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力文
【摘 要】當前,經濟飛速發展,伴隨發展的同時是對環境和資源的消耗,以及對我們生活空間的破壞。作為弱勢群體的我們,如何對自己權益進行維護和申訴,是需要以立法進行明確的,建立環境訴訟以補償受到環境污染損失的群眾,刻不容緩。
【關鍵詞】環境權;訴訟主體;公益訴訟
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次盛會,進一步深化原有改革措施。學習《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精神,環境保護在眾多改革措施中涉及,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更是所有社會群眾的共同夢想。環境保護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大事,在之前的“十二五”便已將經濟增長目標降低,說明我們有放緩發展經濟的步伐,重視環境、民生的決心。作為群眾,理應具有捍衛自己生活環境的權利,遇到環境危害,應該有途徑讓我們去行使權利。
1 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現狀
我國現行訴訟法律制度中并沒有設立民事或行政的環境保護公益訴訟程序制度,雖然我國已經有法院設立探索性質的環保法庭,但目前立法空白導致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缺失。加之目前較為嚴格的立案審查制度,使得無論是公民個人、司法機關或者民間環保組織,都難以自己的名義代表社會公共利益起訴環境污染制造者。對于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目前主要還只能通過私益訴訟的司法救濟途徑得以解決。同時,環境污染和損害往往需要專業技術和裝備才能進行檢測、鑒定和舉證,普通公民很少具備這樣的舉證和鑒定能力,一般的當事人都難以承受高額的取證費用。而且我國大部分的環境專業鑒定和檢測機構均隸屬于環境行政部門,在環境私益訴訟和公益訴訟中,他們有可能就是當事人,對于他們做出的環境檢測和環保鑒定結論,法院應當如何正確審查和認定,也是建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1]。
在中國目前的法律框架下,作為原告的公民個人或者非政府組織,與其他保護的環境利益之間,既無法定保護義務,也未獲法律授權,更無直接經濟利益。只是為了救濟環境公益,才作為環境公益的代言人、環境資源的義務監護人。相對于公民和法人為保護其自身利益而提起的普通“私訴”而言,它具有公益訴訟的性質。對這類“私人為公益”的環境公益訴訟,法律界應該大力推動,國家機關理應積極支持,并提供程序之便利和制度之保障。
2 環境權的提出
環境污染事件發生了,就要解決,去訴訟,而我們以什么為依據?如果我們物品丟失回去抓住盜賊,以自己的物權去起訴,可是環境污染呢?這就引出環境權的問題。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產生的理論基礎即是環境權。環境權是一項私益性與公益性相結合的權利,既可私益訴訟,也應允許公益訴訟。環境權可以從實體意義和程序意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實體意義的環境權利包括通風權、采光權、安寧權、清潔水權等,程序意義的環境權包括知情權、參與權以及獲得救濟權[2]。西方的一句諺語是:“無救濟即無權利”。當環境權益遭受侵害,其救濟手段也就應運而生,即環境侵害公益訴訟。環境權是我們進行環境公益訴訟的先決條件,我們追根溯源,之所以有環境權的存在,完全是因為環境問題或者環境危機的存在,作為大自然環境的一員,當我們的生活環境遭受到破壞,理所應當的有權去提出申訴,這樣,環境權便應運而生了。我們只有明確自己手中的權利,才有“資本”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異議,所以,環境權的確立,是我們提出公益訴訟的前提。
3 環境公益訴訟主體
從我國實際出發,對于違法排污企業已經造成周邊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只有直接受害人才有原告資格提起環境訴訟,但對于環境污染難以取證的和污染造成的隱性損害的情況則無法通過司法途徑得以救濟,造成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缺失。以目前中國成功的訴訟案例來看,雖然解決了直接受害群體的賠償問題,但是,由于環境污染的特殊性,其損害具有隱藏性,很可能其損害短期無法得以體現,這些群眾的利益又如何保證?這些損害又如何彌補?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對環境訴訟的主體進行明確。
在現行環保中有關環境公益訴訟的規定,首先是《環境保護法》第6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違反法律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控告。”其次是《海洋環境保護法》第90條:“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最后是《水污染防治法》第88條:“因水污染受到損害的當事人人數眾多的,可以依法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共同訴訟。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社會團體可以依法支持因水污染受到損害的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國家鼓勵法律服務機構和律師為水污染損害訴訟中的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3]。”
通過以上所述,在現階段都可以作為確定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依據,可以看出在我國目前的立法文件及司法實踐中,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存在四元主體即:檢察機關、公民個人、環境與資源行政職能部門、環境保護非政府組織或社會團體。但是這些規定主體卻不能真正代表受害群眾的全部,從而使群眾的利益無法得到實現。
4 關于環境公益訴訟的法律思考
針對我過現階段所出現的種種環境污染問題,給公民群眾帶來諸多難以計量的損失,我們理應要求法律給出明確規定,利用手中的訴訟權進行反駁、救濟,要求賠償。所以,作為法治國家,我們有理由要求在立法上予以回應,對我們享受周邊健康環境的權利予以保障。
以美國為例,美國不僅是現代公益訴訟的創始國,也是世界上公益訴訟最發達的國家。例如,《聯邦地區民事訴訟規則》第17條規定:“在法定情況下保護別人利益的案件也可以用美利堅合眾國的名義提起。經法律授權的當事人,可為未參加訴訟的訴訟受益人的權利以自己名義起訴”。應當注意的是,公益訴訟制度在美國至今仍在民事訴訟中。從美國的規定看,在美國只要有多數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或者將要受到侵害,檢察機關、民間團體、個人等都可以提起訴訟或者參與訴訟 [4]。與我國相比,可見一斑。
針對我國現階段的環境訴訟制度,以及相關問題的出現,個人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法律措施來完善環境訴訟制度:
第一,將環境權列入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即,公民有權去享受綠色、健康的環境,有權對周圍環境的坡度提出異議,并要求賠償,并受到法律保護。
第二,將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范圍寬泛化。不僅僅是環保局、檢察機關以及相關環保組織。環境是大家的,所有人都應對生存環境進行保護,并且有權抵制一切破壞環境的行為。
第三,簡化環境公益訴訟程序,克服“舉證難”和“鑒定難”的不足。采取舉證倒置,設置專門環保機構,將此類案件成交訴訟,不必區分行政訴訟或者民事訴訟,盡量達到“一站式服務”。
5 結束語
環境公益訴訟,是我們享有健康環境的權利,是我們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礎。如果連最起碼的生存環境質量都無法保證,又如何去構建生態文明系統?誠然,沒有絕對的權利,我們在享有手中的環境權進行公益訴訟時,也應該去履行我們應盡的義務,從而徹底實現綠色環境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楊凱.從三起環境關聯訴訟案例看環境公益訴訟之開端[J].法律適用,2010(3).
[2]付健.論環境權的司法救濟途徑[J].江漢論壇,2006(6).
[3]徐真,潘毅,陳秀超.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確定[J].重慶行政,2010(12).
[4]黃旖旎.論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立法[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2).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