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文迪 關濤
中國瑞士自貿區的中醫藥經濟效應分析及對策研究
●喻文迪 關濤
中國瑞士自貿協定是我國同歐洲大陸國家締結的首個自貿協定,該協定涵蓋內容廣泛,將為兩國經貿合作開啟更廣闊的空間,涉及中醫藥領域的合作是其中亮點之一。文章在概述了中瑞自貿區構建背景以及瑞士中醫藥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從貿易效應、福利效應、產業效應、示范效應等四個方面分析了自貿區將會在中醫藥行業所產生的影響,并提出中國的應對之策。
中瑞自貿區 中醫藥 經濟效應 對策
中醫藥傳入歐洲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但在瑞士開展的還較晚,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初露端倪到如今的千余家診所,在瑞士這塊面積僅為我國重慶市一半的富饒土地上,中醫藥已從一股“熱潮”中發展成一門產業。2013年7月,中國瑞士兩國成功達成雙邊自貿協定,并有望于2014年7月正式生效,相較于同我國簽署的其他自貿協定,該協定亮點之一是就構建兩國中醫藥合作對話機制、瑞士中醫藥的報銷問題等做了明確規定,這將對中醫藥學在歐洲的傳播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中瑞經貿關系由來已久,且近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迅速。據我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對瑞士進出口總額為22億美元,2011年達309億美元,是2000年的14倍。據瑞士聯邦海關管理局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為瑞士第七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據瑞士企業駐亞洲最大的聚集中心——上海瑞士中心(Swiss Center Shanghai)的消息稱,2013年瑞士共向中國(含香港)出口貨物149億瑞郎,中國成為瑞士第三大貿易伙伴。瑞士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國家,據瑞士鐘表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瑞士對中國大陸鐘表出口額位居第三,中國香港居首。中國經濟處于轉型期,中國目前一些領域深層次的改革給瑞士公司提供了新的機遇,瑞士是中國在歐洲的第六大外資來源國,瑞士公司對在中國業務的信心近年來顯著加強。
2011年1月,中國瑞士自貿區談判在瑞士達沃斯正式啟動,歷經九輪談判,2013年7月6日,中國商務部長高虎城與瑞士聯邦委員兼經濟部長施耐德·阿曼在北京正式簽署了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協定。目前,中國已經同東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蘭、新加坡、秘魯、冰島等2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2個自由貿易協定,中瑞自貿協定是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簽署的首個自貿協定,也是中國同世界經濟20強國家簽署的第一個自貿協定,同時也是我國近年來簽署的水平最高的自貿協定之一。在世界經濟整體增速緩慢,歐洲債務危機重重,復蘇艱難的情況下,中瑞簽署自貿協定,對歐洲經濟復蘇,以及世界經濟整體發展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1.萌芽階段(1969-1995年)。在19世紀70年代以前,中醫在瑞士醫療領域的應用還很少見,1969年創建的“瑞士針灸和中醫協會”是瑞士成立最早的民間中醫藥組織之一,初始會員僅幾百人,多由對傳統中醫藥感興趣的醫師和藥劑師組成,其宗旨是為協會會員和瑞士當地居民提供針灸、推拿、拔罐、中藥等服務,推廣中醫藥在瑞士的傳播①。這期間,中醫只被極少數瑞士民眾關注和了解,雖有70年代尼克松總統訪華后在歐美國家掀起的“針灸熱”,但中醫在瑞士的應用仍受局限,還一度受到當地主流醫學的排擠。
2.穩步向前階段(1995-2004年)。中醫藥在瑞士真正發展是在1995年以后,當時以瑞士傳統中醫藥國際股份公司(TCM International AG)與瑞士大型醫療機構哈爾斯蘭登集團(Hirslanden Group)合資開辦中醫連鎖診所最具代表性,而瑞士傳統中醫藥國際股份公司則是由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傳統醫藥國際交流中心實際控股,歷經10余年的發展,到2004年,瑞士全國獨立開設中醫診所約有20家,而他們就占8家②。瑞士的中醫診所雖然規模不大,但是環境舒適優雅、各種中醫器具配備齊全,一般都采取預約服務,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1999年,瑞士政府將針灸、中藥等中醫診療費納入附加保險體系,瑞士民眾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性投保,這一政策在給患者帶來福音的同時,也為中醫藥在瑞士的傳播打下良好的根基。
3.蓬勃發展階段(2004年至今)。據瑞士唯一官方中文媒體瑞士資訊(www. swissinfo.ch)的數據顯示,瑞士目前約有200余種包括中醫在內的補充療法,約有兩萬名醫務人員提供這些療法的服務。截止2009年,瑞士約有1000家中醫診所,中藥廠2家,中醫從業者達5000人。
根據《瑞士聯邦疾病保險法》,每一位在瑞士居住的公民均需購買一份強制性基本醫療保險;另外,投保人可自行選擇保險公司和投保方案購買附加險。2009年以前,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須自費或通過購買附加險來覆蓋。2009年,瑞士26個州經全民公投以67%的明顯優勢正式將中醫等補充和替代醫學療法納入瑞士基本醫療保險范疇,中醫在此受到了與西醫同等重視,該法的出臺在瑞士中醫藥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隨著中醫藥在瑞士蓬勃發展,瑞士傳統中醫行業協會、日內瓦針灸醫學會、瑞士中醫針灸學會聯合會、瑞士針灸協會、瑞士耳科與針灸學會等行業協會和學術組織相繼成立,這些機構為當地中醫從業人員在瑞士爭取與西醫同等地位,推動中醫藥在瑞士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貿易效應。中瑞自貿區的建立及深度發展,將對兩國貿易產生深遠影響,兩國的貿易流向和貿易條件都將發生變化。從中醫藥行業來看,自貿區內,兩國間的中醫藥產品關稅將會降低或減免,貿易壁壘進一步消除,中醫藥服務貿易自由度也將進一步提高,貿易創造效應的積極作用將超過貿易轉移效應,而在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的綜合影響下,即產生了貿易擴大效應③。
中藥歷來是中國具有優勢的出口商品,中國出口到瑞士的中藥類產品一般分為中成藥、提取物、保健品、中藥材及飲片五大類,其中,提取物占比最大,約98%以上,中成藥占比最低。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雖受歐盟傳統植物藥(草藥)注冊程序指令生效影響,中國出口到瑞士的中藥類產品達1832.8萬美元。從經濟開放度的角度分析,瑞士是一個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國家,中國的貿易開放度和投資開放度均低于瑞士,但中國經濟開放度總體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體現了中國積極融入世界經濟的姿態,中瑞兩國產業結構差距較大,具有很強的資源互補性④。瑞士本身就是一個醫藥生產大國,擁有諾華、羅氏等著名醫藥企業,且許多藥品的生產就是以出口導向為目的,中瑞兩國在中、西藥生產、研發、進出口領域合作潛力和空間巨大。
2.福利效應。對于瑞士而言,兩國中醫藥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規模的擴大會帶來瑞士經濟的持續增長,并帶來國民收入的增加。一方面,瑞士民眾作為中醫藥服務的直接受益者,因兩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得到了進一步促進,使得中國更多更好的中醫藥產品和服務進入瑞士,其福利水平將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對于瑞士中醫藥服務的提供者來講,一部分瑞士中醫診所等相關機構因享受不到自貿區的成果,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淘汰,而大部分中醫診所或相關機構,因受到了來自中醫藥來源國中國方面的刺激,也將會享受到更低成本的中醫藥產品和人工成本而帶來的福利。
對于中國來說,出口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而作為中醫藥貿易的出口國,貿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將為中國對瑞士中醫藥產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出口帶來新的突破口,其正面影響必將遠遠大過負面影響。當然,瑞士先進的醫療技術,如舉世聞名的羊胎素、疫苗產品等也將會對中國中醫養生保健、醫療市場形成沖擊,側面刺激我國中醫藥行業的發展。總體而言,自貿區的成果終將惠及我國平民百姓。
3.產業效應。自貿區的發展會促進中瑞兩國衛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以勞動力為代表的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是重要的表現形式,中瑞自貿協定中明確雙方應加強合作,促進中醫從業人員在瑞士的流動,包括中醫從業人員申請瑞士工作許可要求和條件,中醫從業人員申請在瑞士進行短期和長期工作許可的標準等,而在中醫從業人員國際流動的同時,帶來了中醫藥技術的國際轉移。
從瑞士的角度來看,瑞士的中醫藥服務市場在自貿區的大背景下將面臨重新洗牌的威脅,各中醫診所或相關機構將想方設法降低中醫藥服務成本、提高中醫藥服務質量和水平,使中醫藥資源得以更有效的配置,同時也會對瑞士主流西醫學產生沖擊,側面刺激瑞士西醫學發展以及中西醫融合。
為明確市場定位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式。本次調查中,我們共發放問卷250份,收回235份,其中有效問卷200份,有效率88.1%。
從中國的角度分析,自貿區有利于我國處于比較優勢地位的中醫藥外向型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整個中醫藥行業的技術效率,我國衛生行業也會因與瑞士主流醫學的進一步融合而形成正面刺激,從而推動我國衛生經濟的良性發展;當然,也會使我國處于劣勢的中醫藥企業遭受負面影響,甚至被淘汰出局。
產業效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經歷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體現,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產業效應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的特點⑤。中瑞自貿區所帶來的中醫藥動態產業效應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國際競爭優勢,在為兩國人民帶來福利的同時,也使得其他歐洲國家很難模仿。
4..示范效應。自貿區的發展不僅會使區域內的經貿往來增加,加快區域內國際資本的流動和技術轉移,也會降低區域內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成本,刺激投資,使成員國相互影響增大,提升自貿區的整體國際經濟地位⑥。中瑞自貿協定的工作方案中進一步明確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瑞士聯邦公共衛生辦公室應通過適當方式促進與中醫藥有關的合作與交流,鼓勵雙方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加強中醫領域的合作和研究,這為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中瑞自貿區的成功建立將會為中國同除瑞士外的其他歐洲國家帶來良好的示范引導效應,文化是經濟的重要體現,作為中國文化寶庫中一朵奇葩,以針灸、推拿、中藥、太極、氣功等為主體的中醫藥文化表現形式正越來越受到歐洲人民的追捧。中歐文化關系是中歐長期關系的第三個支柱,相對于政治關系和經濟關系,中國和歐洲在主張文化多元化方面不謀而合,這種聚同存異的態度為中歐中醫藥文化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⑦。雖然在中醫藥國際傳播的進程中,中國時常被中醫藥文化輸入國冠以“文化滲透、文化侵略”的帽子,但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不會因此而停滯不前,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正以其“簡、便、廉、驗”的特色優勢被越來越多的歐洲民眾接受。
1.重視并強化中醫藥標準化體系建設。中醫藥標準化建設是一項事關戰略性、全局性的工作,是中醫藥領域未來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要認真貫徹和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制的《中醫藥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基礎標準、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等中醫藥標準體系建設,完善中醫藥標準化支撐體系建設,為中醫藥標準化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注重和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聯絡與溝通,促進中醫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行業組織標準與國際標準統一與協調,使我國在中醫藥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能力和話語權進一步加強,加強中醫藥標準的應用與推廣。
2.推動現行中醫藥貿易機制與國際規則深度接軌。通過整合和優化中醫藥資源,在積極引進瑞士資本進入中國中醫藥行業的同時,鼓勵和扶持中國的中醫藥企業進入瑞士市場。進一步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發揮好市場對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增強民營中醫藥企業自主改革與創新的能力,為推動中醫藥行業當前運行機制與世界貿易組織(WTO)制定的國際慣例深度接軌創造有利條件。
3.加強中醫藥外向型企業的內功修煉。在瑞士,中醫診所雖遍地開花,但中草藥廠家卻很少,這與瑞士高標準的草藥檢驗標準不無關聯,當然一些有實力有遠見的企業如瑞士(蓮福)中醫藥集團(China-Med Group)借中瑞自貿區成立之際新建了草藥廠。每一批進入瑞士的中草藥產品都必須經過嚴格的重金屬、農藥殘留、微生物指標等技術檢驗才能使用,瑞士一些中醫診所也會因負擔不起不菲的檢驗費用而遭淘汰。瑞士中醫藥相關機構給患者開具的中草藥,相當一部分是通過中國臺灣或英國等進口或轉口貿易的方式進入瑞士市場的,而中國大多數中草藥產品無法以藥品的身份進入瑞士,而是特殊食品、保健品、膳食補充劑等名義進口,這不僅與瑞士嚴格的技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有關,也反映出了中國中醫藥產品自身質量和技術水平不過硬。不斷加強中國中醫藥企業內功修煉,積極促進中醫藥產品和服務進入國際市場,是提升中國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和推動中醫藥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
4.加強中醫藥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中醫藥國際化人才是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主要傳播者,當前,培養中醫藥國際化人才的重任主要由中醫藥院校擔負,要鼓勵和支持中國中醫藥學術組織及教學和科研機構與瑞士相關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改革、勇于創新,建立穩定的中醫藥國際人才培養機制,優化現行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加強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外語能力培養及對瑞士當地文化的了解,促進中西醫有機融合。
注釋:
①郭堯杰.近年來瑞士中醫針灸的發展概況[J].中醫外治雜志,2005(6)
②張虹,沈毓龍,郭靜華,黃琳.中醫針灸在瑞士的發展現狀和啟示.中醫藥管理雜志,2004(2)
③莊宗明主編.世界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④毛加強,鄭文慧.中瑞自貿區建立的經濟基礎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2(3)
⑤Anita M.McGahan,Michael Porter,How muchdoes industry matter,really[J]. StrategicManagementJoural,(1998),Vol 18,15-30
⑥岳文,陳飛翔.積極加速我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步伐[J].經濟學家,2014(1)
⑦劉麗榮,未來十年的中歐關系,歐洲研究,2013(6)
(作者單位: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 北京 100101;通訊作者:關濤)
(責編:呂尚)
F752
A
1004-4914(2014)09-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