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庫
【摘 要】第四紀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我國相應地出現了鄱陽、大姑、廬山與大理4個亞冰期。第四紀大連地區也有冰川活動,形成冰磧、冰水堆積層。
【關鍵詞】第四紀冰川;冰磧物地貌;冰磧物的特征;分布;冰磧物的成因
0 引言
第四紀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發生是因為極地或高山地區沿地面運動的巨大冰體,由降落在雪線以上的大量積雪,在重力和巨大壓力下形成,一般冰川為舌狀。由冰川運動作用形成了冰川堆積地貌及冰磧、冰水堆積層。
1 冰磧層的分布范圍
大連地區第四系冰磧層分布范圍:東起大連灣海域,向西依次斷續地分布于鹽島、泉水、上溝、天洋路、千山路、金家街、周家街、周水子、南海頭一帶,沿NE向帶狀展布。
2 冰川存在的依據
2.1 冰磧地貌
平面形態上呈舌狀、橢圓狀的低丘陵,其頂部覆蓋漂石、卵石、泥礫層。當冰川融化以后,原來的冰面及冰內巖屑墜落到早已形成的滯磧上合稱基磧(或底磧)。基磧形成過程中有冰下水、冰面水和冰內水的作用,所以在基磧中常可見到砂、卵石及礫石所組成的透鏡體。基磧厚度數米到30余米。由基磧組成的基磧地形有:低磧丘陵和鼓丘。
2.2 冰川作用的痕跡
①卵、礫石上多擦痕或刻槽,這是巖塊間磨蝕作用的結果。當冰川運動時,凍結在冰川或冰層底部的巖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壓力,對冰川底床進行削磨和刻蝕,稱為磨蝕作用。磨蝕作用可在基巖上形成帶有擦痕的磨光面,也使冰川內的巖塊形成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種良好證據。
②塑性變形特征:漂石、卵石中見馬鞍石、燈盞石及各種異型石,具典型的冰川作用特征。冰川前進時,在冰下高圍壓環境中,冰川中的巖塊間相互磨蝕,由于磨擦熱的影響而產生了塑性變形的結果。
2.3 變質作用
在冰下高圍壓環境中,由磨蝕作用所產生的大量磨擦熱,導致了相互磨擦的巖塊、巖屑處于高溫狀態,同時,冰川內部又是低溫環境。高溫巖塊、巖屑間遇冰而迅速冷卻,這種作用相當于鍛造工藝中的“粹火”,巖石表面快速強烈氧化,高溫使鐵、錳質析出,形成黑褐色薄膜,巨大的溫差也使巖塊、巖屑產生了密集微裂隙,巖石的結構、構造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冰磧物中石英巖卵石,變得疏松,這一點是其它沉積成因類型土所不具有的。
3 冰磧物的基本特征
山岳冰川從高處往雪線以下運動,大陸冰川從高緯度向低緯度運動,由于氣溫逐漸升高,冰川中的冰逐漸消融,冰川內部的碎屑物就會在冰川的末端或邊緣堆積起來,這些冰川的堆積物稱冰磧物。冰磧物是未經其他外力特別是未經冰融水明顯改造的沉積物,冰磧物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冰磧物的粒度成分:冰磧物粒級范圍很寬,是巨礫、角礫、礫石、砂、和粘土的混雜堆積物。
②冰磧物的構造:冰磧物分選性差,無明顯層理,但土層結構整體上是上部巨礫、卵碎石居多,下部粒徑變小,以泥礫為主。因為在基磧形成過程中有冰下水、冰面水和冰內水的作用,所以在基磧中常可見到砂、卵石及礫石所組成的透鏡體。
③冰磧礫石的磨圓度:冰磧石以棱角、次棱角為主,少數磨圓呈亞圓形。
④冰磧礫石表面特征:具有擦痕或刻槽、塑性變形特征。
⑤嚴格受冰川起源區及流動區基巖控制,以近源成分為主,含有少量遠源物質。
⑥冰磧物的厚度受基巖構造控制,巖石裂隙帶處,冰磧物的厚度巨大,可達數十米,如鹽島大連染化公司院內的海岸。
4 冰磧的成因
在氣候穩定的時候, 大陸冰川也能在冰川的邊緣地帶形成終磧物。冰川在后退過程中,其冰床上形成一層厚度不等的底磧,在底磧常呈平滑的圓狀隆起的鼓丘。鼓丘通常成群出現,外表卵形。
按照冰磧物的形成機理,陸地上的冰磧物,主要有3種基本類型:滯磧、融出磧和流磧。滯磧是冰川前進時,在冰下高圍壓環境中,通過滯卸作用形成的冰磧物。滯卸作用包括:①冰川融化、②阻滯作用、③粘貼作用。
5 冰磧物形成時間和冰川的運動方向
根據區域資料,冰磧物形成時間為中更新統。依據冰磧物的成分、分布范圍,并結合地形地貌,冰川形成于大連開發區北側的大黑山,由NE向SW方向運動,終止于南海頭一帶。
6 結語
大連地區冰磧層多處零散分布,冰磧層地基均勻差,地基土強度淺部高于深部。另外,冰磧層下部與巖石接觸部的粘性土呈軟塑狀態,工程中應注意。
【參考文獻】
[1]王日倫.中國第四紀冰川論證[C]//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研究所文集(26-27).1992.
[2]普通地質學及地貌[Z].成都理工大學.
[3]大連地區地貌第四紀地質圖[Z].1985年遼寧省地質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