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錦彪
中學時代是學生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渴望在青春的歲月中,思想能日臻成熟與完善。語言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傳承著人類歷史積淀的精髓。課堂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英語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重任。 英語教學中既要注意遵循語言教學的規律,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發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他們的交際和閱讀能力;又要注意將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教學之中。
一、在解決英語問題的過程中滲透德育
許多英語問題無法解決,并不是問題太復雜或知識、能力不足,而是缺乏自信、毅力、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品質。要培養這種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滲透,我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學生的學習總是有一定動機的,動機的強度不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心理學家的試驗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動機的強度和解決問題的效率成正比。許多學生認為英語不是母語,學習起來太難,提不起學習興趣,因而失去學習動機,影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有許多學生害怕學英語,一遇到難題不是積極地解決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我不會,然后干脆就放棄了。態度消極,缺乏解決困難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意志的水平往往以困難的性質和克服困難的程度為衡量標準。還有許多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不易擺脫知識點用途的固有觀念,從而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在高中英語的學習中,往往要求學生具備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能力,但是由于高中英語與初中英語在知識抽象性、密度性、獨立性方面的巨大差異,很多學生仍沿襲初中的思維方式,從而對高中英語問題的解決產生很大影響。有許多學生平時學習成績還不錯,但往往考試時發揮不好,一進考場就緊張得不得了,平時會的題目也不會了,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考試成績。可見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讓學生以輕松的情緒迎接考試,會使思路敏捷,有利于解決問題。
下面以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的“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為例,我就如何將德育滲透在日常教學中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本單元的課堂導入環節(warming-up),我提出以下幾個問題:①Do you get on well with your homework?②Do you often help old people or little children when they need help?③ Are you willing to do public service work without any pay?要求學生在思考之后給出答案。有的學生回答yes,有的學生回答no,其中前兩個問題的答案以肯定為主,但當問及第三個問題時,不少學生回答no。由此可見,不少中學生已經染上了當今社會的流行“病毒”——一切向錢看。對于學生的回答,我當時并未置可否,只是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目的是讓學生先發現自己。緊接著在pre-reading環節中,我選擇了教材給出的六位偉人 ,讓學生分組討論他們的生平事跡,并讓學生同時思考以下問題:Why do you think they did so? What qualities can you find in them? 之后,我再次讓學生各抒己見。這時,學生回顧剛才warming-up中的第三個問題,認識到了與偉人相比,自己多么狹隘和不足。試想,現在很多青少年對老師和家長的思想品德說教都有一種逆反心理,如果我們直接指出他們的缺點和不足,他們未必接受;而通過這種自我發現的方式,可以給學生更大思考和判斷的空間,讓他們沒有被迫的感覺,卻能達到幫助他們強化個人社會責任感的效果的目的。
第三個環節為reading,文章通過窮苦黑人工人伊萊亞斯之口,講述了曼德拉的生平事跡。文章分成了兩部分,第一部分伊萊亞斯向我們介紹1952~1963年間的遭遇;第二部分伊萊亞斯講述了他本人在羅本島監獄得到了曼德拉的幫助,非國大(NC)掌權后,他回到羅本島監獄擔任導游。這種寫作方法有別于慣用的直敘手法,盡可能剔除了作者的主觀看法,留給了學生更大思考空間。通過利用這個故事,啟發學生自主思考、發現曼德拉的偉大之處。
我的具體做法如下:要求學生進行first reading(粗讀)之前, 先留給他們這個問題:What did Mandela do for the black people?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第一遍閱讀掌握故事梗概,分析總結出這位偉人的優秀品格,如active(積極的),helpful(助人),unselfish(無私的),determined(堅定的),dedicated(奉獻的、獻身的),等等。學生的閱讀任務明確,很快就完成了對這位偉人的初步認識。在進行second reading(精讀)時,我利用comprehending中的True or False的練習,拿剛才在first reading中總結出的曼德拉的優秀品質進行一一對應,如其中有三個句子是這樣的:① Elias was happy to blow up government buildings.②Mandela thought violence was a good way to help the black people.③Mandela let the guards in the prison study in his school.前兩句依照文章內容去判斷都是錯誤的,但我并沒有僅僅停留在讓學生判斷正誤的層面上,而是讓學生進一步說明其錯誤的原因。比如第一句,因為由文章可知伊萊亞斯并不喜歡暴力 (As a matter of fact, I dont like violence), 但他說:“ but I was happy to help because I knew it was to realize our dream of making black and white people equal.”可見曼德拉所從事的正義事業及個人品德魅力對伊萊亞斯產生的巨大影響。同樣,在尋找出第二個句子的錯因后,學生可領悟到曼德拉的優秀品質;第三個句子是正確的,我讓學生想一想其中表現了曼德拉的什么品質,學生很快領悟到了,即unselfish。在對文章進行深入閱讀和對人物性格分析之后,我在最后環節post-reading,即主題升華階段,先讓學生主動表達對這位英雄的看法,然后問他們:“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reat man to improve ourselves?”學生都踴躍發言,各抒己見。這樣一節課下來,既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又使他們得到了教育。最后我給學生留的homework是假設曼德拉先生仍在獄中,請向南非政府寫一封信,要求釋放曼德拉先生,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余進一步查閱關于曼德拉的相關資料,豐富自己的學識。
本節閱讀課,我采用了讓學生閱讀偉人—了解偉人—評價偉人—學習偉人—提高自己的教學流程,既完成了大綱要求的教學任務,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時有所感、有所悟,將學生普遍反感的所謂“大道理”自然融入到英語學習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教育。
英語教材中的課文內容滲透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教材中豐富的思想內容,能否充分獲得利用,主要靠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認真挖掘教材潛在的德育因素,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寓德育于英語語言教學之中。這既遵循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則,又符合英語教學的規律。
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高一的“Healthy Eating”,這個單元中的文章是教育學生養成良好飲食和衛生習慣的好題材。在課上,我先用討論引入話題:What are the disadvantages of eating junk food?學生暢所欲言。在上完課文后,我又提出一個話題:If you want to persuade other people to give up eating junk food,what would you say to him or her?很多學生都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在課堂上用英語講述出來,這樣,既進行了口語的訓練、課本知識的學習,又讓學生注意到了吃垃圾食品的危害,自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又如高一的“Good Manners”,主要談了人們日常交往中應遵守的基本禮儀及有關的行為準則,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另外,教師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樹立信心。如高三的“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談論了學習外語,涉及學習習慣與學習的技能技巧,學習的態度與動機,改進學習方法,等等。高二的“A Garden of Poems”,這一單元的兩篇閱讀文章講述了詩歌的寫作方法、鑒賞等內容。為了使學生對英語詩歌有感性體會,我補充了許多優美的短詩,課上為學生朗讀,讓他們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樹立了學好英語的信心。
三、培養學生自強不息、永不言棄的精神
教材中介紹了許多不屈不撓,樂觀向上,最終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例子,如高二的“Making a Difference”,講述Stephen Hawking(霍金)不為病魔和癱瘓嚇倒,以驚人的毅力和信心成為探索宇宙的先驅。我給學生布置了網上查找與Hawking有關資料的作業。學生們都非常積極地搜索到了很多材料及圖片,感受到了他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又如高三的“Going West”,介紹了作者一家人參加美國西部大開發之旅的艱辛經歷,充分體現了這些走向西部移民那種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毅力最終幫助他們擺脫困境,勝利到達目的地。這些都是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健康的生活態度的絕佳題材。此外,登山運動員不畏艱難險阻、勇攀珠峰的精神,馬丁·路德·金為爭取黑人平等權利執著奮斗的精神,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在上這些課時,我會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What can we learn from Martin Luther King,JR?Why is Hawking admired by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這樣,把德育工作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培養學生堅強的性格,堅忍不拔、永不言棄的精神。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怎樣想英語問題,通過不斷地想與做,總結出學習英語的思想和方法。具體表現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大量訓練,總結出解決英語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應鼓勵學生盡量獨自解決,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對做錯的問題,要認真分析琢磨,及時糾正,不斷提高學生應付困難、面對挫折的堅強品質,使之逐漸成長起來。
四、進行理想教育和感恩教育
每次任教一個新的班級,我都會為學生提供近100條關于理想、奮斗等主題的英語名言、格言,讓他們從中選取自己喜愛的座右銘。如有的同學選了He will shoot higher who shoots at the moon than who aims at a tree(目標遠大,效果必佳);有的選了Great hopes make a great man(偉大的抱負造就偉大的人);有的選了Without ambition one starts nothing.Without work one finishes nothing(沒有目標,你將不知何去何從。不去努力,你將一事無成);There is nothing difficult in the world,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等。我還組織學生參加以“I Have a Dream”為題的英語演講比賽,該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高一“Festivals”中介紹了非洲的寬扎節,教師可以為學生用英語介紹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及父親節、母親節。如2014年5月11日為母親節,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書面表達題:你的美國朋友Jane問你這一天有何打算。請你給她寫一封回信,談談你要做的事情,并簡單說明原因。在學生的作品中,有的寫幫助母親做家務;有的給母親送鮮花、賀卡等。
適當的鼓勵和評價,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能促進教師的教學。在贊揚聲中,花會開得更艷,草會長得更綠,所以在生活中,對學生的點點滴滴的進步,都要積極肯定,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解題策略,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教學相長。
綜上所述,解決英語問題是學生能力的體現,它除受到知識和能力的影響外,心理因素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穩定健全的心理品質尤為重要,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