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曄
“以人為本” 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的體現和追求。當前,應試教育的暗流依然涌動,昭示新課改必然是一個脫胎換骨的痛苦歷程,少教多學作為一個完整的教學理念被重現提出。
一、少教多學的歷史淵源
少教多學作為一種教學思想,是由教育家學者的經驗所得,古今中外的名家都有闡述。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育家夸美紐斯闡述了自己的教學理想:“要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強化教學效果少走彎路,從而獲得教學質量質的飛躍。”我們可在教學中深深體會到少教多學的積極作用和必要性。
二、少教多學的內涵
什么是少教多學呢?“少教”并不是不教或是少花時間,而是有啟發有針對地教;“多學”不是花更多的時間,而是注重提高效率,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自覺深入地學習。在教學中灌輸這一理念,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少教多學的含義可以理解為以下幾點:
(1)教學側重點的改變,少教多學更好地協調了教育學的關系,實現了兩者的有機統一,由以往的依賴教轉向更多的獨立學。
(2)教學目的性有所轉化,由以往的應付考試轉向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
(3)教學中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可以用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
(4)教師角色的轉換,由主角變成輔助者,師生關系趨于平等。
(5)以更靈活的教學方式講解課文重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做出調整。
三、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以聯系的觀點這一課題為例)
(一)第一步:教師布置學生預習課本(教師提前明確學習目標重難點)。
1.學習目標。
(1)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①整體與部分的含義:②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和方法論要求。
(2)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①系統和要素的關系;②系統的基本特征;③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要求。
2.教學重點、難點: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關系,掌握系統優化的思維方法。
(二)第二步:學生按每六人為一組為課堂討論做準備。
(三)第三步:上課時首先分發學習導學案,包括填空、選擇、材料分析題等。
(四)第四步:針對個別小組的難題,由其他小組代為回答,然后每個問題教師都要總結,對于難題,教師還需認真詳細地分析解答,問題解決后認真總結。
(五)第五步:課后作業布置,并且及時反饋作業情況補缺補漏。
四、在少教多學的教學實踐中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
根據政治課的特點和要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依據教材,捕捉學生的“學習興趣點”。
把當前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作為背景材料,和書本知識有效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處于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因勢利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多看新聞,采集政治素材,學會分析,自覺貫徹教師的教學意圖,主動分析各種現象和事物。
(三)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政治老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用所學知識闡釋分析社會現象,并提出一些合理的設想、措施或建議,為今后投入社會實踐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四)注重教師的角色定位。
1.師生應成為平等的對話者和友好的合作者。學生不喜歡“專制型”、“放任型”的教師,也不喜歡“事業型”、“專家型”的教師,而無一例外地喜歡“交流型”的教師。這反映了學生渴望與教師交流的愿望,要求教師觀念從權威意識向平等意識轉變。在新的課程改革目標中,提出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平等的對話者,因為只有在對話中,才能促使學生養成交流的習慣,強化合作能力。新的政治課程擯棄了以往注重知識傳授,注重在對話中重建學生的感情態度和價值觀念的方法,教師要成為課堂關系中的對話者。
2.教師要成為課程的設計師。教師要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判斷學生的經驗水平,辨別影響課堂教學的環境因素。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有較高的監控水平,根據教學情境作出適當調整,在動態發展過程中創設課程意義。思想政治新課程特有的價值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的內容,使得其課程價值主要強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注重教學過程而不是結果。
(五)教師要注重小組合作。
新的政治課標著眼于內容與學生主體經驗世界,情感世界和內在聯系,主張課程內容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引導生活。在小組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組內部合作都很重要。
分組的學生注重男女搭配,好中差搭配,教師要精心設計小組討論的問題。
在合作中學習,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首先要給小組足夠多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他們獨立、主動地找出學習中的問題,并通過小組相互質疑、相互研究的形式讓學生獨立解決。
小組合作學習對于組內成員來說,主要是一種合作關系,對于組與組之間則是一種競爭關系。只有建立“組內有合作,組外有競爭”的激勵機制,才能更好地發揮小組合作的功效。在小組合作學習實踐中,激勵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及時肯定。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把握時機,對于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可以起到鼓勵作用。
二是進行小組考評。每節課最后,讓各小組從亮點與不足兩方面總結自我表現,可以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技能。在實踐中,教師把小組合作技能歸結為學會傾聽和交流,彼此信任和了解,相互接受和幫助,建設性地解決沖突。例如以建設性地解決沖突為例,首先要認識到其重要性,其次要掌握方法,再次要對沖突解決效果進行評價反思,實現合作者的共同進步。
(六)導學案的設置。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設置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的解決。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通過測試、活動、調查等方法診斷學生能力的起始點,對學生學習、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基礎作出全面預測。同時使設計的問題在難度上有一定的梯度和層次,照顧到每一知識層面上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通過活動有一定的收獲。
設計的問題必須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只有提高學生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
(七)教師在課后作業布置方面的注意點。
要注重質量,對于學生小組合作中遇到的難題要布置相應的作業,對于容易掌握的部分要適當提高難度。
作業量要合理,控制在30分鐘以內形成有效時間,一方面使學生養成定時定量完成作業的習慣,另一方面不會讓學生產生膩煩心理,充分調動其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業的形式要多樣,增強趣味性,使學生主動完成。
以上是我在教學課改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尚有很多不足需要學習和改進。
參考文獻:
[1]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重點課題“‘少教多學的理論與策略研究”(批準號:FJH10-021),課題負責任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冬巖博士.
[2]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2011年一般項目“‘少教多學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批準號:2011B080),課題負責任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冬巖博士.
[3]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批準號:FHB110067),課題負責任人:甘肅省教育培訓中心主任景民.
[4]高中政治教學參考.