終極關懷,讓生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充實和豐盈[2]。
慢城運動始于意大利小城布拉,該城試圖建立一種新的城市模式,即提出在現代化的城市中,尋求一種將現代化技術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結合。1999年10月,意大利基亞文納、布拉、波西塔諾、格雷韋因基安蒂四個小城的市長聯合發布了著名的《慢城運動憲章》[3],意大利奧維托成為是世界上第一個“慢城”。關于慢城的概念,目前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是否成為慢城,主要由“國際慢城聯盟”根據制定的慢城條件來最終確定。總的來講,“慢城”大于“慢餐”與“慢生活”的簡單相加,因為它倡導人們健康地慢生活,即使工作再繁忙也別忘了享受自己烹調的樂趣以及和家庭聚餐的親情;是提倡人們保持傳統社區生活和節奏,建設可持續發展家園的運動。
目前,全球25個國家已有150個城市宣稱為“慢城”,加入國際慢城聯盟。全歐境內已有西班牙、德國、法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加入,亞洲的日本、韓國、中國也都有“慢城市”。
1.2慢城的理念及條件
慢城倡導的理念是:“人口在5萬以下的城鎮、村莊或社區,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綠化,支持綠色能源,支持傳統手工方法作業,沒有快餐區和大型超市”。因此,慢城運動的真正意義是可持續的發展、更有效率的工作,以及更有詩意的生活。
慢城聯盟規定,慢城必須在城市人口、環境政策、城市發展規劃、食品生產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滿足54項具體規定。真正的慢城必須符合四大前提、八條公約、五大行動準則[4](見表1)。
1.3慢城理念與體育旅游發展
在高鐵時代,快旅快游成為當下旅游的常態。“走馬觀花式旅游”實際上是工業化思路[5],它是在講究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性價比的權衡下,快速滿足好奇心。隨著我國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這種“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拍照,回來啥也不知道”的“中國式旅游”遭到年輕一代游客的“吐槽”,走馬觀花式旅游已不適應我國旅游市場的發展要求,深度游、主題游、自由行等多種“漫游”方式悄然興起。
在慢城理念下體育旅游也是可以慢的。而且,體育旅游實際屬于文化旅游,細嚼慢咽地觀光、采風,慢慢地體驗和品味,只有慢才更有收獲。“慢游”主張在游覽地生活一段時間,在當地人家或出租屋過著“當地人”的原生態生活,像居家生活一樣,親自到菜園種植、采摘、做飯,在鄉間小路、山間湖泊隨意游逛,而沒有特定的目的地。“慢游”強調的是在一個旅游點真正“生活”過,而不僅僅是停留過[5]。
慢城理念下,體育旅游要滿足“三美”要求,即自然生態美、城市文化美和社會生活美[6]。體育旅游目的地一定要美化自然環境,通過治理污染提高綠化水平,達到和諧生活。除此,還應該挖掘地域旅游資源和文化,促進歷史文化與地域文化保護開發,在旅游文化打造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自身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恰當的體育旅游性開發。
1.4中國首個慢城——江蘇高淳體育旅游開發概況
2010年11月,江蘇省高淳椏溪鎮被世界慢城組織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的稱號,這是中國首個國際慢城。在體育旅游開發方面,椏溪鎮非常注重當地民俗民風體育活動的保護與傳承,傳統體育活動如賽龍舟、踩高蹺、桃花扇、跳五猖等成為體育旅游開發的重要項目,項目的原則是:體育不能違背慢城理念。逐步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體育中心、桃花扇廣場、文化林廣場,以及詩廊棧道、釣魚臺等旅游休閑景點,形成了以農家樂為特色的吃、住、行、游、購為一體的體驗處,一批休閑配套設施相繼建設完成。另外,為突出慢城特色,建設了17公里的步行道、自行車道、電瓶車道多層次的慢行系統,并在慢行道沿線布點設置服務點、驛站、換乘中心等服務設施,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先后開發了挖竹筍 、摘梨、垂釣、捉山雞、揀雞蛋、登山、慢騎、龍舟競渡、踩高蹺、跳五猖、慢城野花游等體育旅游重點項目,接待游客逐年攀升。
2東黃山創建慢城的條件
東黃山坐落于環境優美寧靜的黃山風景區東大門,占地面積約280萬平方米,距黃山景區南大門入口處22公里,交通處于205國道與103省道的交匯點。東黃山旅游度假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已經初步建成知心小鎮海派風情區、農耕文化景區、知青部落懷舊景區[7]。東黃山的中遠期目標是結合國內外觀光旅游、體育休閑旅游、歷史文化旅游及生態旅游的發展趨勢,按照國家5A級旅游區標準,建設國際健康休養度假園區、東黃山休閑度假區、戶外運動發展區,并完善知青部落景區的建設。
2.1自然資源
東黃山所處的皖南山區屬于武夷山北部余脈,山水景觀變幻無窮。黃山作為皖南山區的最高點,自然成為長江與新安江的分水嶺。東黃山旅游度假區地處黃山東大門,在分水嶺的長江一側。東黃山度假區內自然、人文、歷史資源豐富,主要的景區有:石門峽景區、翡翠谷景區、華東地區唯一的高山湖泊——海拔1184米的天湖景區、香溪漂流景區、盡現山鄉民俗風情的鳳凰源景區、黃山第一大瀑——落差300米的九龍瀑景區,九龍瀑一瀑九折,一折一潭,形成九瀑九潭的壯麗奇觀、有占地面積80余畝的紀念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譚家橋戰役的紅軍北上抗日紀念館、還有作為中華祖先軒轅黃帝游息之所的黃帝源景區、知青部落景區等。
2.2歷史人文資源
東黃山度假區內人文歷史資源非常豐富,注重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以海派文化、知青文化和茶文化三大文化為中心。“萬綠叢中一抹紅”,紅色的琉璃瓦、米黃色的墻體、再加上街道兩邊老上海的弄堂格調和城隍特色,典型的海派文化得到淋漓盡致地表現。海派文化主要體現在沿街的建筑風格上,所有新建的建筑其采用了中外合璧、藝術交融的形式,運用了自然的表現手法,體現了對大自然生態環境和輕松愉快居住氛圍的熱烈向往,既自然、生態、幽靜,又古樸、高雅、大方。室內外注重空間的實用、方便和與自然的結合交融,講究個性和建筑細部、多元化的建筑形象。仿古堡尖頂建筑,周圍青山綠水環抱,“玉蘭聽溪”、“天竺攬月”便是游客享受海派文化熏陶的最佳體驗之處。黃山茶林場作為東黃山旅游度假區的主體區域,其內知青文化特色鮮明,知青運動內容豐富。除分布在茶林場周圍的山谷中的20多個知青連隊舊址外,還有十一位革命烈士墓及墓碑、英雄橋、知青老照片等反映知青故事的眾多遺跡和描述知青生產和生活的著作——《知青部落》。
2.3體育資源
近年來,東黃山旅游度假區已經建成了集游覽觀光、美食養生、休閑度假、康復療養、運動健身、耕讀修學、素質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大型山水型度假村。目前,這里已建成商務酒店、國際青年旅舍、山林別墅、拓展訓練營、健康中心、農林公園、知青部落等設施,正與聯合國生態安全組織合作建設生態安全示范區。運動健身是東黃山旅游度假區的最大亮點,成為國內首批園林式拓展訓練基地,項目包括空中抓扛、高空網墻等高空項目,背摔、跨越電網等低空項目,攀巖、景觀列車以及古道徒步、峽谷漂流、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囊括了幾乎所有的戶外運動項目。在東黃山可以開展背摔、盲陣、空中抓杠、蛛網、孤島求生、相依為命、過沼澤、天梯合作共贏、畢業墻、荊棘排雷、突破雷區、生命之旅等幾十個拓展項目,另外還可以開展古道徒步、峽谷漂流、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真人CS野戰等項目。并且,東黃山東鄰旌德縣,西近黟縣,北接青陽縣,與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等毗鄰,極具體育旅游一體化開發價值。
東黃山作為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東黃山訓練競賽基地和華東理工大學體育科學與工程學院東黃山產學研基地,目標是建成集專業體育訓練、體育度假旅游、體育技能培訓、體育比賽的為一體的中國大體協的綜合專業體育訓練基地及全民健身基地[8]。目前東黃山旅游度假區已經初步建成集運動、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中心,建有兩個網球場、一個門球場、一個大型的室內乒乓球館和東黃山拓展營。并于2008年成功舉辦了“光明杯”第14屆全國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中國黃山汽車場地越野精英挑戰賽,2009年安徽“汪滿田”杯青少年羽毛球比賽、“醉溫泉”杯中國黃山汽車越野精英挑戰賽和全國越野定向冠軍賽等賽事。
2.4接待資源
東黃山坐落于歙縣、旌德、太平和績溪四縣相交之處。旅游度假區設在東黃山國際青年旅舍,它隸屬于國際青年旅舍聯盟,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國際青年旅舍。除此之外,度假區還有心族之旅酒店,東黃山健康中心等配套設備,可同時住宿500余人,有地下酒吧、山頂會所、網球場、臺球桌、溫泉、別墅會議、景觀列車、竹林、池塘、涼亭、游泳池、大堂酒吧、超市、自助廚房、自助洗衣房、會議室、培訓室、網吧、長途話吧、萬名上海知青長廊、50畝觀光茶園等滿足您在住宿、餐飲、娛樂、會議和休閑度假方面的各類需求,游客可以享受自助廚房、自助燒烤、洗衣服務、卡拉OK娛樂等等。人們在沒有種族、性別、階層差別的自由環境里享受一種健康、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
3慢城理念下東黃山體育旅游開發策略
3.1體育旅游與徽派古建筑及原生態生活方式的保護與傳承相結合
《慢城憲章》要求所有慢城必須“促進和維護地方傳統文化事業”、“保護瀕臨滅絕的技能和工藝”[6]。因此,從慢城建設的角度而言, 旅游目的地城市應以旅游業的發展作為保護與開發歷史文化的契機,需要對優秀歷史文化進行原生態保護與傳承,或者結合節慶、民俗等其它旅游資源動態地加以表現,以深厚的底蘊和多元的形式吸引旅游者。
東黃山體育旅游,應該不只是徽派古村落建筑及皖南農村生活方式“博物館”式靜態展覽。在慢城理念下,更要求游客對東黃山及皖南農村原生態生活方式的體驗,將體育旅游與徽派古建筑及原生態生活方式的保護與傳承相結合,讓游客在徽派古建筑里“生活起居”,在菜園、茶場里“耕作收割”,在大山大湖里體驗“靈氣與秀美”,在弄堂小巷里“休閑與嬉戲”。
3.2保持和宣傳東黃山“地脈”及“文脈”,將東黃山茶林場勞動景觀與體育旅游相結合
在地域文化的傳承方面,慢城旅游目的地應特別注重自身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恰當地旅游性開發。黃山茶林場曾享有“安徽小上海”的美譽,自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有近萬名上海知青先后到茶林場進行勞動鍛煉。如今,在皖南開發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大格局中,黃山茶林場積極拓展旅游、商業服務和房地產的產業構想,利用自身特色積極打造海派文化、知青文化和茶文化,在5060畝土地上做文章,興建了農林公園、茶博園等茶林景觀,勞動景觀與體育旅游相結合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3注重土特產的景觀開發及包裝營銷
“慢城運動”源自“慢食運動”, 隨著生態旅游的興起, 旅游者無論是從自身健康還是從社會時尚的角度出發, 對綠色產品的熱愛均方興未艾, 因此能夠提供高品質綠色產品的旅游目的地會更具有旅游吸引力。據研究,旅游者離開城市開展鄉村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綠色食品的享用與購買[9]。《慢城憲章》中也明確提出“推廣綠色產品銷售點, 支持綠色產品生產”的規定[10]。東黃山借助地理生態優勢,可以開發茶葉、竹筍、干果、蘑菇等土特產,包裝設計強化地域及文化標識,建立葡萄園、蘑菇坊、竹海等土特產景觀,納入體育旅游范疇,將為東黃山旅游注入慢城旅游這一新興的旅游形式。
3.4注重自行車、遠足、登山、定向越野、漂流等“慢游”空間的開發與保護
《慢城憲章》中“保證綠地等城市休閑區的品質”、“城市內部自行車道的廣泛建設”[11]等要求就是在制度層面上為城市居民和旅游者放慢腳步、享受生活, 提供物質條件上的可能性。東黃山在皖南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開發大格局中,可以聯合徽州古村落、齊云山、黃山等景區,規劃區域體育旅游一體化,通過“慢游”空間的開發與保護,如人行步道、自行車道、驛站等,建設自行車、遠足、登山、定向越野、漂流等體育旅游項目,夯實東黃山體育旅游實質。
3.5實施“一體化”、“差異化”戰略,促進東黃山慢城體育旅游經濟圈的發展
東黃山要樹立大旅游意識,加強與黃山、徽州古村落、齊云山、九華山、太平湖等旅游目的地的聯系和互動。以東黃山度假區為中心,構建半徑150千米為輻射半徑的2小時慢城體育旅游經濟圈。實行“一體化”、“差異化”、品牌化、“區域聯動”等戰略,推動旅游圈的協同發展。按照慢城旅游發展的理念,在體育旅游開發的基礎上強調對自然生態、和諧社會的保護,體現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與自然環境、文化環境和諧共處的過程中,激發游客熱愛體育、保護自然、傳承民俗文化的興趣與熱情。在開發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各景區單位、村民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各方利益得到保護。
4結語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們為了活著,聚集于城市;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12]。樂活、慢城、田園城市,這三種理念,可以互為犄角,相互支撐。以樂活與田園城市的理念為補充,慢城可以實現工業文明高速度之后的回歸[5]。東黃山作為海派文化、茶文化和知青文化的交匯地,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體育資源豐富,在慢城理念下東黃山體育旅游開發潛力巨大。
參考文獻:
[1]袁蘭. 慢生活:讓腳步順從心靈[N]. 湖北日報,2011-12-01.
[2]黃健. 作為生命形式的休閑及哲學意義[J]. 人文旅游,2006.
[3]朱曉清,甄峰,蔣躍庭.國外慢城發展情況及對中國城市發展的啟示[J]. 城市發展研究,2011,(4):84-89.
[4]國際慢城聯盟[EB/OL]. http://www.cittaslow.org/.
[5]劉思敏. 慢城理念與旅游發展[N]. 中國旅游報,2012-06-29.
[6]張駿,盧鳳萍,古風. 慢城旅游吸引力系統的內涵與構建[J]. 城市問題. 2011,(9):28-31.
[7]百度百科.東黃山旅游度假區[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4214544.htm.
[8]馬無塵,趙潔瓊,邵溪清. 以體育產業為核心的多元農村經濟模式探析——以東黃山體育運動中心發展為例[J].體育科研,2010,(4):68-70.
[9]郭煥成,宋金平. 北京市山區生態環境建設與生態經濟發展研究[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1,(1):126-130.
[10]劉思敏. 慢城理念與旅游發展[N]. 中國旅游報,2012-12-28.
[11]“慢城”:國際城市發展戰略方向[J]. 決策信息參考,2012.
[12]陳晨星. 城市時代[J].經濟與信息. 1999,(2):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