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鳳
導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重要載體,擁有一份好的高質量的地理導學案是學生進行有效自主學習的關鍵,也是地理教師提高教學實效的得力助手。
一、導學案使用的原因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限時講授,師生、生生之間合作學習,學生踴躍展示。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要實現這一教學過程,就必須打破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方式。基于我們學校學生的基礎,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課時緊,任務重,采用導學案式的教學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并且在我校地理教學中取得一定的實效,為學生順利通過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以及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地理成績打下堅實的基礎。
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探究、展示、生成新知;利用導學案,學生在課后可以進行課堂反思以及復習備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二、精心設計導學案
為了更好地把導學案與課堂實效結合起來,我一般把導學案分為四大部分,即:學習目標、基礎知識、課堂探究和達標鞏固。
1.研讀課程標準,確定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需要教師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省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在教師參閱新舊各種版本教材下,生成學習目標,從而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
2.精設預習問題,自學教材內容
教師能否設置高質量的預習問題是驅動學生進行有效預習的關鍵。問題的設置要注意基于教材,略高于教材。預習問題應該能較為全面地覆蓋教材內容,答案也往往能夠在教材中找到依據。當然也有一部分問題的設置要略高于教材,讓學生有進一步思考和分析的空間,答案需要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初步整合和簡單分析后獲得。當然基礎知識部分也可以以填充式的形式出現。
3.巧設探究案例,推動課堂探究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能使學生津津有味地學習知識、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因此,教師在平時導學案的設計中精選案例,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產生矛盾,并提出要求和必須解決的問題,有趣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4.選取典型試題,實現鞏固達標
試題的選取要基本包括兩個方面:鞏固基礎知識和提升糾錯。為使試題與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相吻合,對有些常見題目作適當的改編,甚至是原創。
三、導學案的課堂實施
【導學案實例】(截取課堂片段)
地質構造——褶皺
【學習目標】
1.了解褶皺的基本形態。
2.掌握正常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3.理解褶皺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4.了解地質構造規律在生產、工程建筑上的應用。
【基礎知識】(略)
【課堂實錄】
課堂探究一:褶皺的形成原理(圖片略)
教師:請同學們對照兩組圖片,結合教材花2分鐘完成探究活動一
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展示:地表巖層最初形成一般為水平或接近水平,實際上,在山區常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巖層卻是傾斜彎曲的,我們把這種因地殼運動引起巖層一系列的彎曲變形,成為褶皺。
課堂探究二:褶皺的基本形態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教師: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對比圖片分析,根據褶皺彎曲方向的不同,可分成哪兩種基本形態?
學生組內合作,教師巡視點撥。
生1:巖層向上拱起的部分為背斜構造,向下彎曲的部分為向斜構造。
生2:A處巖層結構完整,而C處部分缺失,但兩處巖層都是向上拱起,所以都是背斜,同理B、D都是向斜。
教師:背斜、向斜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態,它們對地表形態有何影響?
生3:A處是背斜成山,而C處是背斜成谷;C處向斜成谷,而D處是向斜成山。
教師:我們一般把A、B構造形成的地形成為一般地形;而C、D構造形成的地形稱為倒置地形,那么這種倒置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展示圖片,學生分析)(圖略)
生4:圖中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體破碎,易被侵蝕形成谷底,而向斜槽部受擠壓力的作用,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利用PPT,動畫展示并驗證)
教師:背斜是被侵蝕成谷的,而向斜則因兩側背斜構造被侵蝕掉反而成為山嶺,由此可見,背斜可成山也可成谷,向斜亦然。所以,在野外判斷背斜、向斜只憑地表形態判斷是不可靠的,關鍵是看巖層走向。
課堂探究三:褶皺對生產實踐的指導意義
(利用PPT動畫展示地殼中油、氣、水的存儲狀況)
師生共同探討:
教師:我們剛才講過褶皺是巖層在水平擠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由于不同巖層巖性不一樣,在彎曲變形時的幅度不一樣,巖層產生空隙,有利于儲存油、氣、水等資源。
生1: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生2:修建隧道應選在背斜頂部,此處巖層呈天然拱形,不易形成坍塌,且不易積存地下水。
在我校,地理課堂導學案的使用已成傳統,但每份學案并非循環使用,在原有學案的基礎上,根據課標,關注考查知識點的變遷,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多渠道關注最新資訊,重新打磨課堂探究案例,研究知識點最新考查形式,真正做到課堂上讓學生低負高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李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