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建設“每個人都能享受體育帶來的幸福與充實生活的社會”,日本于2012年出臺《體育基本計劃》。運用比較研究法、邏輯分析法、解釋法、文獻資料法等對該計劃進行解讀,發現日本對體育的地位與作用認識較高,對大眾體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標,重視社區體育建設,注重各部門協作,關注幼兒期孩子體育活動政策制定,努力保障每一個人的體育權利等,此外,推廣使用AED,建立體育良性循環機制,發揮競技體育對大眾體育的促進作用等值得我們借鑒。
關鍵詞:日本;體育法;大眾體育;體育基本計劃;體育基本法
中圖分類號:G80-0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840(2014)02-0114-05
收稿日期:2013-11-02
基金項目:2013年度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青年項目(編號:1950SS13111)。
作者簡介:范威(1981-),男,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
發達國家的進步歷程是由農業發達到工業發達再到商業發達,更進步的是文化藝術體育的發達,這是日本振興體育事業的認識基礎,具有很強的思想引導價值[1]。《體育基本計劃》[2](簡稱《計劃》)是依據《體育基本法》[3](簡稱《基本法》)要求出臺的,是對其的具體實施,是日本體育事業未來5年和10年的規劃。研究《計劃》中大眾體育政策,對我國體育強國的建設具有較強參考價值。
1《計劃》概介
1.1提出理由
2010年的《體育立國戰略》[4](簡稱《戰略》)和2011年的《基本法》是根據日本人口老齡少子化、空洞化、體育法制落后、競技體育低迷、大眾體育和青少年體育尚需提高以及震后重建、國家經濟、國防等背景下提出的方向性、原則性法律政策[5],確立了今后體育發展的基調,《計劃》是這兩部法規政策的延續和細化。
2000年的《體育振興基本計劃》(簡稱《振興計劃》)是根據1961年《體育振興法》(以下簡稱《振興法》)對體育進行的全面、重大變革,現在,依據新的《基本法》需要制定《計劃》?!墩衽d計劃》在過去10年的實施狀況是制定《計劃》的重要依據。
由表1可以看出,從2000年到2009年,日本兒童的體能得到改善,但尚未達到《振興計劃》50%的目標。近10年來,日本中小學運動部的數量下降近 20%,參加部活動的學生人數、活動次數也急劇減少;社區運動俱樂部資金缺乏,經營艱難,出現大面積的倒閉或轉型現象[5]。
1.2《計劃》概觀
《戰略》、《基本法》、《計劃》這三部體育政策法規的連續出臺,形成了體育政策出臺密集期,這在日本體育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三部體育政策法規的集中出臺,體現了日本目前對體育的重視和發展的決心,《戰略》為后兩部體育政策法規打下了基調,《基本法》是對《振興法》的整體修改,是日本50年來的又一重大體育法規,對體育的方方面面做了原則性的規定[5],《計劃》對未來5年、10年作了具體部署。這三部體育政策法規將體育上升到立國的高度,既有大的方針、原則,又有具體、詳細的目標,體現了日本重新重視競技體育,注重大眾體育、競技體育均衡發展的政策轉變。
2制定目的
《計劃》肯定了體育的作用,即體育的內在價值反映了人類基本的運動渴望,使人產生滿足、愉悅和快樂的感覺。體育在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如青少年健康的培養、社會的復蘇、身心健康的保持和增進、社會和經濟活力的創造和國際形象的提升。
基于體育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計劃》提出努力創造“每個人都能享受體育帶來的幸福與充實生活社會”的目標,包括5個具體方面:一個青少年可以健康成長,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公平和有紀律的社會;一個健康、充滿活力,人人都能長壽的社會;一個居民能相互主動協作,充滿活力并且緊緊團結在一起的社會;一個經濟發達,充滿活力,國民為國家感到自豪的社會;能為和平和友好做出貢獻,受到國際社會信賴和尊敬的國家。
為建立“每個人都能享受體育帶來的幸福與充實生活的社會”,“創造人人能夠參與體育的環境,不管年齡大小、性別或是否有殘疾,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體育活動”,《計劃》對未來10年的體育工作提出了7個主題,并提出未來5年的針對措施,同時強調通過國家政府、獨立行政法人、地方公共團體、學校、體育團體、私人經營者以及其他各種體育實體之間的協調和合作,積極振興體育的重要性。
3未來5年全面、系統的實施政策
依據7個主題,《計劃》針對未來5年提出具體政策目標和措施。本研究對大眾體育部分進行重點分析。
3.1提高學校和社區中孩子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
為了鞏固和提高青少年的體質,《計劃》提出,增加孩子體育運動的機會,促進體育環境,以便孩子們能在學校、社區享受體育。這些措施的目標是:今后5年,維持和穩定孩子們體力的上升趨勢,這樣10年后,他們能夠超過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平均水平。
3.1.1幼兒期,促進孩子體力的政策
根據“全國體力、運動能力等調查”的結果,積極建立提高體力的良性循環; 根據“幼兒期訓練指南”,積極研究,加強全國性的宣傳。
幼兒時期是體育運動啟蒙教育的重要時期,是養成運動習慣的基礎階段。從《計劃》中可以看出,日本重視幼兒體力、運動能力的調查和科學的訓練,這點在我國的《體育法》、《體育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等重要法規文件中均未提及,可見,我國對幼兒體育教育和訓練未引起足夠重視。
3.1.2學校體育活動的充實
通過派遣小學體育教育活動協調員、體育教師和專家以及其他措施充實教育環境,充實武道等新興必修課的教育技能和設施;推廣先進的方法,如學校間或體育俱樂部間組成聯合體育俱樂部,以便在每個時期進行不同的體育活動等等;為了提高安全性,要促進學校和當地醫療專家們的協作,并提供訓練機會;針對小學、初中、高中的殘疾學生,推廣有效的、先進的教育方法等。
日本學生體育俱樂部的發展盡管出現一些困難,但總體上還是十分發達的。任海教授在評價《計劃》時說,日本是十分重視社區體育俱樂部建設的,有70%多學生參加體育俱樂部的活動[6]。現在,他們已經在探索建立學校間或體育俱樂部間組成聯合體育俱樂部,以便學生能隨時參加不同的體育活動,并且針對運動少的學生增加在綜合社區體育俱樂部的機會。
3.1.3提高孩子周圍的運動環境
日本的學生中也存在著體育運動的“兩極化趨勢”,即經常運動的和總也不運動的。對于喜愛體育、經常進行運動的學生來說,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自覺性很高,幾乎不用動員,而對于不喜歡運動、很少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來說,就有必要提供體育活動的便利條件,創造良好環境,想辦法鼓勵他們動起來。針對這種趨勢,日本提出要增加孩子們在綜合社區體育俱樂部和兒童體育俱樂部等的運動機會;為了享受體育,增加戶外活動、運動和娛樂活動的機會等。
3.2促進各年齡階段人群的體育活動,如增加年青人的運動機會,增進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全民體育”針對的是每一個人,應給各種人群都創造出良好的體育環境,《計劃》提出:為了增加各年齡段人群的體育活動機會,改善環境,實現終身體育社會,一個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方式,每一個人都能安全的享受體育運動的社會,一個能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年齡、技術、興趣和目的進行運動的社會。這個措施的目標是盡早實現這樣的社會——2/3(約65%)的成年人每周進行1次及以上的運動,1/3(約30%)的成年人每周進行3次及以上的運動。此外,關于一些由于自身身體狀況等原因參加體育運動較困難的人群,目標是把他們中不參加任何運動的人數(1年內不參加任何運動)降低到0。
由于日本大眾體育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計劃》提出了更高的目標,成年人每周進行1次及以上的運動目標比《振興計劃》50%的目標提高了15%,新增加了成年人每周進行3次及以上運動人數的目標。
然而,日本新聞周刊對《計劃》評論道,目前日本政府的實際工作卻與目標背道而馳,國家政府目前的措施遠離了這個目標。全國的體育設施數量從最高點下降了9 000個,但是體育部門的下個財年預算卻沒包括新設施的支出。由于2011年大地震,約2 000個體育館的屋頂倒塌,但災區學校體育館和公共體育建筑的重建一再推遲[7]。
3.2.1 不同年齡段的體育活動的提升
社會群體可以按職業、性別、區域、信仰等不同分法劃分出很多群體,分得過細或過于寬泛都不利于政策的執行。日本為了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以年齡段進行劃分是比較科學合理的。由于各年齡段的身體、生活特點不同,采取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也應該是不同的。為了掌握各年齡段體育活動的實際情況,《計劃》提出進行大范圍的社會調查、調研,并進行研究。同時,制定不同年齡、性別等每日理想運動量的標準;促進社區殘疾人體育設施和使用指南的研究和開發;通過介紹實際事例等,推廣體育志愿者;通過促進體育旅游,提供在旅行中享受不同體育運動的機會來增加體育運動。
3.2.2體育運動安全的確保
據日本2006年公布的學校事故導致學生死亡的數據顯示,因心血管系統傷害造成的突然死亡占到47.3%,其中突發心臟系統疾病造成的死亡達到37.84%,遠遠高于頭部外傷、溺死、內臟損傷等致死因素。因此,如何預防和避免心臟系統突發疾病造成學生猝死被日本提到議事日程[8]。
運動損害在體育運動中時有發生,競技體育中因對抗、自然傷害、意外傷害、過度訓練等經常發生肢體受傷,學校體育中由于發生學生運動損傷甚至死亡的事故導致很多學校因噎廢食,不敢放開手腳開展體育活動,甚至取消易造成運動損害的項目,大眾體育中也由于市民身體條件、運動知識缺乏、運動器材使用不當等經常發生傷害、死亡事故,甚至有的對簿公堂。日本在運動保健知識宣傳、醫療服務、體育保險等方面的制度建設是比較完善的,《基本法》中就提出確保安全的理念,此次在《計劃》中具體提出,繼續大力推進運動醫學、運動科學中流行病學的研究,把握全國運動事故、外傷、傷害等實際情況,并且想辦法阻止此類事情的發生;積極主動為指導者和專家等獲得最新的關于體育事故、外傷、傷害等知識創造訓練機會;傳播和推廣AED的安裝和使用知識。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是自動體外除顫器的英文縮寫,是為及時挽救心臟驟停病人而發明的體外自動除顫儀器。心臟驟停大多是因為心室顫動導致的。據調查,我國每年有1 000 000多人由于心臟驟停死亡,如果他們的心臟能得到及時除顫,就可以挽回生命。但除顫要在4分鐘以內結束,除顫做的越早,死亡的概率就越小。我國尚未大面積推廣實用AED,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意識問題。AED是全自動的,稍微講解每個人都會操作。AED在我國的市場巨大,如果AED能如同滅火器一樣在體育及其他領域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將是我國國民生命保障又一個新的里程碑[9]。
3.3改進社區體育環境,讓每個居民能積極地參與運動
在社區體育場所進行健身是最便捷和環保的,我國對社區體育不夠重視,軟件、硬件均嚴重缺乏。日本的社區體育已經很發達,此次在《計劃》中提出,為了改進社區體育環境,讓每個居民能積極的參與運動,要開發綜合社區體育俱樂部、體育指導員和設施。
3.3.1把社區體育俱樂部作為社區中心進行開發和推進
比起單一社區體育俱樂部,綜合社區體育俱樂部中體育設施更多、功能更全、人氣更旺,因此,《計劃》提出推進綜合社區體育俱樂部的開發使其能夠適應當地的情況和需求;擴大對體育俱樂部的幫助,收緊單一種類的體育俱樂部,使其變為綜合社區體育俱樂部;發展俱樂部顧問,使其提供關于綜合社區體育俱樂部的建立和自主管理的全面建議。
在現代社會,地方居民通過聚在一起形成組織,創造“公共共有”或“公共共享”是非常重要的。《戰略》中提到:我們有必要從政府提供免費公共服務的傳統概念中走出來,去促進包括社區體育俱樂部的“新公共”的創造?!痘痉ā泛汀队媱潯分卸及丫用褡灾餍?、主體性作為政策目標和建設社區體育環境的手段,強調居民“自主”規劃社區體育的重要性。
3.3.2社區體育指導者的充實
大學、日本體育協會、日本國家娛樂協會、日本殘疾人協會和其他組織要支持體育指導者和管理人員的人力資源開發;明確培訓課程的需求和體育指導者的利用,做到有效利用當地政府要聘請有熱情和有資質的人作為社區體育領導,給他們提供更多訓練的機會。
日本社區的保健培訓課制度由來已久,而且要求嚴格。社區每個月都要講一次保健課,社區每個人都要參加,如果沒有來聽就必須補課[10]。我國尚沒有這項制度,地方體育行政部門只會偶爾組織一些專家對一些社會體育指導員及部分社區居民進行保健培訓,課程的普及面及影響力尚有很大差距。
3.3.3社區體育設施的充實
體育設施是進行體育活動的硬件基礎,使用方法的宣傳和日常維護是保證市民有效、安全健身的必要手段,《計劃》提出,宣傳推廣學校體育設施與社區共用的先進案例;檢查健全人和殘疾人使用的體育設施。
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對緩解社區體育設施的需求壓力有重要作用,日本對于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目前,日本共有游泳場、運動場、體育館等運動場所255 000個,其中學校場館為158 000個。其中不全是正式比賽場地,但都有燈光,利用率非常高[11]。
3.3.4私人公司和大學在社區體育中的協作
積極引入社會資源是現代體育公共管理的大趨勢,政府則應做好服務和協調工作。此外,體育科研對于運動傷害的防止、運動水平的提高、場館利用率等等許多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計劃》提出,通過地方政府、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促進運動醫學和科技的研究、人才的交流、體育設施的開放,以及利用體育促進社區的發展;努力利用研究成果、大學人力資源等,使健全人和殘疾人在一樣的場地和措施下參與體育運動,避免體育相關的事故和傷害。
3.4創造良性循環,促進高水平體育和地方體育的協調與合作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來源是地方,當運動員達到高水平后,應為地方的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貢獻力量,從而形成從初級到高級,再到初級的良性循環?!队媱潯诽岢?,為了創造體育界的良性循環,發展高水平體育,擴大體育的參與,促進高水平體育和地方體育的協調與合作。
建立良性循環,從社區地方體育發現和培養下一代運動員,以及運動員作為地方體育指導員返回到他們來的地方;支持調動中心俱樂部的優秀指導員到其他俱樂部和周邊學校進行視察和指導;使高水平運動員理解“雙職業生涯”,通過提高獎學金等支持他們的職業構成;支持小學體育教育活動協調員的派遣計劃。
日本學校體育和大眾體育的發達使其競技體育有所復蘇的基礎。21世紀初,日本競技體育有所起色,其真正動因在于豐富的學校體育資源和廣大大眾體育人口。
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把發展體育的眼光只集中在競技體育和為國爭光上的體育發展觀是狹隘的,應該盡量加強競技體育在高水平運動員人才、社會影響力、競技體育的精神和娛樂功能等方面對大眾體育的促進作用,將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等有機結合,建立“大體育”的整體發展觀,發揮競技體育的社會價值、教育價值、觀賞價值等“多重價值”[6]。
4啟示
4.1提高立法效率
經歷了“失去的十年”之后,日本重新重視體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2000年出臺《振興計劃》,2001年出臺《金牌計劃》,2008年出臺《面向2016年奧運會的競技體育促進計劃》,2010年,繼“科技立國”、“觀光立國”之后,日本又提出“體育立國”,出臺《戰略》,2011年出臺《基本法》,2012年出臺《計劃》,從中我們看出,2000年后,日本迅速地、連續地出臺了許多體育法規政策,這體現了日本欲重新發展體育的決心。同時,讓我們看到了日本的立法效率,做事情的規劃性、步驟性,以及重視依法治體,及時出臺和修改體育法規政策,并保證政策的連續性,這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4.2重樹體育價值觀
我國政府及社會群眾普遍對體育的社會價值認識不高,僅大部分體育人能夠肯定并不斷呼吁重視體育的價值。對體育價值的認識,政府、社會和體育人是不同的,有些還是片面的,這點我們應該學習日本,在重要的體育法規文件中,明確體育內在和外在價值。日本認為,體育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給人精神上帶來愉快,能活躍整個社會,在青少年健康的培養、社會的復蘇、身心健康的保持和增進、社會和經濟活力的創造和國際形象的提升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并在《計劃》中把創造“每個人都能享受體育帶來的幸福與充實生活社會”作為目標。
4.3注重協作
隨著體育事業的發展壯大,體育已經形成了“大體育”的格局,它已不再是體育行政部門一家就能管好、辦好的,需要各個部門和大量不同的社會組織甚至各個小型體育團體共同合作建設?!队媱潯分校瑥那嗌倌牦w育到大眾體育,再到競技體育等,都要求國家、地方、各體育組織、醫療機構、私人公司、大學等要相互協作,注重溝通交流,并明確各方的責任。
4.4體育的體制、機制建設
日本欲以創造人人都能參與體育活動的環境為目標,以體育公開、公平、公正的推進和國際交流與貢獻的推進為手段,建立體育的良性循環機制,高水平運動員從地方而來,為國家在國際大賽中作貢獻的同時,要再回到地方,巡回指導地方青少年等各年齡段人群的體育活動。在“大眾體育為競技體育提供基礎,競技體育再為大眾體育發展提供支持”的理念下,良性循環機制的建立也是日本實現體育本土化的重要舉措[12]。
體育的發展不能僅僅滿足于眼前的利益和既定的目標,而應該是建立一個長遠的、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并能良性循環的體育環境,形成體育發展的長效機制,加速推進體育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建設。
4.5以人為本,強調體育權利
《基本法》以成文法的形式將體育權利確定下來,《計劃》則進一步將這一原則進行了規定和部署,以保障它的執行和實施。如《計劃》提出創造人人能夠參與體育的環境,不管年齡大小、性別或是否有殘疾,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體育活動。包括針對幼兒體育提出支持措施,增加年青人、老年人的運動機會,對殘疾人體育提供保障,為保證運動員退役后生活而提供職業培訓和資金資助等。
我國應借助《體育法》將要修改的機會,以明確的表達方式肯定公民的體育權利,并且詳細列出體育權利的具體內容或表現形式,以及明確責任主體,以利于法律的執行。
4.6確保安全,推廣使用AED
AED對于生命急救功能有良好效果,它并沒有操作難度,政府有責任推廣使用AED。如果每個學校、社區以及健身場所都配好AED,則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群眾運動導致的猝死,減少學校、地方部門以及家長和群眾的擔心,進而使部分學?;謴烷L跑項目,增加多元的體育活動內容,積極開展各類甚至是高危的體育活動,提高青少年和成人大眾的體質。AED將是開展學校和大眾體育活動,提高身體素質的重要設備保障,將帶來學校和大眾體育的變革,迎來新的發展局面。
4.7壯大社區體育組織
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組織作為聯接政府和人民的重要中介組織將越來越需要,我國的社會組織受國情、社會及人民意識尚不發達的影響還沒有形成氣候,但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樹立良好的法律、社會環境,積極進行試點等工作,盡快讓社會組織壯大起來。這方面日本已經走在我們的前面,此次《計劃》中,繼續提出加大社區體育建設,發揮其在大眾體育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社區體育俱樂部的建設,提出把社區體育俱樂部作為社區體育工作的中心,合并單一的俱樂部,大力興建綜合性體育俱樂部,發揮綜合性俱樂部在人員、設備、種類及時間方面的優勢,并且已經在進行居民“自主”管理體育的新模式。
體育組織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最終目標及應然狀態應該是社區體育組織“自主”管理為主的,國家、地方、社會共同建設的結構。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重大的體制改革,在此背景下,國家應扶持體育社會組織,在法律授權及行政審批方面給予方便,鼓勵“自下而上”組建組織,簡政放權,發揮體育組織在大眾體育領域內與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中介紐帶作用,在資金、管理、稅收、獎勵等方面出臺更多激勵民間體育組織壯大的政策。
4.8重視小區體育設施建設
我國目前還不夠重視居民小區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與日本等發達國家差距很大。蘇州市政協委員周
正祥在其提案《關于確保居民小區都有體育健身場所和設施的建議》中提出,發達國家如日本居民小區內健身場地和體育設施平均占到整個面積的19%,美國達到14%,而蘇州只有2.3%,甚至有的小區根本沒有健身設施。他建議,小區在規劃建設或改造的時候,須留出充足的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如果沒有則不能通過審核,竣工驗收階段,如果體育健身場地、設施不達標,也應否決掉[13]。
我國有些已建的商品房是有健身設施的,但存在體育器材規格不統一、質量差等問題。由于我國尚無對房地產開發商的追溯機制,造成房子建好后再與開發商無關,所以開發商選用的健身器材都是質差價廉的,導致健身器材由于沒有一樣規格配件而無法維護,健身器材用料不足極易造成健身者傷害,一般使用壽命只有兩年左右。這些問題應該引起發改委、體育等相關部門重視,要求開發商建設體育設施,并統一規格,明確后期維護部門責任等。
參考文獻:
[1]曲國洋.日本競技體育體制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2]スポーツ基本計畫[Z].文部科學省,2012-03.
[3]スポーツ基本法[Z].文部科學省,2011-6-24.
[4]スポーツ立國戦略[Z].文部科學省,2010-08-26.
[5]范威,宋劍英.日本2011《體育基本法》解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3):38-42.
[6]李雪穎.奧運年緣何如此重“金” 日本要打響體育翻身仗[N].中國體育報,2012-02-16.
[7]Akahata editorial (excerpts).‘Health and Sports Day, reminder of the need to promote sports[N].Japan Press Weekly,
http://www.japan-press.co.jp/modules/news/index.php?id=4211, 2013-01-20.
[8]陳莉,余君,等.解析日本學校體育事故補償制度[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10):46-51.
[9]AED [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63461.htm.
[10]健身制度[EB/OL].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285408238145.html.
[11]日本競技體育發展的原動力是什么?[EB/OL].http://www.tiyuol.com/bbs/viewthread.php?tid=10550&highlight=%C8%D5%B1%BE.
[12]景俊杰,黑田勇.日本2012《體育基本計劃》解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4).
[13]原野.華月調查:蘇州小區健身設施或少或無 體育場館開放度不高[N].姑蘇晚報,2011-04-02.
[14]張林芳.論當代日本體育政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3(3):21-24.
[15]南尚杰.日本《體育基本法》對我國政府體育管理職能轉變的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2):13-18.
[16]菊幸一,齊藤健司,等.スポーツ政策論[M].成文堂出版,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