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民 陳紅柳
摘 要:目前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埋頭干的現象仍然無奈的存在,這樣的課堂缺少師生互動的靈氣,更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要改變這種低效的局面,教師必須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有效思維。本文就一堂語文課的實錄,嘗試對學生思維狀況進行初淺的分析,反思搭建有效思維“支架”的積極意義,目的是使學生進行有效思維,引導學生思維向潛在的、更高的水平發展。
關鍵詞:有效思維 思維的支架 有效的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134-02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學校正嚴格執行“三項規定”,落實“五個嚴格”,保證“一小時運動”,用于輔導學生在校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將進一步壓縮。在這樣的背景下,“減負增效”必然成為教學研究新一輪核心話題。立足課堂,優化課堂教學,追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也必然成為教學實踐的核心抓手。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苦于學生思維不活躍,運用知識不靈活,于是迫于無奈,選擇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強迫學生死記硬背,往往在不自覺中回到“少、慢、差、費”的尷尬教學局面。筆者認為,造成這個尷尬局面的原因在于缺少科學的教學設計,我們往往在教材分析上下足了功夫,而忽視了學生學習時的思維狀況。教師教是為了學生學,教師教什么由教師來主導,學生怎么學、學得怎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思維活動狀況。因此,為了學生學得更有效,研究學生思維活動狀況也就迫在眉睫。研究學生思維狀況,就是研究學生原有的思維發展水平和思維活動時所能達到的高度,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思維活動有效性。
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告訴我們,不僅要純熟地掌握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思維,即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了解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并根據學生所擁有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尋找其最近發展區,把握最佳的教學契機,為學生的有效思維搭建支架,以引導學生向著潛在的、更高的水平發展。因此,我們的教學就應該努力為學生搭建有效思維的平臺,使學生在已有知識、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有效思維活動,快速、準確獲得新的見解,新的發現。
下面是筆者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的教學片段以及課后的反思。
師:文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歷來被認為是寫月的傳神之筆,許多優秀的文人對此有過精妙的評論。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賞析時切入的角度),相信我們也有能力來發現其中的妙處。聯系前幾周所學的知識,思考后說說你的發現。(激趣的提問后,強調“聯系所學知識”,從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出發,為學生搭建思維的平臺。)
生1:用了比喻的修辭,用透明的水來比喻皎潔的月光,用水中藻荇來比喻竹柏的倒影。這句話突出了月色的皎潔美好。(從修辭角度對優美語句作賞析是學生常用的方式,也是大部分學生已經達到的思維水平。)
師:分析非常到位,用比喻的修辭能使美景更具體可感。其他同學有新的發現嗎?
沉默……(思維停滯,缺乏思考的抓手)
師:賞析的角度除了從修辭角度切入,還有其他嗎?最近我們學過的課文中還提到過其他切入的角度嗎?(回歸問題的本身進行思考,也試著為學生思考搭建臺階、搭建腳手架。)
生2:可以從描寫的角度來分析。在學《小石潭記》時,有段文字無一“水”字,卻句句寫水,是通過魚、光、影等從側面烘托水的清澈。這段文字也無一“月”字,卻處處寫月,也是側面描寫。(學生的思維在已有的知識平臺上有了攀高的趨勢。)
師:你的發言很有價值,提供了我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但分析時是否準確?
生3:我覺得不全是側面寫,前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是正面的描繪,是用比喻正面在描繪皎潔的月色。
師:是啊,前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同剛學過的《阿里山紀行》中“這潭猶如山間一面明鏡”寫法一樣,用比喻的方式正面描繪事物的特征,只不過這里隱藏了本體。整句話正面、側面相結合,收點染并用之妙,從而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讓學生在熟悉舊知識的前提下,在有梯度的思考中逐步過渡到新問題。)
生4:《小石潭記》中寫魚,動靜結合,富有情趣。這里寫月,我也有這種感受,前半句是靜態的,寫月色靜如水;后半句是動態的,寫樹影婆娑。
師:(鼓掌)(學生個體的最近發展區和教學的最近發展區開始交集,學生隨著舊知被喚醒,思維活躍有效,逐步達到舉一反三的境界。)
生5:在以前學習中,老師經常講“一切景語皆情語”,我想這里也是吧?這皎潔的月是作者胸無雜念之心吧。(讓人吃驚,學生竟能有此思考,能跳出眼前之景,而入作者的之心。學生在原有發展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學生思維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師:(再鼓掌)同學們的回答真精彩,我為你們呈現出的智慧而高興。希望以后的學習中多聯系已有的知識分析問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境界。
這堂課的進程,出乎我的意料,并沒有出現預設中的復雜困難的教學局面。在解讀文本時,學生完全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憑借已有的知識結構,合理地聯系剛學課文的內容,順利完成了課文解讀,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好。
這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有效的,學生的思維順著支架不斷攀高,學生在原有發展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學生思維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課后思考這堂課成功之處,首先在于我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非常熟悉。在教學時,選擇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的教學內容至關重要,尋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有可能點燃學生有效思維的火炬。上面的教學中,賞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話所切入的角度,如比喻的修辭、描寫的角度、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等,在不久前學過的《小石潭記》、《阿里山紀行》兩文中有涉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正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是學生能進行有效思維的基礎。
其次,對學生思維發展所能到達的高度有明確的預設。學生要通過聯系已有的知識水平從多角度切入思考,有新發現,有個性化的解讀,能達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境界。期望學生達到他所能達到的新的思維高度是學生能進行有效思維的的動力。
更關鍵的是,為學生的有效思維搭建一個能不斷攀升的支架。使學生從最熟悉的比喻修辭角度切入思考,再引導學生從最近學過的課文中尋找啟發,聯想到正面側面、動靜結合等表現手法,最后從反復朗讀思考中由景入情,使學生深入作者內心世界,品悟到文句妙處所在。讓學生的思維有了抓手,就能促使學生“跳一跳,摘好桃”。搭建一個能讓學生思維不斷攀升的支架,是學生能進行有效思維的根本保障。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習與發展是一種社會和合作活動,它們是永遠不能被“教”給某個人的,它適于學生在他們自己的頭腦中構筑自己的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首先得明確自己的角色,我們是學生思維的“促進者”,我們要做的是指導、激勵、幫助學生思維得到發展。其次,要明確在教學過程中熟悉學生知識水平、知識水平要比熟悉教材來得更重要,你必須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以及學生通過發展可能達到的更高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然后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所要教的知識,并藝術地激發學生的有效思維,進行有效教學。當然,在教學進行中,學生的思維不會無緣無故的跳躍上升,努力搭建好學生有效思維的支架至關重要,這是學生能進行有效思維的平臺,學生思維能得到發展的必然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得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因此若要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搭建好學生思維平臺,讓學生思維能順著支架不斷攀高,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改變“教師臺上設問頻頻,學生臺下默默無聞”的尷尬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 袁平,劉蓉.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0):78-79.
[2] 趙巧玲.明確“最近發展區”,營造“可教學時刻”[J].今日科苑,2009(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