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欣
隨著語言教學理論研究的新發展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國英語傳統課堂教學的理念和模式愈顯落后。毫無疑問,網絡多媒體將以其強大的信息提供功能和遠程信息交換功能被應用于教育領域.它將以其豐富的媒體,如視頻、音頻、文字、影像等使課堂教學變得不再枯燥死板,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必將改變師生在傳統課堂中的角色和地位,從而促進教學理念和模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借助網絡這個平臺,教師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教育技術豐富英語教學,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顯得尤為必要。
一、網絡環境下初中英語教學的實施策略
1.運用網絡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根據教學內容及其特點,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拓展課堂容量,增加與初中英語教學內容有關的動畫、影像、圖片等素材,利用優美的外國名曲、生動的卡通動畫等聲、色、圖、文多種媒體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愉快的語言學習氛圍,讓學生從上課開始就進入充滿活力、引人入勝的學習境界。還可充分運用教具、學具、電教媒體等教學手段模擬演示,讓學生直觀感知、動手操作,變抽象知識為具體。這些融合信息技術方式的運用,都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在具體教學中,筆者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百度搜索并下載英國排行榜的經典歌曲,采取每周一歌的方式讓學生去聽。在這樣一種沒有壓力、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生英語學習演變為一種樂趣,因為有趣,很多歌詞中的語法現象、知識點,學生會主動去解決。
2.運用網絡教學,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網絡環境中的教學交互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活動是否發生、如何進行,完全是由學生根據自己學習需要而定。在這種互動活動模式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資源來進行學習,還可以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任務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或有疑問時,可以通過交互式界面向教師提問。教師通過交互界面對于許多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交流空間師生展開討論與協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見。在這種互動活動中教師常常作為活動的引導者、幫助者,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總之,網絡教學可以更好地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成了課堂中的主角,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3.運用網絡教學,可以拓寬初中學生學習視野。教師可以通過訪問網站收聽英文廣播或進行英文聽力在線交互訓練,指導學生的英語聽力學習。通過網絡的語音傳輸功能以及網絡廣播,可與世界各地的朋友進行實時的多媒體的(語音和視頻)信息交流,加深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語國家的了解,豐富初中學生的知識,更深一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與語言習慣。此外,筆者讓學生每天從知名英文新聞網站瀏覽最新的國際新聞,第二天請兩位學生輪流講一則新聞,并請其他學生提問。筆者就國際、國內時事適時進行點評,大大拓寬學生知識面。
4.運用網絡教學,實施任務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更強調培養學生獨立或合作獲得知識信息,對信息進行加工并輸出以及獨立研究和創新思維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學習的實質是個體參與實踐,與他人、環境等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形成參與實踐活動能力的過程。建立在這種理念上的英語教學以完成特定“任務”為驅動,把學習者、教師、教育信息、教育媒介、教育目標和教育過程等因素納入一個有機聯系的系統,把語言學習和各種能力培養形成于完成任務的過程之中。通過了解相關的資料和信息,鍛煉學生閱讀能力及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能力。
全班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經小組討論分工,各成員明確各自的任務;分頭行動,搜集資料,在此過程中各組成員保持交流;小組討論并就各成員通過網絡資源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整理,然后展示小組成果。匯報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通過做幻燈片來進行介紹,也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教師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完成任務。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得到維護,但不代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無事可做。恰恰相反,教師應該起到關鍵的橋梁作用,無論是課堂的組織,任務的分配。小組的調度,還是材料的選用,每一個環節教師都應與學生同行,并隨時做好協調。
二、網絡環境下的初中英語教學的新要求
1.網絡信息技術要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網絡信息技術的確有許多優勢,但也不是教學的唯一選擇,有時一些常規的教學手段的功效不遜色于信息技術。錄音機、幻燈片甚至黑板、粉筆、掛圖等傳統教學工具仍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適用場合,不能因為有了現代信息技術就盲目排斥甚至放棄傳統的教學方式。
2.教師的角色更加重要,對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說明在網絡信息技術環境中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師要具有網絡知識和網絡技術的能力。不僅僅要具備制作課件、網頁,而且對于在教學過程中網絡的一些突發事件和問題具備一定的處理、解決能力。二是對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全局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環境中學生在接受各種信息刺激的時候,容易出現興趣轉移,偏離課堂學習內容,如若放任自流,則教學效果必將大打折扣。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既讓學生有學習自主性,又要避免其偏離課堂。
3.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注重認知規律、教與學的完美結合,而不是單純制作出精美的課件。我們還必須考慮人的學習規律:在人的記憶效果中,單一的閱讀能記住內容的10%,僅憑聽能記住20%,聽看并用能記住50%,通過交流能達到70%。這說明了在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教與學雙方的互動,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夠顯著提高。
教師上課前如果已設計好一個“完美”的課件程序,上課時只需要程序化地按鍵,課件便會按順序“播放”下去。這就忽略了對教學本質的追求,課堂上的計算機代替了教師的教,致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嚴重限制。
在網絡環境中,教師的作用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一方面,教師富有人情味的親切話語,流暢漂亮的板書、得體的體態語言等都是機器不可取代的。另一方面,學生固然可以通過教師事先準備好的課件、網頁以及互聯網了解多方面的知識,而教師有的放矢的點撥和精要的講授也尤顯重要。
新的教學環境下,強調利用情境、協作、會話及資源等學習環境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和目的。網絡正在逐漸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也在改變著我們現行的教育方式.信息技術和英語課程的整合是大勢所趨。但它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在這種環境下的英語教學設計也要在不斷地探討摸索中迅速地完善。
【參考文獻】
[1]胡俊.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及其教學模式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5,1
[2]陳萍,崔洪.對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的再思考田. 教育與職業,2006
[3]趙躍生.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模式探討.教育信息技術,2005,1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第一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