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 要】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提出這樣的要求“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培養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幾年來高考歷史試卷非常重視貫徹新課程的這一理念,援引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設問新角度。這就要求教師平時教學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細讀教材內容、深度挖掘其隱性知識、合理整合歷史信息。
【關鍵詞】高中歷史;層進式;教學
這種解讀、挖掘和整合是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一方面,它要求歷史教師在新課改下批判地創造地運用教材,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智慧提出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課堂動態的生成,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聯想、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
一、巧設問細讀教材,追溯歷史來龍去脈。
法國年鑒學派大師馬克·布洛克說過“統帥和啟迪歷史研究的是理解。”“細讀教材”區別于蜻蜓點水、水過無痕似地“泛讀”,也不同于一遍又一遍地機械地“復讀”。“泛讀”和“復讀”教材僅僅是停留在知識表層,只能重復一看就懂的淺顯信息。“細讀教材”就是對教材進行徹底地深入地解讀,讀出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讀出字里行間的隱性信息,讀出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在讀中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
如某教師在講授羅斯福新政的具體措施時,用問題串引導學生細讀教材,梳理歷史知識網絡:在金融方面為什么要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在工業方面為什么要限制企業的規模,規定最高工作時間和最低工資水平?在農業方面為什么要減耕減產?這些措施都是圍繞解決什么矛盾?這些措施又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實行美元貶值,就使得國際市場上美國產品變得便宜,從而刺激出口;限制企業規模是為了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規定最高工作時間和最低工資水平是為了保護工人階級的利益,緩和社會矛盾;農業方面減耕減產是為了提高并穩定農產品的價格等等。而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緩解“生產與銷售”這一主要矛盾,這些措施都體現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特點。通過層進式追問,學生深入細讀教材,讀后水到渠成地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網絡。
二、引史料深挖教材,探究歷史本質規律。
后現代主義史學認為,歷史是一種思維的產物。蘇霍姆林斯基也曾提出:“如果你想教你的“頭腦遲鈍”的學生學會思考,那就請你把他們領到思維的源泉那兒去……只要點燃思考的火花,學生就想知道更多,就想更深入地思考新的現象。這種意愿、愿望就是加速思維過程的活動性和推動力。”
“挖掘教材”是指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和思考歷史事件的本質,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教師可以搜羅史料,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運用聯系比較、分析歸納等思維方式,深入分析歷史事件的本質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歷史規律,點燃課堂上學生的思維火花。
如某教師在教授《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時,呈現材料:
維多利亞18歲成為英國立憲君主,她學會了心平氣和地與首相共事,哪怕她心底里非常討厭這個首相,但仍然尊重政府的決策。
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是英王維多利亞的外孫。在領導德意志統一的過程當中,首相俾斯麥成為整個德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但是在1890年,因為威廉和俾斯麥兩人在外交政策上發生分歧,雖然俾斯麥一肚子委屈,威廉依然解除了他的首相職務。
探究的問題是:同樣作為立憲君主,祖孫二人的表現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這就要學生聯系所學的,并進行聯系比較。
從具體的歷史故事(情境中)提出探究問題,自然、貼切,既明確指向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英國和德國的君主立憲政體的內容和區別),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學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深度挖掘,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釋這些歷史現象,從而揭示出歷史事件的本質。
英: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內閣首相只對議會負責;
德:帶有濃厚的封建殘余,君主是實、立憲為虛;宰相只對皇帝負責。
三、定主題整合教材,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由于教材專題式編排體例的限制,使得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人為地割裂開來,或者某一主題的內容出現分離,跳躍,使其零散的隱蔽的分布在不同的章節中。“合理整合”就是圍繞某一主題將蘊藏的歷史信息進行重新挖掘、整合,按歷史的內在聯系將其有序的聯結起來,使這些知識在更高層面系統化,形成一個簡明的、直觀的、完整的知識體系。
如關于現代世界的兩種現代化模式,分散在必修二的第四、六、七單元中,某位教師指導學生對教材整合、構建了如下的知識體系:
通過對教材的整合,打破原來的單元隔閡,把與“現代世界兩種現代化模式”相關的歷史事實有機串聯起來,將知識點化繁為簡,既提高了學生對“現代化模式”的整體感知能力,又能從兩種模式的聯系比較中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比較、分析、歸納能力。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列敏可曾說:“歷史是夢想成就和失落的地方。”歷史教師善于引導學生“細讀教材”“挖掘教材”“整合教材”,讓歷史課堂成為學生成就夢想的地方。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馬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